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木結構建筑工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鑒于國內木結構行業發展現狀,南京林業大學于2002年開始在木材科學與技術學科中設置了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并招收碩士研究生,2007年率先設立全國第一個木結構建筑工程本科專業,并組成了一支高學歷、年輕、結構合理、學科知識門類齊全的教師團隊。在團隊中,絕大多數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有從日本和法國歸國的博士各1名。他們中既有長期從事木質材料、加工工藝、檢測評估方面的教學、科研人員,也有從事建筑設計、建筑結構、古木建筑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經驗積累,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已經初步具有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和配套教材,并培養了大量的專業型人才。木結構建筑系在學術團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條件建設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都在迅速成長,在同類學科中的影響力和地位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客觀上受教學資源、專業課程體系不成熟等原因的限制,本科生課程安排主要圍繞建筑設計和工程技術2個方向展開。例如,在基礎課程中開設“基礎化學”“電工學”等與專業相關性不強的課程,這大量占用了其他專業課程的課時量;在建筑設計系列課程中,“建筑與建筑環境概論”(大一下學期)、“建筑圖形設計”(大三下學期)、“木結構建筑設計”課程(大四上學期)安排在不同時間開設,導致課程知識前后銜接困難。此外,從學生的反饋情況看,雖然部分專業課程,如“木結構建筑工程”等,在授課的過程中對木結構建筑設計、施工技術、相關規范以及建筑保護等知識都有涉及,但由于缺乏系統深入的實作訓練,學生很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不能滿足社會工作的要求。因此,有效地調整課程設置,構建以木結構建筑設計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對今后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
二、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一)以建筑設計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
1.加強主干課程建筑學是一個多學科的領域
主要包括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工藝學、創造藝術等學科(UIA,《建筑教育憲章》)。木結構建筑學科作為建筑學的分支,它的人才培養同樣應注重綜合性,既應包括扎實的工程技術基礎,又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儲備。因此,南京林業大學在培養方案中適當增加了建筑學主干課程的課時量,如“建筑學基礎”“木結構建筑設計”“中外建筑史”“建筑構造”等課程的課時量。另外,還對部分主干課程的時間安排做了適當的調整,如將“建筑圖形設計”“木結構建筑設計”課程的開課時間提前,以便與基礎課程銜接。同時,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增添了“中外城市建設與規劃”“園林規劃設計原理”“園林木結構設計”等選修課程,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美學、環境行為學、景觀生態學以及建筑遺產保護等相關學科的基礎認知能力,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設計思維的擴展與延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保持專業技術課程的優勢
目前,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普遍對建筑工程技術感到陌生,而且表現出后勁不足的問題。建筑工程技術不僅是建筑構想得以實現的支撐要素,更是建筑創作的靈感來源。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在培養方案設定之初就較為重視建筑工程技術方向的課程,目前開設的工程類課程包括“木結構建筑法規與標準”“建筑結構”“木結構建筑工程學”“木結構建筑概預算”“建筑裝飾工程”等,內容涵蓋木結構建筑規范、木結構主流建筑形式的結構構造體系、建造施工流程、建筑室內裝飾技術等方面。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扎實的工程技術能力,而且也為學生的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的設計和實踐提供了保障。另外,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針對與專業課程對應的基礎課程,在培養方案上也做了適當的調整。如,縮減了“大學物理”“理論力學”“結構力學”等課程的課時量,增加了“建筑物理”“建筑構造”“建筑力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課時量,并盡量做到與實際工程相結合。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基礎與專業課程內容的銜接,也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地接受相關的知識。
(二)優化專業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
隨著木結構建筑行業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的應用領域和功能要求也逐步發展。因此,在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中,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應以住宅中木結構建筑設計為主,并針對不同年級漸進式地開展常見類型的公共建筑設計訓練計劃。同時,考慮到建筑材料、結構的綜合性和復雜性,在公共建筑設計訓練中涉及的建筑結構類型應當在木結構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如要求學生適當接觸和掌握磚木混合建筑以及其他常規建筑設計要領等。另外,針對目前學生普遍存在的設計理念模糊和基礎知識不扎實的問題,教師應在理論授課和圖紙修改過程中,注重對設計理念、建筑空間設計、流線設計等知識的講授。在建筑設計軟件學習方面,除安排學生學習AutoCAD、3DMax、Photoshop等基礎繪圖和建模軟件外,教師還應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MiTek、Cadwork、Softplan等木結構建筑設計軟件的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對木結構建筑的設計能力。建筑不僅僅屬于科學技術領域,或單純的物質文明建設,建筑還是文化建設,是城市文明靈魂的體現。亞洲建筑協會第七次大會指出,“尊重傳統的呼吁是沒有強制力的,因此亞洲的建筑和城市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引進的特征”?!澳窘Y構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目的不能只滿足于對歐美現代木結構“拿來主義”式的生搬硬套,而應以本土建筑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為最終目標。這不僅需要學生對傳統木結構建筑歷史、文化、建造技術具備全面的認識,更應在建筑設計實踐教學中有所體現。因此,除開設“中外建筑史”“木結構建筑文化”“木結構建筑保護學”等理論課程之外,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還應在“木結構建筑設計”課程中引入中國傳統木建筑的特征挖掘和基于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創新設計等內容。如,引導學生挖掘國內不同地區傳統木結構民居的構造特點,并應用到自己的課程設計作業中。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還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古今木結構建筑的演變和發展,使設計更加突顯木結構建筑的特色和優勢,使現代木結構建筑設計真正走向本土化。
(三)以工程實踐輔助木結構建筑設計
1.拓展實踐教學內容沒有實踐的支撐
建筑設計不論有再華麗的外形還是前衛的理念,都只能是坐而論道、紙上談兵。從已有的培養方案來看,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教學實踐環節是以相關課程設計、工程實地調研、結構綜合實踐和模型設計制作為主,但由于試驗場地和設備的限制,使實踐教學活動難以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可以考慮拓展實踐教學內容在課程中的比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合適的實際工程案例和研究項目,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實踐要求較高的課程可以讓學生以方案設計結合模型制作、社會調查、實際工程案例分析等方式代替單一的試卷考核,以實現對課程內容的掌握;針對高年級學生應增設涵蓋多門學科的、由各專業教師共同指導的綜合設計課程,同時定期舉辦木結構建筑專題講座,邀請業內知名人士與學生溝通交流,為學生的設計實踐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
2.課程設計與木結構設計大賽相結合
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學學科,它需要有深厚和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才能有所發明創新。而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使得學生的個人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自創辦以來,已連續5年舉辦木結構建筑設計大賽,并成功地逐步從校級競賽升級為全國性木結構設計大賽。木結構設計大賽的開展不僅有助于在實踐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和創新精神,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合作能力,而且還能在不同專業、不同高校、不同企事業單位的競爭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與互動的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將大三學生“木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的課程設計與第二屆全國木結構建筑設計大賽相結合,使學生的設計作品從設計理念、完成質量到圖紙規范程度都有了明顯提升。此外,大賽中激烈的競爭更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促使學生主動汲取課本以外的專業知識。如,很多學生在大賽準備過程中就自學了一些效果渲染、結構和能耗分析類的軟件,這不僅彌補了課程體系中存在的不足,而且全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
三、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應用人才培養的成效
隨著人才培養方案的不斷完善和提升,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逐步為學生搭建起了廣闊多元的發展平臺。幾年來,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熱情倍增,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并有效地推動了跨年級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其中,2010、2011級學生團隊作品蟬聯2屆全國木結構建筑設計大賽冠軍,并在2014世界木材日暨首屆國際木文化節的抗地震、抗臺風木結構設計大賽中嶄露頭角,摘得“優秀設計獎”“優秀團隊合作設計獎”2項。由于突出的專業特色和辦學優勢,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2007級28名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其中4名學生考取研究生(1名考取同濟大學、1名上海交通大學、2名保送我校)。經過南京林業大學師生長期以來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正不斷發展壯大,已陸續為社會培養了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人才近150名。至2014年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專場招聘會達歷屆規模之最,共有40多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參加,提供了包括木結構建筑設計、材料、施工管理、市場營銷等多個方向近200個崗位,除5名學生考取及保送研究生、1名考取省公務員外,其余50多位應屆畢業生全部實現高質量就業。其中,2014屆優秀畢業生王智恒同學還榮獲了“江蘇省三好生”“南京林業大學特殊人才”“2014屆全國林科十佳畢業生”等多項稱號,并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總之,隨著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日臻成熟,南京林業大學木結構建筑工程專業定能向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木結構專業技術人才,并為中國木結構建筑事業的復興做出貢獻。資助項目: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研究重點課題“建設美麗中國背景下的高校林科類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研究”,項目編號2013JSJG039;2013年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林業院校在建設美麗中國中的特殊使命與途徑研究”,項目編號Bb/2013/01/013;南京林業大學專業建設專項課題“木結構建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3011。
作者:闕澤利 李哲瑞 孫友富 潘彪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