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投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對外直接投資績效較低、產業和區位分布不合理的地區,按照產業——區位優勢匹配原則調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和區位分布,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績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績效;產業;區位
從我國的實際經濟狀況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應處在較高水平上。但實際上,截止2006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只有906.3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和績效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因此,分析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與問題,并探析調整思路和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
(一)對外直接投資總量規模發展迅速。從2002年開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規模發展迅速。2002—2006年五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60%。2006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11.6(包括金融類)億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位于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13位。其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76.3億美元,同比增長43.8%。
(二)對外直接投資主體保持多元化格局。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構成保持多元化格局,2006年,有限責任公司所占比重33%,國有企業占26%,私營企業12%;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主體中,中央企業占11%,各省市區的投資主體占89%;浙江省境內投資主體數量位居首位,占境內主體總數的22%;七成的私營企業投資主體來自浙江、福建兩省。
(三)境外投資方式不斷創新。境外收購、兼并實現的直接投資正日漸成為新時期對外投資發展的趨勢。我國企業以投資辦廠、建生產基地、設營銷網絡、跨國并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進行投資。2006年,通過收購、兼并方式實現的直接投資82.5億美元,占當年流量的39%。
(四)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廣泛。對外直接投資涉及的行業眾多,涵蓋了貿易、生產加工、資源開發、交通運輸、承包工程、農業及農產品綜合開發、醫療衛生、旅游餐飲及咨詢服務等行業。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中,采礦業、商務服務業、金融業投資所占比重較大。其中采礦業占40.4%,商務服務業占21.4%,金融業占16.7%,交通、運輸倉儲業占6.5%,批發零售業占5.2%,制造業投資占4.3%。
(五)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多元化。截至2006年末,中國5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近萬家,共分布在全球172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國家(地區)的71%。同時,投資區域重點由港澳、北美向亞太、非洲、拉美、東歐等發展中國家轉移,在亞洲、非洲地區投資覆蓋率分別達到91%和81%。從境外企業的國別(地區)分布來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阿聯酋、越南、澳大利亞、德國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48%。
二、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對外直接投資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GDP比重看,從全球平均水平看,2005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占全球GDP總和的17.5%,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流量占發展中國家GDP總和的12.4%,而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占GDP的比例為5.5%,不但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及全球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從對外直接投資與利用外資之比看,從1991年開始,我國一直居于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的首位,截至2006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吸收外資超過6700億美元。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近年來雖發展迅速,但與吸收外資相比仍然偏小。截止2006年底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只有906.3億美元,兩者差距很大。從對外投資額與實際吸收外資額的比例來看,2006年我國對外投資額與實際吸收外資額之比為0.3,大大低于發展中國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發達國家1.19的平均水平,說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水平極低。從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份額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存量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比值較低,與我國經濟地位不相稱。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GDP的5%,對外貿易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比重偏低,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僅為1.68%,存量所占比重僅為0.59%。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指數(簡稱OND)低。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指數指一國對外投資流量占世界對外投資流量的份額與該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份額的比率。OND反映一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兩種決定性因素: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因素。所有權優勢即為跨國公司用以開拓國外市場或試圖通過海外擴張積累的企業特定競爭實力,比如,創新力、品牌、管理與組織能力、信息、融資、資源獲取以及規模和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區位因素即母國或東道國有利于不同商品生產和服務的各種經濟條件,包括相對市場規模、生產運輸成木、技術工人、供應鏈、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等。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國對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利用越充分。如果某國的OND為1,意味著該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績效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國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著該國的績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5年,中國OND為0.313,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平均OND為0.706,發達國家平均OND為1.06。由此可見,中國對外投資績效指數在全球排名比較靠后,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較低的對外直接投資績效指數表明中國跨國公司缺乏所有權優勢,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不高、效益較差。這與中國企業處于全球分工產業價值鏈低端,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創新力、品牌和管理經驗,國際競爭力不強有密切關系。
(三)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和區位分布不合理
1.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業的行業分布不合理??傮w上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不合理。從2006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行業分布情況看,排在前六位的分別是商品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批發零售、交通運輸業和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中,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力密集項目居多,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層次服務業的投資少,從事商品流通的貿易企業偏多,而生產性企業和金融服務性企業偏少。這種產業選擇,一方面使我國現有技術和產業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另一方面,由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同類產品的競爭,這些產業海外市場的效益低下。
2.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分布不合理。從境外企業數量的國家(地區)分布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8%。其中,阿聯酋和越南只占6.8%,其余發達國家和地區占到41.2%??梢?,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于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具有較大的地域局限性,不能充分利用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的互補性。
三、調整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對策
(一)結合產業和區位優勢調整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1.合理的產業和區位分布能使廠商投資利潤最大化。在產業選擇給定的前提下,對外直接投資績效取決于區位選擇的有效性。首先,區位的可行性選擇直接關系到投資項目預期收益。同樣的投資項目,往往由于投資區位的差異而出現績效上的顯著不同。其次,區位的投資環境是影響投資效率的重要因素。當投資區位的差異與投資主體自身的特點或比較優勢具有耦合關系時,區位優勢就成為廠商資本增值的有利因素;反之,則成為制約廠商利潤增長的不利因素。第三,投資區位的優勢資源為廠商生產經營活動國際化提供了其加速發展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績效。同時,在區位選擇給定的前提下,對外直接投資績效也取決于產業選擇的有效性。
2.按照產業——區位優勢匹配原則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產業和區位分布。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與區位選擇有著高度相關性,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時,必須特別注意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的搭配組合。產業——區位組合中的“區位優勢”,是指能為特定的產業提供其所需要的優勢資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不同的市場條件和區位優勢,包括自然資源、技術條件、人力資本以及信息流轉等。產業——區位組合中的“產業優勢”,是指能夠為特定區位發展提供其所需要的優勢資源。不同產業的技術層次各不相同,優勢要素不同,只有根據產業不同特性選擇適宜的區位才能發揮兩者優勢。
(二)培育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績效。
1.企業樹立創新意識。我國企業要把創新能力和發展核心技術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目標。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企業要縮小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存在的相對差距,必須盡快與國際接軌,而重點無疑是與國外產業領域內的核心技術接軌。否則,單純依靠將生產基地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或是盲目依賴于出口量的繼續擴大,只能造成企業技術水平持續下降,無法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也無法突破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從屬地位。我國企業可通過并購發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研發部門,或與當地擁有先進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合資設立新技術開發公司,雇傭當地工程師、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利用當地的先進設備,最大限度地獲取國外技術集聚所產生的外溢效應。同時,海外公司也可把大量技術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國內公司總部,這有助于總部及時了解世界前沿技術動態,調整企業技術研發方向。
2.建立品牌優勢。品牌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我國企業在進行對外投資時,必須樹立品牌意識。沒有品牌的商品很難打開市場,更不要說占領市場。企業實施國際化品牌戰略必須做到:第一,加強技術研究和開發,實現技術創新,不斷開發出滿足市場需要的新產品;第二,改進市場營銷和服務,加強品牌的廣告和宣傳,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第三,增強名牌商標保護意識,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3.大力培養對外直接投資高素質人才。國際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對外直接投資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匱乏是我國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應該制定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一方面,評估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人力資源的優勢和劣勢,預測對外直接投資中所需的各種人力資源,制定人力資源戰略規劃。另一方面,通過內部培訓和外部招聘等多種形式,培養通曉國際慣例及熟悉東道國經濟、政治(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法律、文化的復合型高級人才,建立企業人才儲備庫,以適應對外直接投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