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旅游管理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的責任與理想貫穿各門專業課程始終。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特點,遵循因勢利導的原則,通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遵循“鹽溶于水”的原則,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優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時間和空間。
關鍵詞: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專業教育;德育
課程思政是指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大連大學旅游學院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1],要求全體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引導教師深入挖掘提煉各門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旅游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1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思路
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相關,為此,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必須以正確的政治導向、科學的思想路徑做指導[2]。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貫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深入發掘和提煉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在思政元素的選擇上能夠體現理論性、思想性、指導性、時代性,第一時間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和國內外熱點時事,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素養、道德規范、法治意識、思維品質、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等思政要素融入課堂教學,將做人做事的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的責任與理想貫穿課程始終。結合旅游管理學科特點,構建以學科平臺課程為支撐、以專業基礎和專業主干課程為核心、以個性化發展課程為輻射、以實踐環節為補充的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協同的課程思政體系,做好新生專業教育,做深專業課程教育,做精第二課堂教育,做優實踐教學教育。
2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
2.1強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
從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特點以及人才需求角度,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讀懂學生,了解學生的內在需要和思想動態,以學生關注的、鮮活的現實問題為切入點,遵循因勢利導的原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融入德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的知識體系教學之中,形成“知識傳遞”和“思政教育”雙輪驅動,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使核心價值觀浸潤和專業知識傳授同頻共振,讓學生從專業成才達到精神成人[3],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
2.2優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
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要進行周密、細致地設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工具,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應用以下三種教學方法:
(1)融會貫通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不是簡單做加法,要找準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契合點,遵循專業理論知識的內在邏輯,因材施教,恰當嵌入思政元素,避免牽強附會,通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遵循“鹽溶于水”的原則,把思政元素的“鹽”,溶入專業教育的“水”,以無縫銜接和有機融合的方式,使知識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水乳交融。
(2)畫龍點睛式。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準時機,見縫插針,見機行事,適時精準導入思政元素,讓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聲有色,讓干澀的知識變得有滋有味,讓寂寞的課堂變得有說有笑,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水到渠成、油然而生。
(3)以身作則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勝于言傳。教師對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以及對學生成長耐心指導的舉手投足,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的理想信念、學識水平、知識能力、個性情趣、品德修養等人格魅力能夠讓課程思政成為有情、有義、有禮、有愛的過程。2.3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是活動性、參與性、體驗性,這就要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思政,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樂于討論、善于展示、勇于實踐。課內,通過講(教師課堂講授)、演(學生課堂展示)、論(課堂研討辯論),讓思政元素內化于心。課外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和科創活動[4],通過創(創新創業實踐)、做(義務志愿服務),讓思政元素外化于行。堅持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線上線下相結合,采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用協同等實踐育人形式,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時間和空間。
3旅游管理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操案例
《城市游憩學》是以休閑學、旅游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城市游憩資源分布、項目策劃、空間結構及影響因素的一門應用性學科,是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個性化頂峰課程。在《城市游憩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照教學大綱,梳理各章節知識,確立思政教育目標,設置課堂講授、課堂展示、課堂討論、課后作業、課程考核等教學環節,明確課程中每個思政元素的切入點,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查找、分析、討論課程案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厘清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之間的關系,設計思政教育方法,實現思政教育元素與課程知識點的有機融合。在課堂講授環節,以教師講解、啟發和引導學生為主,配合恰當的知識點、融入思政教育元素[5]。城市游憩產品設計應該遵循社會導向原則(SBP)、資源導向原則(ABP)、市場導向原則(MBP)、環境導向原則(EBP)。在講到“社會導向原則”時,教育學生應該樹立共享發展的理念,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市游憩產品的公益性和共享性。在講到“環境導向原則”時,教導學生應該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城市休閑游憩產業實現低碳化、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跳出教材,將學科最前沿、社會正能量內容引入課堂,指導學生運用環城游憩帶理論進行城市游憩空間布局分析,引導學生關注城市休閑游憩產業、關心城市休閑游憩服務質量、關愛城市休閑游憩生態環境,鼓勵學生選擇理論有意義、實踐有價值、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開展研究,培養社會責任感,增強行業自信心。在課堂討論環節,教師精心設計,將全域旅游、文旅融合、非遺文化、城市更新、智慧景區、夜間經濟等熱詞納入討論題目中,引導學生運用課程知識點思考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問題和挑戰,讓學生對“十四五”時期城市游憩資源開發、游憩產品策劃、游憩消費行為、游憩服務質量、市場宣傳營銷、文創商品研發等領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課后作業環節,針對“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立足新發展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趨勢,宣講和解讀《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分析和思考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科技引領、數據支撐、業態創新、跨界融合如何賦能城市游憩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課程考核環節,將課程思政模塊納入課程考核方案,制定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除考核必要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課外實踐表現、日常生活表現等進行更為全面的道德考量[6]。從人文通識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等方面考慮,結合旅游行業發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社會責任的要求,著重考核學生在掌握城市休閑游憩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同時,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否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道德觀、價值觀。
4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建立教師能力提升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反饋激勵機制、組織支撐保障機制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課程思政建設任重而道遠,每位教師都要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深入研究課程思政建設的技術與藝術,培養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強文化自信、堅守社會責任、堅實綜合素養,讓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光輝、精神光彩、智慧光芒引領學生茁壯成長,使學生成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優秀踐行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2]竇群.旅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支撐與典型案例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0(4):39-43.
[3]王海威,王伯承.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7):32-34.
[4]李雄鷹,冷文君.MOOC背景下大學生跨學科學習模式變革研究[J].重慶高教研究,2017(4):101-107.
[5]崔廣彬,鄭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以“旅游資源學”課程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7):166-167.
[6]李如占,張冬冬.課程思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J].高教論壇,2018(6):14-16.
作者:鄭巖 單位: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