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職業道德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儒家倫理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批判繼承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及合理成分,如仁愛、和諧、尚義、誠信等精神,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加強新時期企業職業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仁愛;和諧;尚義;誠信
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儒家倫理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批判繼承儒家倫理思想的精華及合理成分,如仁愛、和諧、尚義、誠信等精神,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加強新時期企業職業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儒家倫理思想貴“仁”
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認為人都應有“惻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仁者愛人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這在當時是進步的。用“仁”這個基本范疇把其他的道德規范統帥起來,愛人的道德意識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體現在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禮儀之中了。
企業道德建設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融洽的關系,在企業內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在企業職業道德建設中,將儒家的仁愛思想與現代的人道主義相結合,有利于在企業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愛護人的氛圍,有利于創立一個以愛換取被愛、以奉獻換取感恩的良好人際關系環境。從而使全體員工不斷增強無私奉獻精神、知恩報德精神、熱心服務,真誠奉獻。仁愛思想要求管理者堅持仁愛、仁義、善待下屬。要求企業員工之間精誠合作、相互愛護、樂行善事。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和組織的活力。
二、儒家倫理思想貴“和”
“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論語》有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按現代話說,即禮的作用,以和諧為重;先王準則,以和諧為美。言下之意,一切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制定,目的都是為了求得社會的和諧,先代堯、舜、禹、湯、文、武諸王,均以此作為自己安邦治國的宗旨,因此才有了中國遠古時代的泱泱盛世。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力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主張人際之間和諧、安定,團結,協作,即“人和”。幾千年過去了,“和為貴”始終是東方民族特別是中華民族信奉的治國方針和道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即將“和為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講解和闡述。??
和諧是一種對真善美追求的動態平衡,是企業倫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祟尚親密的人際關系,人際親密強調個人以徹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于群體之中。管理者與其下屬之間,企業內部各成員之間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保持著相互感應的關系。當今企業道德追求的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相敬如賓,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與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脈相承。發揚儒家仁愛精神,就要以仁愛向善作為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引導企業員工向善,使企業內團結和睦,親如一家。
在商業交往中,儒商注重“和氣生財”,“和”則“旺”。要堅持以正當手段競爭,不能搞小動作或詆毀競爭對手,擯棄不道德的競爭行為。對于同行業伙伴既競爭又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即樹立合作競爭的“雙贏”競爭理念。“雙贏”模式正是儒家和諧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實踐證明,和諧與競爭的統一才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價值,把尊重自然規律、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友善協調發展作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態道德,保護自然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諧論”、“天人合一”于平淡樸素中有著奇跡般的深刻。
企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尋求祟高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歸宿。首先,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剝奪子孫后代生存發展的機會和權利。其次,企業要為國分憂,勇于承擔社會重任和歷史使命,堅持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再者,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慈善活動。將仁慈愛心獻給最需要關愛的人,博施濟眾,兼善天下。
三、儒家倫理思想貴“義”
儒家創始人孔子關于義與利的名言是:“君于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君子講究的是義,小人講究的是利。義指高尚的品格,利指物質利益。他說:“見利思義,義然后取”。(《論語·憲問》)就是說要用道德原則來統率自己的行為,財富該取的才取。把孔子的全部言論聯系起來看,他并不完全否定物質利益,但認為一個人取得物質利益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這里就包含了把義和利統一起來的思想。并且認為“義”重于“利”。認為在義和利發生相互沖突,不可兼得時,強調義重于利,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重視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視人格尊嚴和氣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謹尊仁義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顧客,后自己獲利。“不義之財不可得”,更不能見利忘義;唯利是圖。
企業職業道德具有主觀上的“利他”性和客觀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辯證的統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礎,“利己”是“利他”必然結果。只有依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續下去。“義”是“利”的手段和途徑。企業員工在職業實踐中視顧客為上帝,對用戶負責,必須會贏得客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以儒家思想塑造“企業魂”,就要把企業成員過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態引導到祟德尚義、見利思義的道德價值軌道上來,把主體性意識引導到自覺的道德精神上來,把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引導到以企業集體利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上來。
四、儒家倫理思想貴“信”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信”是五常之一,“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誠”具有最高的道德境界。誠信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孔子主張做人要誠信無欺,把“信”作為人的立身之本,將其看成社會關系中一種最起碼的道德原則。儒家認為,人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在世上就會寸步難行,講究誠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還認為,誠信是立國之本,是治國的重要政治原則;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誠信是溝通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紐帶;等等。
企業商德的核心是誠信,誠實不欺、重約守信。誠實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業立身之本。誠實守信是企業的良心之所在,是企業對顧客、合作者忠實守約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日本企業奉行的”終身雇傭制“就蘊含著管理者與雇員之間內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誠關系。
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重約守信、言而有信,誠信為本,是現代企業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競爭的基本條件。企業要盈利,首先應該弄清楚為什么獲利,怎樣獲利的問題。企業賺錢要講良心,獲取的應該是“陽光下的利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牢固地樹立契約意識和忠實履約的道德精神,信譽至上,注重商業道德。反對隨意毀約、商業欺詐和言而無信。
企業成員要誠實、忠實、老實、要坦誠相待,信守承諾。要誠心待客,貨真價實。要恪守信用,嚴格履約。企業成員要通過自律、自省、自覺,從思想上消除“機會主義動機”,減少“道德風險”。不弄虛作假,不瞞上欺下,不歪曲事實,不偏聽偏信。只有誠信不欺、重約守信,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才能維護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欺詐、哄騙,言而無信,昧著良心賺錢,就會使企業失去信用,最終也會失去市場,失去自下而上的根本依托。
還必須指出的是,對待儒家思想文化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儒家倫理思想精華的同時,也必須擯棄儒家倫理思想中消極因素和道德弱點。如散漫、因循、事故,平均主義,封閉保守。尤其是宗法等級觀念,官本位特權意識等。競爭觀念、效率觀念、創新意識、民主意識等,則是儒家倫理思想中欠缺的。汲取儒家倫理思想之精華,兼容現代文明道德意識,就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企業職業道德體系。超級秘書網: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人民出版社,1986.
[2]宋英.試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J].經濟師,2006,(4).
[3]張平.道德教育與內部控制[J].會計之友,2006,(1).
[4]任俊華.論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3).
[5]陳丹.儒家倫理與當代職業道德建設[J].社科縱橫,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