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保護旅游區外圍生態環境的標準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簡述農業標準化的基本內涵及旅游景區外圍地區實施農業標準化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指出了旅游景區外圍地區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在景區外圍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中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作用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業標準化;旅游景區;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
農產品生產環境標準化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對于生產特定的農產品來說,是有一定的標準化的。如農田水利的標準化,道路及坡面的綠化和建設標準等。日本的農業標準化中關于道路坡面植被施工要領(1980)、設計要領(1985)等,對坡面建設的坡度、形狀、排水溝、不同地區種植的植被類型、種類等都有詳盡的規定和標準。
生產過程和工藝的標準化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和生產工藝具有一系列的標準和規范。關于農作物,從新品種選育的區域試驗和試驗方法,到品種育成后新品種的栽培技術工藝規程,以及農產品的收獲、加工、貯藏方法等都有具體規定。如農民種西瓜,選用何種品種、何時播種、何時施肥、施多少肥料,以及何時采摘都有嚴格的規定。農業標準化在更多的情況下,包含農產品加工工藝和加工過程的標準化,這是由市場的需求所決定的。以雞蛋的加工包裝為例,須經過鮮蛋消毒→光照甄別→分級→包裝后,才能上市流通。水果和果菜類的加工過程也大體相似。
農產品的標準化在市場銷售的農產品,應該說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標準的農產品。所有農產品在進入市場前,都要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嚴格的篩選和分級,市場銷售優級優價。在發達國家市場出售的農產品,如魚蝦等是以條為計量單位;梨、蘋果等多以“只”為計量單位,特別是高等級的,如1只價格多少;大白菜、包菜等是1棵或半棵售價多少,其他如青菜、韭菜、芹菜等則是1把(束)價格多少,沒有以重量單位計價銷售蔬菜水果的。在這種情況下,充分體現了優質優價。等外品的農產品不進入市場銷售,而只作為加工用原料。
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意義農業發達國家的每個農業生產環節,都實行了標準化,形成了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協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機械化作業方式,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我國先進地區推廣農業標準化的實踐表明,要加快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的根本性變革,就必須用工業化大生產的思維方式來重新審視和發展農業產業。原本只是出現在工業生產中的標準、質量、管理、組織、成本、品牌等概念,要越來越多地進入農業領域。標準體系的建立和貫徹,是農業大生產方式形成的基石,而只有在這種大生產的條件下,農業科技水平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普及,進而取得良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增加產量,提高產品質量在實施農業標準化過程中,通過制定和貫徹執行標準,從技術和組織管理上,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保證農業生產有條不紊。通過建立和完善以產品為龍頭,以等級制度為重點,以國際標準為目標的標準體系,并按照標準把握生產管理、產品安徽農業科學加工、質量分析檢驗、包裝儲運等各個環節,使我國農業更快地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作為一項上聯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下聯農戶的基礎性工作,可以把農業生產技術和科研成果、生產經驗組裝配套,變成淺顯易懂的技術規范,準確地傳授給農民。完善有效的標準體系,貫穿于產前的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選用,產中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產后的產品分等分級及貯藏、保鮮、包裝等,可以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的管理軌道,從而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產量、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企業要想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國內外市場上爭得一席之地,只有靠過得硬的質量,叫得響的品牌,別無他途。
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衛生,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隨著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許多農產品已供大于求,買方市場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又有許多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嚴重超標,致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業標準化包含農產品生產環境的標準化。隨著農業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農業監測機構將通過對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實行全面的監測,確保提供健康、優質的農產品和確保建設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2003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布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試行)》(簡稱GAP)和《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規定生產企業是否對申報品種制定了保護野生藥材資源、生態環境和持續發展的方案。這類標準規范的實施,必然會促進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衛生,從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
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名、特、優產品生產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對于生產特定的農產品來說,是有一定的標準化的。GAP和《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就明確規定申報種植(養殖)品種的歷史和規模、產地生態環境、品種來源及鑒定、種質來源、野生資源分布情況和中藥材動植物生長習性資料、良種繁育情況、適宜采收時間及確定依據、病蟲害綜合防治情況、中藥材質量控制及評價情況等,必須符合要求。這無疑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名、特、優產品生產,促進地方名、特、優產品品牌的創建。近幾年來,我國農業連續豐收,農產品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過剩現象,各地政府采取措施,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在現實中,市場的不斷變化及農民生產的盲目性和信息的滯后,使各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不容易到位,而唯有以農業技術標準組織生產,使當地有特色的高品質的農產品脫穎而出,創出農產品獨特的品牌,才能給結構調整帶來新的亮點,為高效利用地方資源和發揮區域優勢帶來新的機遇。進一步利用地域優勢,依靠農業標準化實現農業產業化,才能創出在市場中占有一定份額的品牌,才能使農業結構調整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中立于不敗之地。
是農業應對加入WTO新情況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我國市場全球化進程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將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球市場的影響及其標準的制約。而標準化是緊緊圍繞消除貿易技術壁壘、實現商品的自由流通、提高產品競爭力而展開的。因此,制定和實施與國際接軌的農業標準是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
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濟技術合作和兼顧農、工、商及消費者利益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標準化是重要的手段。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形成的市場上優質優價機制激勵著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極力采用先進標準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以提高農產品檔次和市場競爭力。按統一的技術標準把從事生產、加工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分戶生產、集中加工、統一銷售,這是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化的一種切實有效的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隨著農業產業化“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經營走向的逐漸清晰,扶持一批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創出一批對市場頗具吸引力的名牌農業產品,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農業標準化促進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標準化的保證。農業標準化和產業化在促進農業的對外開放和技術經濟合作、大力發展創匯農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產業化的形成、標準化的實施,使農、工、商及消費者利益得以協調和兼顧。
旅游景區外圍地區實施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農業標準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旅游景區外圍環境的建設和保護中同樣存在。
標準化知識尚未普及農業尚處在轉型時期的今天,人們對質量標準關注得還不夠。比如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原商業部就制定了一系列水果的質量標準,遺憾的是,市場上知道的人很少,貫徹執行的人更少。按照《標準化法》及有關條例規定,至多每隔5年應對標準進行一次復審,酌情修訂,但現在仍使用10年前制定的標準。目前全國農產品質量整體合格率只有65%,水果類僅有1/3。事實表明,淡薄的農業標準化意識,是導致全社會農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標準化工作缺乏統一規劃農業標準化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林、水產、水利、農機、計委、科委、財政、技術監督、農業科研院校等諸多部門。雖然我國的農業質量監督體系已有了一定基礎,國家農業主管部門設有專門分管農業質量標準化的機構———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部門都設有農業標準化管理部門,但是尚缺乏協調和統一規劃。標準是國家公開公證地管理監督生產者的一種手段。目前我國政府服務于農業的部門是多頭管理,標準雖然不多,但是國家的各個部門為了部門利益,制定相應的農業標準,沒有能夠把所有服務管理監督農業的政府部門聯合起來,圍繞農業產業的全過程詳細制定完整的農業標準,讓生產和流通領域無所適從。
農業標準體系不夠健全,執行不夠嚴格已制定的標準中,產中技術規范多,產后標準和系列標準少,更缺乏企業產業化系統標準。標準水平特別是安全標準普遍低于國際標準,產品質量缺乏國際競爭力;農業標準體系不夠健全,認證不規范,部分農產品的分級標準缺乏科學依據;農業檢測手段落后,質量檢測缺乏權威性;缺乏對農業安全生產和產品品質的全程控制;標準的制定周期太長,標準與市場、流通結合不緊,跟不上市場變化的要求;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推廣嚴重脫節,存在著重制定標準輕實施的現象,從而導致標準執行不嚴格,標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充分發揮農業標準化在旅游景區外圍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工作中的作用農業標準化計劃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計劃。農業標準化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高度重視。結合旅游景區外圍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的實際,根據旅游景區的發展規劃,同步制定實施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中、長期規劃,并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實施,積極推進,切實抓好當地的農業標準化工作。
加強領導,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的支持力度農業標準化是一項關系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造福于民的公益性、社會性、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是各級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要求很高,需要多個行業和部門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各地在推進農業標準化過程中應強化政府行為,認真部署農業標準化工作。明確各部門的分工,落實各部門的責任,加強部門間的配合,切實抓好協調和監督工作,確保農業標準化工作的順利推進。同時,政府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支持屬于世貿組織規定的“綠箱”政策,各地應爭取財政支持,加大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投入力度,將農業標準化經費列入景區的財政預算,確保景區及外圍地區農業標準的制定、、宣傳、組織、實施以及監督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抓好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要抓好農業標準化工作,首先,應切實抓好產地環境、生產投入品、生產過程、市場銷售等四個環節的工作,實現由事后檢驗把關為主,向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全程管理上轉變。
其次,應突出抓好五大體系建設: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為核心,農業先進實用技術規程、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農產品檢驗檢測標準及管理標準協調配套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全過程、全方位的標準體系;
二是建立包括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科研院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內的多層次、廣覆蓋、重實效的農業標準推廣體系;
三是建立檢驗檢測機構和市場、基地檢測點、分工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包括農業產地環境和農業投入品)檢驗檢測體系;
四是建立以無公害產品認證為基礎,涵蓋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名牌產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
五是建立包括農業標準信息、法律法規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在內的農業標準化信息體系。
加強宣傳教育,抓好示范推廣,努力實現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新突破農業標準化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必須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常抓不懈。首先,要突出特色,做好規劃。要做到景區及外圍同步規劃,做好基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工作。其次,要在景區主要名特優農產品、出口創匯農產品和優質專用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并逐步向大宗農產品擴展;第三,各地要結合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建立多種多樣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樣板,讓農民學有樣板,做有示范。
發揮市場價格杠桿作用,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農業標準化首先是政府行為,農業標準中的強制性標準要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依法強制推行。同時,應充分發揮市場價格杠桿作用。當前,最主要是解決農產品市場價格失真問題,在景區特別是要注意從嚴格市場準入,倡導綠色消費,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標準意識,打擊假冒偽劣,實行無公害農產品和優質農產品設立專營市場、專營柜臺等入手,確保按標準生產的無公害農產品和優質農產品優質優價,以提高農民、農業企業的標準意識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
優化旅游景區外圍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環境從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角度看,旅游景區外圍地區是景區的有機構成部分,直接決定著景區生態環境的優劣。因此把景區外圍的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對促進景區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必須按照農業標準化的要求,認真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封山綠化;把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從源頭上排除和控制污染。實施生態良性化工程,切實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為發展旅游景區和促進景區外圍地區農業優勢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安徽省的旅游事業和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都得到長足發展,旅游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事業也已經成為提升人們生活品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但是,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旅游景區及外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旅游景區外圍生態環境是旅游景區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對旅游景區的生態環境及其發展有著重大影響。按照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實施農業標準化在旅游景區外圍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標準化的基本內涵標準化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的規則的活動。農業標準化是指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標準化。它是以農業為對象的標準化活動,運用“統一、簡化、協調、優選”的標準化原則,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促進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經驗迅速推廣,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促進農產品的流通,規范農產品市場秩序,指導生產,引導消費。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以達到提高農業競爭力的目的。農業標準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綜合性技術基礎工作。標準化作為農業發展新階段的戰略選擇,是當前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一項迫切任務。農業生產標準化包含農產品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和工藝以及農產品的標準化等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