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旅游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對旅游新的需求,農業旅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滿足周邊城市居民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的一種旅游方式。由于陜西省農業旅游活動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下,自發發展起來的,就必然存在諸如旅游產品的結構層次低、雜亂無序等問題。但陜西省農業旅游的資源優勢突出,因此,陜西省進一步發展農業旅游,需要在整體的規劃布局方面下功夫。
要害詞:農業旅游;規劃;陜西省;總體格局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擁有較好生態環境的農村和特色農業已成為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載體,各種城郊休閑游、鄉村旅游、“農家樂”旅游將農業和農村融入了現代旅游大潮之中,農業作為一個現代旅游目的地,接納越來越多的旅游者。陜西省自然條件地域差異大,農業地域特點鮮明,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及陜南秦巴山區的農業發展條件各不相同,農業旅游資源特點突出,農業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種類齊全、風格迥異。如何規劃和開發陜西豐厚的農業旅游資源已成為目前建造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發展現狀
自農業旅游發展提出以來,陜西省農業旅游的類型逐步豐富,開發模式得到提升,農業旅游特征逐漸得到顯現。
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種類型區。一是景區邊緣地區型:它主要是依托陜西一些風景名勝區發展起來的附屬產品,是陜西最早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區,如臨潼、華陰市等;二是都市郊區型:它主要是適應陜西省幾個大城市居民日益渴望掙脫快節奏、過繁雜、甚喧囂、多污染的城市環境的需求,利用城市郊區相對城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地緣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在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如楊凌;三是老少邊貧地區型:它主要是近年來在國家旅游扶貧政策的指導下陸續發展起來的。
從旅游項目和活動類型看,基本形成三種類型。一是觀光型:它主要是以觀賞農村自然田園風光、現代“三高”農業園區、傳統民居和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題;二是參與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購物旅游和務農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區最盛行,參加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影響面最廣;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觀光農園或農家“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休閑度假娛樂旅游,目前才剛剛開發。
從客源市場看,主要以國內市場,尤其是本地及周邊都市團體游客為主,散客和國際游客少。受距離、價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條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響,參加這類特種旅游的散客和外地遠程游客甚少。[1]
另外,生態農業開發模式、庭院經濟開發模式、綠色產品開發模式、民俗文化開發模式成為陜西省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模式;[2]鄉村度假村、休閑農莊、高科技農業園區、觀光農場、民俗文化村等旅游景觀已經形成。農業旅游的發展拓寬了農民就業的渠道,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截止目前,陜西省已經建立了各級各類農業旅游景點近100個,并建立了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陜西苗木繁育中央、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3個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年接待旅游者41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2億多元,農業旅游相關產業收入達到3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約100元,對農業旅游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陜西省農業旅游業缺乏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規劃。由于陜西省農業旅游活動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作用下自發發展起來的,旅游產品的結構沒有層次,顯得雜亂;另外,農業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尤其是文化內涵的農業旅游產品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比如,陜北農家樂與關中農家樂經營主體都為一家一戶的農民,經營方式和經營內容也基本相似,無序競爭的情況比較嚴峻,迫切需要通過統一的旅游規劃來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打出品牌。
從目前陜西省農業旅游項目發展存在的問題看,應重點通過規劃解決農業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鄉村文化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如何突出農業旅游的鄉村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問題。
三、開發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陜西省農業資源優勢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陜西省素有中華民族農業發祥地之稱,農業的歷史文化深厚,農耕文化悠久;第二,陜西省自然條件地域差異大,農業地域特點鮮明,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及陜南秦巴山區的農業發展條件各不相同,農業旅游資源特點突出,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見表1)。種類齊全、風格迥異的農業旅游資源為陜西省農業旅游的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
(二)交通便捷,可進入性強
近年來,渭南至潼關、寶雞至漢中、西安至藍田、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北段、西安至黃陵等高等級公路的建成和陽安鐵路改造,西康、神延鐵路通車,大大改善了陜西省旅游業的交通狀況。“十一五”期間陜西將加快公路建造及鐵路、機場改建、擴建、新建,縮短城市到各景區的時間距離。
(三)政策優勢
農業旅游因其農業特色,能直接享受國家項目政策的傾斜,有更多土地、稅收、投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再加上西部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造的有關優惠政策,將更有利于農業旅游的發展。[3]
四、開發構想與布局
根據陜西省“十一五”旅游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立足于農業旅游發展現狀,結合陜西農業旅游資源分布特點,遠期將建造成“三區”的農業旅游群,即根據資源調查結果將陜西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定位為“陜北黃土高原民風民俗村落區、關中民俗風情區和陜南山區生態農業旅游區”三個區。其中,“十一五”期間重點開發關中民俗風情區,我們將關中地區規劃為“三圈、二線、一點”,即:渭北圈、西安圈、寶雞圈;乾縣、岐山、鳳翔旅游線;戶縣、周至、藍田、臨潼旅游線;楊凌農科城旅游點。三個農業旅游圈并通過植被廊道連成一體,旨在以廊道效應加強對生物物種的保護并且加強關中地區動植物景觀、人文景觀的完整性,營造田園風光的大背景。
(一)“三區”
1.關中風情區。
農業旅游資源評價:關中平原位于陜西中部,總面積5.55萬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銅川、寶雞、咸陽、渭南5個省轄地級市,共54個縣(市、區)。[5]除鳳縣、太白兩縣基本屬長江流域外,其余均屬黃河流域。以西安為中央的關中地區,不僅擁有古代文明的輝煌歷史,而且也是現代文明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被國家確定為全國十六個重點建造地區之一。加快關中經濟發展,關系到陜西和全國經濟發展。關中平原是我國主要的綠色果品生產基地之一,渭河、涇河穿行其間,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業景觀明顯,悠久的民間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如在居住習俗上,有靠崖窯、地坑窖、七星劍、四合頭、九間三院等形式;在民間藝術活動方面,既有粗獷奔放的耍社火、吼秦腔,又有委婉抒情的道情劇、阿宮腔;在飲食習俗上,“面條像腰帶,鍋盔似鍋蓋,辣子一盤菜”遠近聞名,被列入陜西“八大怪”,飲食器具亦別具特色;至于婚俗、禮俗、宗教、祭祀等,更是溢彩流光,古色古香。民間文化具有地方性、質樸性、神秘性特點,禾海翻滾的田園風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莊形象,收放自如、古色古香的街巷居室,無所羈絆、自由安詳的村居生活,都頗具旅游開發價值。
主題定位:關中民俗風情體驗。
開發措施:農業旅游應以休閑、農作體驗、教導為主,可以重點發展市民租賃農園、教導農園、垂釣樂園、瓜菜采摘等體驗休閑型項目。另外,陜西在全國乃至世界水果生產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業部已將陜西渭北確定為中國蘋果優勢產業帶。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充分利用渭北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以農民增收為目標,重點開展特色鮮明的果品觀光區,開展一些品嘗、采摘節活動吸引大中城市的游客。
2.陜南山地生態旅游區。
農業旅游資源評價:包括秦嶺山區、漢中盆地和大巴山區,總面積7.64萬平方公里,包括漢中、商州、安康3個省轄地級市,共40個縣(市、區)。[6]陜南山地資源和森林豐富,民風古樸。
主題定位:以森林旅游和農林結合的生態旅游。
開發措施:農業旅游應以休閑療養、農業文化體驗等為主,可以重點發展果品采摘、森林旅游、民俗旅游等生態文化旅游型項目。打造一批“山頂綠樹蔥蔥,山腰果樹環抱,山下茶葉飄香,四季采菇有樂”的具有山區特色的生態旅游區,對桑園、果園、茶園開發體驗型產品;對川道、陜南各地以“農家樂園”為主題開發異地風情產品。
3.陜北黃土高原民風民俗村落旅游區。
農業旅游資源評價:包括長城沿線風沙區和黃土高原區,總面積7.99萬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洛川、黃陵、榆林、神木等共25個縣(市、區)。本區是以旱坡耕地為主的農業區,該區水土流失嚴峻,農業生產條件惡化,所以利用農業產品、自然生態與農業自然環境的價值都不大,然而它有著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古樸的黃土高原民風民俗,在國內外享有盛譽。[7]
主題定位:黃土高原民風民俗。
開發措施:充分挖掘黃土高原農耕文化的內涵,圍繞這種內涵開展一些項目,形成獨一無二的黃土高原民風民俗村落區。另外,這里有全國紅色旅游首選目的地——延安,圍繞延安、榆林輻射周邊農村,以黃帝陵、延安革命舊址、壺口瀑布、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以及獨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為依托,以“兩黃兩圣”為核心,開展農業旅游。尤其寒暑假期間,迎接大中小學生進行短中期愛國主義教導活動。
(二)“三圈、二線、一點”
1.西安都市觀光農業圈。
農業旅游資源評價:西安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地處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中央,交通便利,觀光農業起步早,消費群體大,具有設施園藝、應時鮮果、時令蔬菜、特色蔬菜、特種養殖、水產等農業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8]
主題定位:西安都市觀光農業游。
開發措施:重點發展以高檔特色種養業為基礎的農業科技主題園和參與、體驗性強的“農家樂”休閑景觀群。
2.咸陽圈。農業旅游資源評價:渭北是中國蘋果優勢產業帶,咸陽市禮泉縣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造試點,禮泉縣的蘋果在全國乃至世界水果生產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題定位:果品采摘游。
開發措施:緊緊抓住國家把渭北列為全國蘋果優勢產業帶的機遇,充分利用咸陽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以農民增收為目標,開發特色鮮明的果品觀光區,開展一些品嘗、采摘節活動吸引大中城市的游客。
3.寶雞圈。農業旅游資源評價: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藝術及手工藝。
主題定位:民風民俗體驗游。
開發措施:以寶雞及周邊縣區為依托,以市民、中小學生為一級客源市場,以觀光、休閑、體驗和科普為旅游特色,以弘揚地方文化、傳統藝術及手工藝為重點,開發民風民俗體驗休閑型項目。
4.乾縣、岐山、鳳翔旅游線。農業旅游資源評價:乾縣位于陜西省關中盆地中段北側,縣域南北長48公里,東西寬37公里,全縣總面積1002.71平方公里。岐山縣因境內有岐山而得名,地處八百里秦川西部,南接秦嶺,北枕千山,中為廣闊平原,面積856.45平方公里,呈“兩山夾一川、兩水分三原”之自然大勢。岐山境內是古周原地區,出土商周青銅器甚多,被譽為青銅器之鄉。鳳翔縣位于關中平原西部,東毗岐山,南鄰寶雞,西連千陽,面積1179平方公里,今為關中西部公路交通樞紐,是周秦發祥地,也是聞名遐邇的文化古城,境內名勝古跡頗多。[9]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游。
開發措施:乾縣、岐山、鳳翔三縣都有古跡遺址可依托,而且岐山、鳳翔一些地方已開始依托古跡景點開發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看農村景、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業觀光活動。依托這兩方面的基礎,完全可以發展“民俗文化型”觀光。三縣作為“西府”的農業縣,在民俗文化上都有可開發的潛力,假如把關中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民間傳統藝術及手工藝在此進行整合、匯集,使之典型化和更加豐富多彩,相信會有很濃的文化韻味和很強的魅力。由于對民俗文化愛好濃厚的往往是外國游客,因而這里的客源目標市場應主要是國外游客,這正是我們建議在這些遠離大中城市而又有旅游資源縣創設“民俗文化型”觀光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在哪個縣、哪個鄉村開發,都不能由農民自發開發,必須在民俗專家和有關方面的參與下有組織、有規劃地進行。還要配合以環境的改造和觀賞性農業種植以及游客吃、住、娛樂等方面的服務項目。那些單靠農民的自發性或村級組織的經營治理是不適宜的。目前只停留在農村飲食文化層面的“農家樂”是農民自發經營模式的最高水平,但與真正的“民俗文化”相去甚遠。
5.戶縣、周至、藍田、臨潼旅游線。
農業旅游資源評價:戶縣、周至、藍田、臨潼四縣均為西安的遠郊縣,距西安較近,有地利、人和之便。諸縣均有山有水,地形復雜多樣,自然風景幽美,在這四縣的山麓水口處建農業觀光園觀賞效果很好。這幾縣的特色農業發展基礎也不錯,果業、藥材種植、畜牧業、林業、漁業都有一定發展基礎。由于水田、旱地、塬田、山地兼具,種植業的多樣性、觀賞性較強。陜西省斥巨資修建的寶藍旅游專線,與西寶高速、西臨高速及西萬、西藍高等級公路形成網狀結構,使諸縣的交通非常便捷。此外,諸縣都有旅游勝地可依托,除可吸引來西安的專乘觀光市民外,還可爭取到旅游的順路客。這些地區氣候宜人,風景奇麗,自古以來就是避暑、休閑、度假的勝地。[10]
主題定位:休閑度假游。
開發措施:開發“休閑型”觀光農園項目非常合適。開始階段也可以先從“采摘型”、“觀賞型”著手。臨潼有數萬畝連片的石榴園,從石榴開花伊始的4月份直到石榴采摘的10月份,一直都有火紅的石榴花交替開放,景象十分可觀。藍田有萬畝櫻桃園,同時有數萬畝連片的梨園和各種果園,花開季節和采摘季節都值得觀賞或參與。周至有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以及獼猴桃優良品種試驗站,又有樓觀臺風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戶縣與上述諸縣情況大致類似。因此,諸縣可以先從果業起步,如臨潼每年舉辦“石榴節”、藍田舉辦“櫻桃節”、周至舉辦“獼猴桃節”、戶縣舉辦“百果節”等,以“采摘觀賞型”逐步發展成以休閑度假為主。
6.楊凌農科城旅游線。農業旅游資源評價: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地處陜西關中腹地,面積94平方公里,下轄縣級楊凌區,總人口14萬,新建區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由農業科學園區、現代農業及鄉村建造示范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農業綜合園區、農業中試園區、生活服務園區、農業觀光及休閑帶等7個功能區組成。區內農業科技實力雄厚,享有“農科城”的美譽。這里最明顯的優勢有兩方面,其一農業科技力量雄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匯集著4000多位農、林、水科技專家。其二這里是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有占地10余畝,投資300萬元興建的現代化大棚農業生產基地,還有“教稼園”等技術推廣、農業操作的平臺。按照規劃,到2010年,示范區將建成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綠帶和若干個收集雨水、調節區內氣候的人工湖泊及人工濕地,建成植物公園、渭河公園等4個公園,以及水上運動中央等,形成有田園風光的“綠色硅谷”。這些都為該地區發展觀光農業預備了相稱好的基礎條件。
主題定位:農業高新技術產業觀光、學習游。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依托,以省內城市旅游者為一級客源,以省內農業旅游者和省外旅游者為二級客源,以農業高新技術為旅游特色。
開發措施:創設“現代農業觀光園”。從投資角度看,這里已有現成的示范園及農科城基礎設施可以利用,可以大大節省投資成本,提高效益。
參考文獻:
[1]嚴艷.陜西省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探析[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83-85.
[2]杜社妮.庭院生態農業的模式及效益評價[J].北方園藝,2009(2):6-8.
[3]郭彩玲.陜西省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發展對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36(3):65-68.
[4]程天矯.農業旅游的生態規劃設計方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5]陜西省農業區劃委員會.陜西農業地圖冊[Z].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9.
[6]陜西統計年鑒(2009-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7]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602-604.
[8]王克西,任燕.陜西發展觀光農業的基本原則及區域布局選擇[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17(6):160-163.
[9]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9.
[10]劉敏,甘枝茂.陜西農業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36(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