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休閑旅游客源市場分配制度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休閑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分析;武漢市休閑旅游客源市場定位;旅游客源規模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消費結構分析、規劃期內消費階層分化分析、從客源市場區域來看,應主要定位于一、二級市場、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游客量的總量增加不大,但增長幅度很大等,具體資料請見: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以來的工業化、現代化過程,培育了一個超級龐大規模的消費社會。21世紀,使休閑旅游的繁榮成為消費社會發展時期的產物。本文根據武漢市休閑旅游資源的稟賦、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區位條件,細分了武漢旅游客源市場,同時,對其規模也作了數量分析,認為武漢休閑旅游市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快速增長時期(2006-2010年);穩步增長時期(2011-2015年);成熟期(2016-2020年)。
關鍵詞:休閑旅游客源細分定位
在工業化的消費社會,工作與居住、商業、游憩休閑的個體生存需要被轉化為大規模的功能化生產過程,休閑與旅游被轉化成為一個大眾化的社會現象,使大眾休閑旅游消費成為可能。
休閑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消費結構分析。在21世紀的前20年,我國多數大中城市的消費階段會經歷從初級享受型消費階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費階段轉換。從國際通用的恩格爾系數和人均GDP評價標準來看,恩格爾系數在30%至50%屬于中級階段,人均GDP達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消費質量得以提高。恩格爾系數在30%以下進入高級階段,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消費向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物質生活消費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費比重上升。
休閑與旅游消費分析。從國際上旅游需求的發展來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業社會中期單一的觀光旅游消費的發展階段,將逐漸讓位于工業社會后期休閑與度假旅游、復合型旅游消費,并進一步發展到后工業社會的生態旅游、專項旅游和特種旅游消費的階段。我國的旅游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旅游產品和旅游消費者需求已經發生結構性轉變。從持續增長期待型的消費觀念特征來看,消費觀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會發展階段,尤其是大都市區域的旅游消費者。隨著大城市小康社會的到來,各大城市市民的觀光旅游消費將迅速向著休閑度假、觀光旅游和專項旅游消費階段轉變。
規劃期內消費階層分化分析。旅游消費的階層分化決定小康社會旅游消費的市場細分。對階層的細分,包括社會階層和年齡階層劃分。在小康社會的發展時期,可以預期我國社會的“中產階級”的發育和壯大。當代社會經濟變遷已導致了一種新的社會階層結構的出現,社會劃分為十大階層: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其中,從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到個體工商戶階層,以及產業工人等階層的上層,是整個社會的中產階級,是休閑旅游業的支柱。這些階層的旅游消費形態存在差別,如表1。在21世紀的前20年內,各個旅游消費的社會階層分化將出現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0年至2012年期間,為中產階級的孕育期,中產階級的頂層率先擁有汽車和高級住宅,武漢市周邊各大城市2008年進入這個階段。該階段以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為主的商務、公務、休閑旅游消費,其他層面以觀光為主的消費。第二階段,2012年以后的8年期間中產階級的發展期。有兩套房、有車的中產階級普及化,休閑旅游消費階層擴大到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產業工人階層。個人和小家庭的休閑度假得到發展。
第三階段,2020年以后,為中產階級發展的成熟期。中產階級成為休閑旅游消費的主導力量,經常性的休閑度假成為中產階級與工作分量相當的生活內容。
旅游消費的年齡階層分化。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60年代和70年代出生的人;80年代出生的人,90年代出生的人。另有x一代,為21世紀初出生的人。各個年齡階層的旅游消費需求明顯不同。以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為界,劃分成兩大部分。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消費觀念總體上偏于保守和謹慎,旅游消費的目的偏于文化內涵和放松;而之后出生的人,消費觀念更為開放大膽,旅游消費的目的偏向于放松和娛樂。60年代出生的人承上啟下,消費觀念有兼容性,但更偏向上兩代人。70年代出生的人啟下承上,消費觀念也有兼容性,但更偏向于下兩代人。這兩個群體,將是本規劃期限內最有消費能力的群體。成長時期時代環境的差異使這些N個年代旅游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明顯呈現出階段性差異。
武漢市休閑旅游客源市場定位
從客源市場區域來看,應主要定位于一、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是以武漢市為中心一個小時左右車程范圍內的包括黃岡市、黃石市、鄂州市等大中城市的游客。這些城市交通方便,可達性強,且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消費行為大體相近,人民之間往來密切,有強烈的休閑旅游消費需求。這一區域必將成為武漢市基本的客源市場和核心客源地。二級客源市場是以武漢市為中心200KM的范圍內的,主要包括荊州市、荊門市、宜昌市、九江市、岳陽市、南陽市、合肥市、南昌市、長沙市等大中城市游客。交通方便,人口眾多,大中城市的經濟也較發達,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從旅游動機和出游目的看,近期應定位于近程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及節慶旅游等類型的客源市場,中、遠期定位應逐步擴大到度假、公務、商務、會議、文化、科考、體育、生態及其它專項客源市場。
從客源組織方式看,近期應主要定位于組團與散客相結合的客源市場,中遠期應注意開拓團體客源市場。
從收入層次來看,近期主要定位于工薪階層市場,中遠期注重開發高收入階層市場。
上述目標市場定位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階段進行的,是一種立體型的市場定位。根據這些市場定位的情況,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將上述潛在的目標市場變為現實的目標市場,這樣才能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旅游客源規模分析
方案Ⅰ:此方案根據湖北省多年來國內游客增長的一般規律,采用長期趨勢法對武漢市游客規模進行預測。以武漢市2004年的農業休閑游客規模作為基準年的游客規模值(S=200萬人次),以近20年來湖北省游客增長的平均速度9.128%作為K值(平均增長率),按照P=S(1+K)n公式,分別計算2010、2015和2020三個階段武漢市農業休閑游的游客規模(P)。計算結果為:
P2010=200×(1+9.128%)5=310萬人次
P2015=310×(1+9.128%)5=479萬人次
P2020=479×(1+9.128%)5=742萬人次
方案Ⅱ:根據旅游發展的規律,一個旅游區域的旅客量發展呈現初始階段、發展階段、平穩階段和飽和階段。旅游出游率,一方面決定于旅游花費,這其中包含人們的經濟收入及旅游地的消費價格;另一方面決定于勞動效率的提高,可供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的多少。而對于任何一個旅游地或旅游景點而言,游客人次的多寡以發展階段而論,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游客量的總量增加不大,但增長幅度很大。例如我國20多年的旅游發展軌跡證實了這一規律,初期階段游客量的增長速度很快,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游客的年均增長率仍保持20%以上。據世界旅游組織(WTO)預測,我國從目前到2020年旅游業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可達到19%以上。湖北省的旅游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因此,此方案根據旅游發展階段的宏觀走勢,結合本區的實情,將武漢市農業休閑游旅游發展的三個階段的游客增長率分別定為20%、15%和10%,預測結果如下:
P2010=200×(1+20%)5=498萬人次
P2015=498×(1+15%)5=1001萬人次
P2020=1001×(1+10%)5=1612萬人次
以上兩種預測方案得到的結果有出入,在使用時,可取方案(I)、(II)的平均,即:
P2010=(310+498)/2=404萬人次
P2015=(479+1001)/2=740萬人次
P2020=(742+1612)/2=1177萬人次
綜上所述,2006—2020年武漢市農業休閑游游客量預測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武漢市的農業休閑游游客量增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2006-2010年為第一個階段,是快速增長時期;2011-2015年為第二個階段,是穩步增長時期;2016-2020年為第三個階段,是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