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旅游市場社會學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中國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蘊藏豐富,自然、氣候、人文、民族等極具特色。研究認為培育西部地區體育旅游市場有著豐厚的旅游資源———物質基礎,旅游人口的繼續增長將成為必然趨勢,少數民族、特色、人文景觀富有強大吸引力,國際體育盛會的舉辦和國家體育訓練基地的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后現代化成分的逐漸形成,人們頗為關注的不再是物質財富的更多擁有,而是傾向于追求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其中身心健康成為備受關注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以體育健身、娛樂、觀賞和嘗試體育刺激與挑戰等為目的的體育旅游活動備受青睞,體育旅游成為旅游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呈現出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帶動相關產業聯動的良好態勢,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另一亮點。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云南、貴州、四川、重慶、西藏等六省三區一市;土地面積544.84×104km2,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56.8%;擁有人口2.25×108(1998年)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89%[1]。如此廣袤的地域,豐富的自然資源,秀麗的風光景色,深厚的文化積淀,地廣人稀的便利條件,多坡地高原地形,亞熱帶氣候,蘊藏著發展旅游產業,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的決定性因素。然而,由于歷史、經濟、文化等諸多原因,西部地區旅游業開發速度緩慢,發展的規模化程度不夠,規范性較差,社會、經濟效益不顯著,特別是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更是滯后。從社會學的視角,審視西部地區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有著現實意義和必要性。
1.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形成和發展有著特殊的綜合效應
體育旅游概念眾說不一,旅游理論中也沒有涉及體育旅游的詳解。這里引用較為公認的兩種說法:一種是認為體育旅游是以非盈利目的離開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參與或觀摩相關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旅游。它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從事的各種身體娛樂、身體鍛煉、體育競賽、體育康復及體育文化交流活動等與旅游地、體育旅游企業及社會之間關系的總和[2]。分為參與體育賽事的體育旅游、觀摩體育賽事的體育旅游、自發進行體育活動的體育旅游、參觀體育勝地的體育旅游等多種類型。另一種是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規定,體育旅游屬于休閑論文格式、娛樂、度假、健康醫療類,依其旅游特點有項目型和綜合型之分。如登山、攀崖、滑雪、放風箏、釣魚、草地式羽毛球、網球、蹦極跳、熱氣球運動、沙地排球、江河漂流等屬項目型體育旅游;綜合型體育旅游具有體育項目類型化、多樣性、集約式布局的特點。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發展體育旅游業有著綜合性社會效應。首先是陶冶情感,促進和保持身心健康的作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人們的生活處于較為緊張的行進中,特別是信息業的發展,給人一種近地密集和遠地壓抑的心理感受,當然也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不良社會因素的存在和不時侵擾是現實情況。為此,通過體育旅游靜化和放松被壓抑的情感,保持和促進身心健康成為人們首肯的選擇方式之一;其次是擴展視野,挑戰人體極限,增長知識的作用。體育旅游者愿意選擇自然風景區,特別是具有人文景觀和探險地理特點的景區更為吸引人。究其原因,是為了滿足城市化樓宇蒙蔽日久的視野渴望,是為了挑戰自認為身體狀況良好的身體極限,滿足征服自然和險境的自悅心理,增長知識和見識,豐富人文史學占有理念;第三是體育旅游的社會、經濟作用。通過體育旅游促進經濟發展是旅游地和旅游企業的初衷,國家西部開發政策的轉變,即由政府投資型轉向民間、集體、個人投資型,允許在合理開發和正當投資的前提下,應得合理報酬。無形中盤活了資金運轉和資金集中,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第四是有利于全民健身綱要的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是推進大眾體育快速發展的有效舉措,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的舉國策略,體育旅游具有體育和旅游雙重屬性,體育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和保持身心愉悅,旅游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可謂一舉雙得;第五是培養熱愛祖國,塑造美好心靈的作用。體育旅游便利的提供給旅游者了解祖國壯麗山河的機會,特別是西部地區有著廣袤的地域,一望無際的草原沙漠,頂天立地的蜿蜒山脈,波濤洶涌的江河湖泊,豐富的礦產資源和人文景觀,曠世的自然奇觀等等。這無不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塑造美好心靈的教育資源。體育旅游則是教育過程得以實施的組織形式和過程。
2.綜合因素分析
2.1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提供了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的物質基礎西部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根據統計資料,西部地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有8處,占全國總數的34.8%,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有40處,占全國總數的33.6%,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1處,占全國總數的33.1%,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1座,占全國總數的31.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處,占全國總數的26.5%,國家級森林公園39處,占全國總數的17.3%。(見表1)[3]不難看出,除森林資源較為缺乏外,其余將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此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分布在占全國二分之一多的土地上(56.8%),且人口總數不到四分之一(22.8%)。可以說擁有地廣人稀的便利條件,培育和開發體育旅游市場的資源和土地是豐富的。此外,西部地區還擁有大量全國乃至世界旅游之最,如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深的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最為宏偉的溶洞貴州的織金洞,世界現存最大的殿內銅佛西藏扎什倫布寺的強巴佛,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樂山大佛,我國最大的瀑布貴州的黃果樹瀑布,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關隘甘肅的嘉峪關等等。當然多達20多條正在規劃和建設中的西部旅游黃金長線也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亮點。
2.2人們余暇時間的增多和越來越集中,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使體育旅游人口繼續增長成為必然趨勢首先,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新的休假條例后,人們的余暇時間增多且更為集中了。有研究資料表明,農業人一生中自由時間為整個生命時間的22.9%,工業人達到38.6%;1997年國家統計局、全國總工會、勞動部等6單位對全國29個省71個城市14977位職工的調查,職工用于消遣娛樂的時間為每日1小時37分鐘,聊天時間為每日1小時21分鐘[4]。說明職工在新休假制度后,每日可用于體育娛樂、健身、醫療及體育消費等的閑暇時間超過3小時。雙休日和長假期,保證了外出參與體育旅游活動的時間。加之長期以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小型化家庭(三口之家)成為主流型家庭結構,舉家出游的可能性大為增加。其次,人們的旅游觀念也由靜態觀賞型向新型動態參與型轉變,這使得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有了人口數量上的保證。但從研究資料看,我國體育旅游消費市場的人口構成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人口類型和收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年齡特征表現為兩頭窄,中間寬的現象;工薪階層和學生參加體育旅游的比重較大;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大學文化程度以上;家庭結構的特點是三口之間的人數居多,其次是兩口之間,四口以上家庭參與體育旅游的人數較少;體育旅游與經濟收入成正比例關系,收入在900~2000元之間者占體育旅游消費人口的比重較高[5]。因此,營造良好的體育旅游環境,提高體育旅游服務質量,吸引中青年、中等以上收入者成為體育旅游市場的主體人群。這些群體對體育旅游的要求較為集中,大都期望通過旅游購買及消費來緩解生理和心理的緊張感,休閑、健身、觀戰、體育刺激和競技體育等可能從不同方面能夠滿足人們的體育旅游需求。也是可被爭取的體育旅游人口主體。第三,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關注,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成為人們的共識。通過體育旅游滿足和調整精神需求成為大眾看好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體育旅游人口的繼續增長將成為必然趨。
2.3挖掘、整理民族特色文化及遺產,有利于增添體育旅游市場培育的文化特色西部地區分布著壯、彝、白、傣、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等眾多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也是當地寶貴的旅游資源。特別是西南地區聚居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頗族、納西族等26個少數民族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也構成了當地豐富而極富魅力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6]。其中包括了大量少數民族體育類活動項目或形式,且具有娛樂、休閑和廣泛參與性,成為從事體育旅游的良好機遇。西北遼闊的草原、雪山冰川、沙漠風光也成為不可多得的體育旅游資源。特別是積淀了中華文化之精華的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大足石刻和黃鶴樓、岳陽樓等西部獨特的文化遺產,聯同長江三峽、絲綢之路和四大盆地、四大高原筑成了西部體育旅游開發文化鏈,極具文人景觀吸引力。既能滿足居多數旅游人口的中青年、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旅游者的需求,又富有深厚的人文景觀。有利于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的文化特色。
2.4我國奧運會、亞運會、各論文格式類錦標賽等重大賽事申辦權的成功獲得,奠定了體育旅游市場培育的社會氛圍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和各類錦標賽舉辦權的成功獲得,大大促進了體育文化現象的深得人心。體育旅游集體育與旅游于一體,既有體驗體育競賽的成功感,又有旅游觀光的心理滿足和刺激感。但現代旅游已由“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轉變,體育旅游也不例外,不再是一種福利性享受,而是趨于消費性、產業化。因而對體育旅游的認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人們參與體育旅游活動和進行體育旅游消費的動因,這些內在動因的透發與體育意識、體育價值觀有關,國際性體育盛會的召開具有導向性。有利于激發人們從事體育旅游活動和消費的欲望,為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當然,也是吸引和擴大國內外體育旅游人口的有利機遇。
2.5西部地區體育訓練基地的興建,為體育旅游市場的培育提供了科學導向西部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氣候環境,成為國家、省區興建體育訓練基地的首選地,目前有國家體育總局直屬、共建和命名基地36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區,如云南海埂訓練基地頗具影響力。這些訓練基地的建成和運動隊的駐入,無形中形成了體育旅游的亮點,有旅游者專程去訓練基地觀光旅游。當然,訓練基地還需與周邊旅游線路統籌規劃,豐富體育旅游內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參與其中。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培育和發展體育旅游市場對促進旅游者身心健康、陶冶情感、美化心靈、挑戰自我,繁榮經濟,推進社會快速發展,全面實施全民健身綱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諸方面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1.2西部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提供了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的物質基礎。
3.1.3人們余暇時間的增多和越來越集中,家庭結構的小型化,保證了體育旅游人口繼續增長的可能性。
3.1.4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聚集,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培育體育旅游市場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
3.1.5大型體育盛會的舉辦和一批體育訓練基地的建成,營造了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的社會氛圍。
3.2建議
3.2.1鼓勵和吸引多渠道融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培育體育旅游市場的前提和基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嚴重滯后,資金短缺成為規模化合理開發旅游資源的瓶頸。因此,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傾斜政策,多渠道吸引投資,綜合開發,合理利用,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觀。超級秘書網
3.2.2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研究。西部地區有著豐厚的旅游資源儲備,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而有些資源的開發具有一次性特點,因而加強開發利用的科學研究,做到保護性開發急為重要。
3.2.3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鮮明,體育文化極為豐富,有待進一步加強挖掘和整理工作。特色民族文化現象受現代社會的沖擊異常嚴重,異化現象突出,整理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現象是培育體育旅游市場且得以長久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3.2.4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體育旅游人口參與。利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盛會,加強對西部地區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國內外體育旅游者參與到西部地區體育旅游行列,壯大培育西部體育旅游市場參與群體。
3.2.5體育訓練基地的建設、利用,成為培育西部地區體育旅游市場的增長點,但急需科學評估,關注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雙豐收。3基金項目: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2005年)子課題。
參考文獻:
[1][3]張蓬濤,封志明.西部地區旅游資源綜合分析與開發對策[J].資源科學,2002,(2):26–281
[2]田祖國.我國西部地區體育旅游發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3):21
[4]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119-1201
[5]楊吉春,周珂.論體育旅游的市場特征[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3):161
[6]唐善茂.21世紀中國西部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對策[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2,(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