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俗特色旅游開發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現已成為旅游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在我國當前的旅游資源開發中,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仍舊散失在民間,自生自滅,默默無聞。積極地挖掘和開發民俗旅游資源,不僅可以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進同國際間的友好往來和交流,而且還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彌補以純觀光旅游為主,產品結構單一的不足,提高我國旅游業在國內國際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一、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旅游一起構成了頗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產品。從廣意來講,旅游實際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與生活的復合體。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優勢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構成我國民俗旅游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游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愛好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科特迪瓦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斯根據西方游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游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游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游大國。在國內,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匯集了全國幾十個民族的燦爛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風俗,在廣東,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連南瑤族風情的旅游開發也是目前的關注熱點。因此,對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審美需求
我國各種民間建筑、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樸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游的開展,為旅游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游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觸。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娛樂需求
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游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游活動,對于國內游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觸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導。對于海外華人來說,通過領悟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和現狀產生更大的愛好,從而形成更緊密的情感聯系。
三、兩者關系
旅游者通過開展民俗旅游活動,才可能親身體驗和觸摸到旅游地民眾生活事項,領悟到當地的民俗事項,領悟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實現審美與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在未來不久將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也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是提高我國旅游品位的要害所在。
四、民俗特色旅游資源的保護
旅游開發一方面本身存在著扭曲地反映文化與真實地反映文化的差別,更重要的是,它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伍地區受到旅游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游資源特征。
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業已出現,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游者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游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劃定為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游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于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另一方面是向當地居民宣傳教導,除了極少數野蠻的、愚昧無知的民治行為外,民俗文化是沒有優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更應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在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同時有效地保護民族文化資源,是民俗旅游發展的要害.現就我國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策略。
五、開發和保護民俗旅游文化內涵的策略
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旅游開發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其它積極影響,但它也給民族傳統文化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負面作用,如傳統民族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加強民族凝聚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策略,對于民俗旅游的開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旅游業在開掘民俗文化資源時,要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在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樹立保護民俗文化傳統的意識;要多方位體現民俗文化的旅游價值。民俗旅游已成為當今旅游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游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游開發商應注重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
1、因地制宜,挖掘、開發和建造各具特色的新景觀、新產品
民俗旅游資源散存在各地各處。開發,就是要使這些散落在民間或各地的民俗資源具有招徠游客前來觀光的能力。既包括對新開辟的旅游區中民俗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對原有的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建造。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開發民俗旅游資源要依賴當地所擁有的固有資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從當地的資源特點出發,利用本身所特有的優勢。如建筑、服飾、風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樸的民風、特有的風情,同時又要讓現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脫穎而出。要辦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并不是要把一些文化落伍、思想愚昧的陰暗面暴露給來人,而是要在開發過程中揚長避短,把純潔、文明的、表現民族氣節的正確方面提供給游客,那些落伍、愚昧的東西通過開辦民俗旅游,接受先進、健康的文化、科技和思想,可以逐漸消除。
2、自然風光、文物古跡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民俗作為一種文化資源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可移性。民俗旅游活動除了在本地開展活動,吸引游客,還可以移到自然風景區和旅游城市進行表演、交流,從而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尤其很多偏遠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活動更為豐富。雖然民俗旅游投資少,不需要大興土木和投入巨額資金去培植旅游景觀,但要在民俗源地逐一開辦民俗旅游活動,從可進入性和區域集中性來考慮,都十分困難。要使民俗旅游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有機結合,可通過開辟民俗旅游一條線或籌建民俗文化村、民俗風情區、民俗博物館、民俗娛樂城等形式,帶動民族飲食、民間蠟染、刺繡、挑花、編織等工藝品的綜合開發,將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項目引進聞名的自然風景旅游點,以及國內外旅游城市,作為固定的或流動性項目,參與到觀光和文物古跡旅游,使它們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3、采取相對封閉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與旅游地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是相互的,但事實上由于旅游者對旅游地的社會影響遠大于他們接受到的旅游地社會的影響,因而,對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來說,易遭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導致地方文化的獨特性被削弱。如廣西侗族地區,把清代時建的鼓樓、風雨橋拆下賣掉,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混凝土的磚房和拱橋。要避免這種消極作用的產生,就應采取慎重的態度和相應的防范對策。相對封閉措施、保持民俗旅游民眾辦,這是一種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這樣保持以地方習俗為主要旅游對象、當地群眾參加經營的相對封閉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體現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樸實感、親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刺激區域旅游動機的產生,帶來更多的客源。
4、高品位開發和利用民俗旅游資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開發要保證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揚和保護,就必須杜絕肆意褻瀆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風情資源的現象。扼制低格調,標新立異、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因此,高品位開發利用民俗資源是舉棋之要害。高品位開發指旅游地在民俗資源開發上,要正確瞄準本地區的資源特色,結合本地區及周邊地區旅游環境,把獨特的風情民俗展示出來,開發建造民俗旅游資源,就應當對當地民俗資源充分地調查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選擇開發方向,確定文化定位,盡最大可能挖掘出當地民俗資源的潛力。
5、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游
要保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游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借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
6、保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不注重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科學合理的極大力度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發揚,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時組織有關的專家對民俗旅游資源環境進行評估,科學的規劃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把民俗文化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調解起來。另一方面要依賴政府和媒體的力量,向公眾傳播有關的保護民俗資源的意識,加強民族意識,使少數民族群眾能辨證的對待自身傳統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結語
總之,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和認識自身民俗資源的前提基礎下對其進行有效而又合理的開發,注重處理開發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用科學的指導目標指導各項開發和利用。力爭與時俱進,百花齊放,使我國的民俗旅游產品成為拳頭產品,使其持久的散發出它的獨特魅力,為我國的旅游添上亮麗的一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同時讓中國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