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期市資本實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航油事件發生后,很多期貨業人士和專家學者拿中國沒有石油期貨市場說事,認為:由于中國沒有石油期貨市場而缺失石油的國際定價權,在既定交易規則下的交易有利于發達國家的企業而不利于我國企業,從而似乎得出結論:類似中航油事件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發展自己的期貨市場和推出相應的衍生交易品種。
誠然,我國的期貨市場準確地說是金融衍生市場極不完善,多數大宗商品還沒有期貨交易,從眾多方面來說,我國確實需要大力發展期貨市場,我個人也對發展這一市場持積極態度,但是如果將類中航油事件歸結為我國缺乏期貨市場進而缺失國際定價權,這是可能是荒謬的。
近來國際定價權是一個在我國各界頻繁使用的詞語。很多人提到,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融、農產品、能源等的生產和消費國之一,但是我國缺乏自己的國際商品定價中心,因此,在國際商品貿易中我國處于了不利的地位。從國際商品貿易看,就價格來說我國確實處于了不利的地位。由于所謂“中國概念”的緣故,凡是我國有潛在大量需求的商品,近年來價格都有大幅上升,使我國相比從前支付了更多的外匯,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石油,報道說2004年我國石油進口多支付了70億美元。
很多期貨業人士和專家認為,由于我國沒有相應的期貨市場,所以我國對國際上大宗商品缺乏定價權,從而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了不利的被動地位。誠然,我國的期貨市場不夠完善,那么能否將期貨市場與國際定價中心劃等號呢?很明顯,事情不是這樣簡單。同一大宗商品在全球往往有多個期貨交易市場而非只有一個,根據以上論斷,那么就存在多個國際定價中心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仍就石油來說,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中東地區、新加坡、日本東京等都有石油期貨/期權市場,從近幾年的實際運行來看,決定石油價格的國際定價中心是美國的紐約,其他石油期貨市場根本構成不了國際定價中心。特別是2004年全年石油價格的巨幅上漲來看,其他期貨市場只能是價格的跟隨者,對于定價幾乎無能為力。
那么,究竟是誰在左右大宗商品價格?毫無疑問,是那些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時刻伺機獲利的投機資本。自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隨著匯率和利率等主要金融價格的波動頻繁和波幅加劇,試圖管理風險的金融創新工具不斷涌現,大宗商品的衍生交易在這一階段也隨之發展并日漸成熟起來,商品的衍生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投機資本不斷增加,加上各種先進的交易手段,投機資本逐漸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決定力量。就某一衍生品種的價格來看,平時波瀾不驚小幅漲落,而一旦被投機資本嗅出存在可能影響供求的氣息,價格就會巨幅變動,價格遠離價值,即為“”超調。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的30年的實際運行來看,投機資本左右大宗商品價格的能力越來越強大。還拿石油價格來說。主要產油國為了爭取有利價格組織了石油卡特爾——OPEC,以此作為與發達國家談判石油價格的國際統一組織,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成功漲價以及日后與發達國家的談判,顯示了OPEC影響和地位,因此,OPEC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卡特爾組織。但是近年來,盡管OPEC還能決定石油世界的產量,但是左右世界石油價格的能力在降低,相反國際投機資本已基本控制了油價的波動,2004年油價大漲就是具體體現。
最近幾年我國也相繼推出了銅、鋁、小麥、玉米等大宗商品的期貨品種,盡管交易量和交易價格在全球的重要性有所提高和開始被重視,但是交易價格的形成主要是跟隨國際市場,我國的期貨交易以及市場主體并不能決定這些商品的價格,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我國的資本實力與來自發達國家的天量級的國際投機資本相比幾乎微不足道。
二、交易規則面前并不厚此薄彼
在中航油事件發生后,有期貨業人士指出:主要的期貨交易所在歐美國家,交易規則必然傾向于本地區企業而不利于外來者,因此,我國企業通過這些交易所參與期貨交易從而受損也就在所難免。這種邏輯有些滑稽。歐美國家的期貨交易所的交易規則是透明的,對于所有交易的參與者都同樣適用和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是本地企業就可以免交保證金和稅費,也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企業就必須受到額外的盤剝。其實全球各期貨交易所的交易規則大體是相同的。期貨交易所首先發端于美國,之后各國紛紛效法,歐美之外的期貨交易市場,例如新加坡、香港等地,他們的交易規則都是借鑒了歐美的做法,在實質上并無二致。
從我國已有的三家期貨交易所來看,他們的交易規則也是來源自歐美的做法,倘若交易規則面前不能人人平等,誰還會進場交易!
交易規則面前各市場參與者是平等的,但是游戲規則面前并不平等。游戲規則不同于交易規則,而很多人將他們混淆。根據博弈論,在理想狀態下,期貨市場里的每個參與者并不比其他參與者更具有優勢,游戲規則對每一個博弈者都是平等的;但是,期貨市場并非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博弈者有強有弱,還是根據博弈論,強者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而弱者則是游戲規則的接受者,因此,強者處于有利地位而弱者則處于不利地位。就期貨市場來說,強者就是實力強大的投機資本。
目前,全球的期貨市場基本上已是一個24小時連續交易的全球性市場,即使我國設立了自己的期貨交易所,也只能是這一全球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定價權仍然在發達國家的期貨交易所內,因為對定價持有話語權的主要投機資本都聚集在這里。
三、對期貨市場不能期望太高
我國股票市場的交易手段單一,缺乏對沖機制,這成為最近幾年某些證券投資機構業績不好的借口,并被廣大的業內人士所詬病,因此,要求買空機制、發展股指期貨成為一致目標并被寄予厚望。期貨市場也廣被描繪為具有對沖風險、穩定業績、價格發現的良好機制。
其實,期貨交易等衍生金融交易與現貨交易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一個零和游戲甚或負和游戲。金融衍生交易中一方的獲利是另一方的虧損,如果考慮到傭金、稅費等,總虧損將總是多于總獲利,是一個凈負和游戲。從歐美國家的機構投資者的業績來看,盡管他們有著花樣繁多的可供選擇的衍生交易工具,但是當股市低迷的時候,他們的業績也是普遍不好。
并不諱言,缺乏對沖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但是如果某些機構投資者將經營業績不好歸咎于我國缺乏對沖機制、缺乏期貨市場則是大錯特錯、荒謬之極!
四、我國企業參與國際衍生交易虧損原因在于投機
將類中航油事件歸咎于我國缺乏石油期貨市場、歸咎于歐美交易規則的不平等顯然是荒謬的,那么我國企業參與國際衍生交易屢次出現巨虧的原因何在?
根據報道,1998年株洲冶煉廠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從事期貨交易巨虧14.6億人民幣,本次中航油在新加坡從事石油期貨交易虧損5.5億美元。這是已經公開報道出的,未曾披露的類似事件應該還有。這些事件發生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企業并未嚴格遵守套期保值的參與原則,而是試圖靠投機增加盈利。我國管理當局針對某些國有企業的主要原材料或主要產品受國際市場的影響頗大,允許他們通過主要國際商品交易所的期貨交易來套期保值。但實際上,從出事的兩家企業來看,他們并未嚴格遵守套期保值的交易目的,交易量之大遠遠超過的實際需要,是徹頭徹尾的投機。只要是投機,就存在三種可能平、贏、虧,而發生贏或虧的幾率近乎50%。因此,如果走出國門參與期貨交易的國有企業如果不嚴格執行套期保值的原則,虧損的可能性就占一半。
我國國有企業參與國際期貨交易遭受損失還有其獨特的原因。交易員素質不高,有些交易員僅僅懂得外語,對于金融衍生交易、國際市場行情等專業性很強的指示并不了解,更不用說是精通了;缺乏風險控制或形同虛設;缺乏必要的市場研究人員。此外,由于國有企業缺乏良好的監督機制,在境外從事衍生交易如果盈利了很容易流入個人腰包,而一旦虧損則有企業(實際上是國家)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