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商業銀行應該理性上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已經不僅是視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而按部就班從容進行的一個過程,還要同時考慮到兌現我們已經做出的承諾,考慮到兌現各種承諾后對我國金融業帶來的巨大影響。銀監會的建立似乎加快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整體步伐。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綜合改革是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的重點。銀監會對我國國有獨資銀行改革目標的定位是非常準確的,就是要將這些銀行“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對擬上市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財政注資,不僅會給不堪重負的國家財政增加額外的巨大負擔,而且會進一步加大銀行業未來改革的難度,不解決長遠問題。因此,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應該實現“理性上市”,增加一點理性,避免一點盲目性。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經兩年多了,中國在加入時所作出的各項承諾正在逐步兌現,這個時間表實際上是非常緊湊的。也就是說,現在中國金融業的改革,已經不僅是視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而按部就班從容進行的一個過程,還要同時考慮到兌現我們已經做出的承諾,考慮到兌現各種承諾后對我國金融業帶來的巨大影響。
這就造成了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按照中國金融業目前的狀況,尤其是銀行業發展滯后狀況,我們在產權結構和市場競爭結構方面距離一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而言還有相當差距,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進行金融體系的制度建設,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由于要及時兌現承諾,為了應對外國金融機構的挑戰,我們又必須加快改革的速度,加大改革的力度,保證我國金融體系尤其是銀行業在與外國銀行競爭的時候立于不敗之地。這個兩難悖論使得銀監會在制訂各種改革措施的時候,必須綜合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必須謹慎從事。
銀監會的建立似乎加快了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整體步伐。在2003年12月1日的一份題為《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新里程碑》的報告中,中國銀監會指出,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資產總和占銀行業總資產的56%。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綜合改革是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的重點。近年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但是,要適應經濟金融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還需進一步加快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目標是將其改造成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原則,有條件的可以上市。
銀監會對我國國有獨資銀行改革目標的定位是非常準確的,就是要將這些銀行“治理結構完善、運行機制健全、經營目標明確、財務狀況良好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企業”。但是治理結構的完善不是靠監管可以達到的目標,而是必須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產權結構進行徹底的改革,唯一的最終的出路是要實現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上市,運用資本市場使得國有銀行的股權多元化,從而在國有銀行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盡管今年初以來銀監會對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快速增長保持高度警惕,繼續對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進行“雙控”,銀行業的總體不良貸款水平確實有所下降,但是總體的不良貸款率仍然很高。9月末,按五級分類口徑,銀行業主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下降966億,不良貸款率為18.74%,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9992.27億元,不良貸款比率為21.38%。這樣高的不良貸款率必然構成銀行上市的巨大障礙。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是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比較低的,但與國際標準仍然相距遙遠。不良貸款率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資產質量不僅標志著銀行的盈利能力較弱,而且暗示著銀行的系統風險較高,這就必然使股市對該銀行的市場前景反應黯淡,從而影響股市的整體穩定。
對擬上市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進行財政注資,不僅會給不堪重負的國家財政增加額外的巨大負擔,而且會進一步加大銀行業未來改革的難度,不解決長遠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本來就是為了使得這些銀行成為獨立的市場競爭者,建立產權多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并實現治理機制的完善,如果為了解決上市問題而采取簡單的財政注資的方法,不僅是短視的,而且為以后的銀行業改革制造了新的障礙。
現在,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上市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這對于股市的發展可以說是亦喜亦憂,喜的是資本市場又出現了新的生力軍,而且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巨大資產規模意味著資本市場的容量將迅速得到擴充;憂的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資產狀況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迅速改觀,很可能對股市造成震蕩性的影響。
因此,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應該實現“理性上市”,增加一點理性,避免一點盲目性。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要根據自己的資產充足率水平、不良貸款率水平、資產利潤率水平、收入利潤率水平等,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確定自己的“上市路線圖”,而不是為了上市而上市。國務院對銀行上市的要求是“積極穩妥,不盲目攀比,成熟一家,批準一家”,這個說法是比較謹慎的。在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建行的不良貸款率最接近10%的水平(約12%),因此有希望首先上市,至于中行,其不良貸款率將近18%,在兩年內上市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它能夠保證迅速將不良貸款率降到10%。
盡管上市是一個必然選擇,但我不認為短期內可以實現這個目標。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距離上市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國有銀行應在爭取上市的時間內,加緊訓練自己的“內功”--繼續清收不良貸款、繼續穩健經營提高盈利水平、切實實行公司化改造,為一個“理性的上市”準備條件。不理性的上市只會造就不理性的股市,這是資本市場的廣大投資者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