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型企業國際化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歐洲國際企業始于1600年英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60年代后半期,中小型的跨國企業開始大量涌現。在世紀更迭的今天,歐洲中小企業的國際化體系呈現出幾個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社會和政府在發展中小企業的態度上日益一致
積極肯定中小企業所起的作用,反對大公司壟斷,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已成為共識。在此問題上,歷史上也曾有過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輕視中小企業,推崇生產集中化和企業規模擴大。英國在50~70年代中,極力鼓勵和支持生產集中化,英國工業結構中的大企業迅猛發展,其程度超過了其他西方國家。但是,經過20多年合并和接管而形成的工業高度集中,并沒有明顯提高英國的投資水平和生產效率,反而由于經濟的過度壟斷,使得本來已經老化的英國經濟更加喪失活力。1969年,英國成立“博爾頓委員會”,負責調查中小企業狀況,隨后成立了小企業局。撒切爾夫人上臺后,進一步改弦更張,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從1979-1983年,保守黨政府共通過了70多個議案資助中小企業。英國政府積極扶持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英國外交部、貿工部和駐外使館已經把協助中小企業與駐在國商界建立聯系、籌辦各類型的貿易博覽會、組織經貿出訪團、舉辦經貿研討會列為重要的日常事務。
一些原社會主義國家在六七十年代也開始放棄過去單純追求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集中程度提高的片面做法。匈牙利是較早對此片面思想提出懷疑的國家之一。匈牙利目前的事實證明,當初更改的政策更有利于發展經濟,更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經濟關系。
60年代以前,前西德在財政上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幾乎為零。認70年代開始,前西德政府決定由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低于金融市場利率的中長期貸款,利息差額由政府補貼。這種優惠貸款,每年約有萬億馬克。1978年,又頒布了1項附加法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和補貼。到現在約有半數左右的中小企業實際上已經免除了營業利潤稅。
二、四大待殊條件促使中小企業開展跨國經營
一是由于生產向專業化、分散化發展,企業結構趨向小型化、多樣化,許多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構成大型企業和大型跨國公司的外延,其中大部分中小企業掌握了先進技術,形成了產業群落,還有些中小企業群落在尖端產業中形成了主導地位。如德國的克虜伯集團有2.5萬個這樣的中小企業為其服務,拜耳化學公司有則3萬個加工供貨單位。
二是中小企業在高技術產業中比傳統行業會更早地開始跨國經營。擁有技術優勢決定國際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新技術也是提高跨國生存能力的一個重要保障。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決定了優者生存,目前,歐洲的跨國中小企業正在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
三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運輸與通訊手段更便捷有效,技術轉讓更加迅速,從而為較小規模的公司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目前,軟件行業和互聯網的中小企業在創辦后很快就有對外轉讓技術的能力和需求。
四是現代西歐發達國家的消費行為逐漸發生變化,消費向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轉變。規模經濟并不能適應消費行為的變化,批量也不再是增加競爭能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因素,關鍵是掌握先進技術、建立柔性制造系統。那么,掌握現代技術的中小型跨國企業更容易適應這種國際市場小批量、多品種、變化快的消費趨勢。
三、通暢的多樣化融資渠道
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在技術和市場具備的條件下,亟缺的就是資金的投入。而且,中小企業在國外設立的分支機構或子公司,由于規模限制,一般很難在東道國就地融資。那么能否在本國便利地解決資金來源,已成為中小企業能否順利進行國際化經營的前提條件。在這一點上,歐洲國家除了政府建立信貸和籌集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外,主要方法就是建立風鹼投資機制,為高速發展中的中小企業提供資本。
一方面,政府建立風險投資。德國政府就曾運用風險投資扶持生物技術等高科技小企業500多家,主要采取提供金融、咨詢、信息等援助政策和措施。如在基層由大學幫助建立許多創業者中心、技術中心等研發設施,在市場化融資上提供風險投資渠道,方便科技型中小企業面向市場融資。如為高新科技中小企業提供股票上市、開辟資金市場等方便。
另一方面,就是大型跨國企業紛紛建立風險投資公司,直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德國,建立風險投資公司的大型跨國企業已超過美國,并在不斷增加。西門子、拜耳、戴姆勒一奔馳等一大批企業均擁有自己的風險投資公司。此外,一些大企業聯手建立風險公司,如德國basa、伯林格、曼海姆、克諾爾和格爾克等公司,共同聯合組建了海德堡風險投資公司。
四、資金投向主要在本地區,但也開始向經濟高速發展地區轉移
據最近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庫資料顯示,18個發達國家的735家中小型跨國公司,其關聯企業的80%在發達國家。西歐國家中小型跨國公司的國外關聯企業中,3/4在本地區內。在歐盟內部通過建立共同的對外商業政策和農業政策,最終的成果是干1961年取消了關稅。1985年單一市場法令通過,這一法令取消了歐盟國家所有商品及服務貿易中的壁壘,取消了歐盟成員國公民流動限制,使得國家更多地體現的是政治象征。這樣的結果減少了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成本和風險。同時在發達國家投資辦企業也考慮到居民的消費水平較高,政策穩定等因素。
但目前許多中小企業跨國公司也開始到南亞和東亞地區投資,這主要是由于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投資軟環境正在逐漸改善。如早在90年代初,歐盟委員會就出臺了著名的“亞洲投資計劃”,此計劃向中小企業提供合伙、市場與投資方面的信息以協助中小企業商業策略國際化。在企業國際化的每一步過程中,“亞洲投資計劃”將按個別情況提供專門措施。“亞洲投資計劃”的受惠國家包括歐盟成員國、南亞、東南亞和中國。
五、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行業分布日趨集中
早期歐洲的中小型跨國公司幾乎全部在制造業,而且制造業的對外投資早于服務業。但最近的統計表明,服務業中小型跨國公司已經占到了歐洲全部中小型跨國公司的30%。而且服務業中小型跨國公司的平均關聯企業更多,平均每個有關聯企業4家,而制造業只有3家。這是因為服務業跨國公司只有分布地域廣(尤其是運輸和倉儲業),才能開展國際服務。
從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看,中小型公司的關聯企業集中于經銷(批發和零售)和生產資料生產(如生產機械設備);而大型跨國公司關聯企業分布較為均勻。中小型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投資較多的行業有機械設備、紡織、化工和電器設備等,在這些行業中小型公司比大公司更有優勢。
六、期僅激勵計劃廣泛實施
因為中小企業沒有大型跨國公司那么強的感召力,在人員有限的條件下,還要面臨生產和經營跨國分布的復雜局面。那么,如何穩定本國和國外的員工,尤其是留住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在他們中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便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現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本企業中推行認股權制,向員工發行盈利股票,對經營者和科技主管人員實行多種期權激勵。一是實行股份認購期權激勵。對企業經營者和科技項目負責人,在一定期限內按照完成事先約定的目標情況,給予一定數額的獎勵,其方式則以企業股份分期兌現。只有當企業經營效益上升,股票升值才會帶來更大的個人受益。二是給予股票升值權激勵。對于科技人員擁有的無附帶條件的股票,在企業效益上升后,按照股票升值部分兌現獎勵。三是實行限制性股票制度。根據經營者與科技人員報酬給予相應的股權激勵,但在自行離職或被企業除名等情況下,股權隨之消失,以防止人才流失。四是給予“影子股權激勵”。不需要企業經營者和科技人員購買合同確定的股票,而是依據合同確定股權的數量,在一定期限內結算給個人作為報酬。
歐洲中小企業作為歐洲國家的特定地理和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在創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促進出口,帶動國民經濟增長,推動科研技術產業化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歐洲各國中小企業身處特定的環境,使得它們更習慣于將眼光放在整個歐洲乃至全球,外向型中小企業和中小型跨國公司已成為歐洲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它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