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管理活動商業組織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工業時代之前的管理;早期的工廠管理;現代企業的形成環境;現代企業誕生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管理活動,自人類社會誕生之初就已然出現了、工業化前,組織主要是家庭、部落、教會、軍隊和國家、作為新商業階段的代表——工廠及工廠制度廣泛普及并發展開來、一系列商業活動的技術和經營環境發生了改變、科學知識的產業化催生了大量生產技術,通訊和交通的發展催生了全國大市場,兩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一般管理研究大多以20世紀初的科學管理作為起點,但在此之前人類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社會商業和組織管理活動。對前科學管理時代的管理活動和商業組織進行了回顧,從其中梳理了現代管理科學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淵源,以便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現代管理活動和商業企業。
關鍵詞:管理實踐;工廠;現代企業
在管理學介紹中,比較一致的是從20世紀初的科學管理時代開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約爾的一般管理原則和韋伯的官僚組織理論,共同構建了現代管理學的基石。但在科學管理之前,人類社會也存在著大量的管理活動和商業組織,這些社會商業事物是現代管理學和企業理論發展的淵源和演化的前身。對這些管理活動進行了解,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代的管理活動和商業企業。
1工業時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動,自人類社會誕生之初就已然出現了。社會本身,就是具有階層性的,如何統治民眾,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資,都是最早的管理問題。人類最早也是當時最輝煌的四大文明古國,不約而同都是產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河流泛濫的防范與治理,是一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來協同工作的任務。正是這種任務的挑戰和不斷實踐,逐漸產生了協調與管理的需要,進而產生了文明社會。不論是埃及的治理尼羅河泛濫還是中國的大禹治水,都是這種活動的典型體現。
宗教方面,中東地區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機構來管理一大批寺廟。軍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紀,孫子提出了管理軍隊的《孫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紀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國家管理和官員選拔的主張,并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中國政府官員管理。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論》也闡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領域也誕生了最早的職業“宰相”,出現于公元前1750年,與法老實現了宗教事務與世俗事務的部分分權,并領導其下的官僚機構,以執行監測尼羅河水位、預測全國農業產量和實施分配等任務。
工業化前,組織主要是家庭、部落、教會、軍隊和國家。這些古代的管理活動,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羅河泛濫時,已經形成了“以十為限”的管理原則,即一個監工只能管理十個奴隸,以保證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都意識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論在私人事務和公共事務,還是在國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諾芬觀察到社會分工的好處,到羅馬時代已普遍實現了社會工種的職業化。在世界的東方,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論》闡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紀,孫子提出了管理軍隊的《孫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紀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國家管理和官員選拔的主張,并影響了其后兩千年的中國政府官員管理。中世紀,封建主義促使十字軍產生,而十字軍東征又促使封建主義的消亡。此外,十字軍東征開辟了東西方的貿易道路,目睹了東方在各個方面的領先和繁榮,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歐洲社會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不斷活躍的商業活動,導致了記賬技術的發展。復式簿記的記賬原理自14世紀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規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侶帕喬利,形成了第一個財務信息管理系統。
2早期的工廠管理
隨著資本主義興起,作為新商業階段的代表——工廠及工廠制度廣泛普及并發展開來。在早期的工廠活動中,經濟活動的規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廠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業中不多于12個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紡織業才可以達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可以常常以實物作為報酬。在1832年,美國財政部長路易斯•麥克萊恩批準對美國制造業進行調查,在不少產業中,只有1-2家企業能達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種工業能達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業。其描繪的主要工業情景,是由許多不到50人的小單位。
早期工廠的規模比較小,實際上也是由于管理技術生產技術所決定的。以美國的工廠為例,在早期工廠內,面臨著三個很大的問題:招募,培訓和激勵。早期的美國紡織工人獨立性很強,反感工廠的強制性和惡劣的工作環境。此外,早期的專業人員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技術、管理和財務人員,因為沒有成熟的學校體系來培養。會計制度當時依舊停留在帕喬利時代,而且除了記賬,基本沒有服務于管理。此外,監督手段落后、監督人力資源缺乏,懶惰和開小差的情況比比皆是。
因此,早期工廠的管理手段,也非常簡單并具有針對性。首先是實行監工合同,其實質是一種包工制度,以詳細的合同約定監工的責任,將監督的職能轉移給監工,但這種制度會產生包工為短期利益犧牲企業主的長期利益,比如虐待工人和濫用設備。此外,對于工人實施計件工資,實施個人的成果激勵,到1833年,47.5%的工廠都是通過計件工資來激勵的。鑒于存在著很多需要監督的管理活動,資本家大量動用家族親情,在工業革命早期,企業家常常讓親屬擔任管理職務。
3現代企業的形成環境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系列商業活動的技術和經營環境發生了改變。這種轉變不僅促使了大型商業組織的出現,更直接形成了導致現代企業誕生的商業環境。
在運輸方面,隨著鐵路技術的成熟和普及,這種快速而廉價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國性的大市場的產生。19世紀40年代,鐵路技術快速發展,包括鐵路、橋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鐵軌的普及。在美國,至1870年代經濟蕭條來臨,美國已經建成陸地的基本鐵路網。此階段鐵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數千名員工,數千萬美元的設備,以及數億美元的運貨,在美國具有規模城市,已經實現一車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階段結束后,美國鐵路網形成了穩定的寡頭局面,提供通遍美國的高速運輸市場。
金融方面,商業銀行和期貨交易制度的形成幫助了企業的融資和成長。1840-1870年間,私人或小型投資團體為主的融資模式逐漸被政府資助、大規模公債、投資銀行的權益資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資,投資銀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業教育方面,大學商學院已經形成體系。1881年,賓夕法尼亞大學華登商業和財務學院,教授會計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業管理已經成為各大學的普遍課程。1908年,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研究院,專業化的企業管理研究生教育開始。管理咨詢行業也隨之發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職業化的管理顧問或管理咨詢形成,從工程咨詢中脫離出來。到1920年代,管理咨詢已經提供職能咨詢。
分銷方面,鐵路和電報提供了大量分銷的可能,大規模分銷出現。到了19世紀70年代,最大的紡織品經銷商年銷售額達到5000萬美元,雇員2000人。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現代大型零售業,如百貨公司、郵購公司和連鎖商店發展。另一方面,農產品交易所出現,農產品交易標準化、等級化,并出現期貨交易。由于鐵路保證了運輸,電報保證了通訊,期貨交易取代了傳統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風險。
4現代企業誕生
美國著名商業史學家錢德勒對現代企業做出了經典的定義:現代企業是包含多個單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階層(包括由高層和中層經理構成的管理體系)的經濟組織。這種企業在1840年在美國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經在美國經濟中占優勢地位。
科學知識的產業化催生了大量生產技術,通訊和交通的發展催生了全國大市場,兩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從外部的市場協調頂點到內部的管理協調頂點,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資源配置和單位協調的方式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別具有各自的優勢性。當流通量增大到一個程度時,通過支薪經理來實現管理內部化更優時,支薪經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場協調,從此現代工商企業就在流通量的壓力下產生了。進一步,繼續擴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產和縱向一體化,使得多單位結合在同一個管理機構下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規模增大導致了巨額的資本總量,促使了高層經理的職業化,從而實現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至此,現代企業的建立才最終宣告完成。
最早的現代企業誕生于美國的鐵路業。鐵路業的管理非常之復雜,因此必須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擔負管理任務。這些管理任務遠非資本家所能負擔,所以必須聘請外部的支薪經理,從而就誕生了現代企業的職業經理人階層。
比如在技術方面,鐵路公司的復雜性體現在調度的復雜。經常性的協調與控制是鐵路管理的基本原則,此前歷史上從未有過如此大的協調需求。鐵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從快速的蒸汽機車出現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紀40年代,鐵路公司發現自己擁有火車,協調工作量和成本會更優,直到后來復雜的管理和計費系統誕生之前都是如此。時間安排也是如此,一個可供參考的鐵道線是每天兩端對開三趟列車,相對的列車每天交會12次,在沒有電報的條件下極易出現事故。
此外,在會計方面,鐵路公司也非常復雜。首先是資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間,美國修建運河的總費用約為1.88億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發行公債籌集。而私營鐵路公司的股票投資至1860年已達到11億美元。當時干線鐵路的投資額在數千萬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數的紡織廠和煉鐵廠的投資額超過100萬美元。而且會計,相對于傳統的紡織廠和運河,鐵路公司的列車、采購、維修等多方面人員都會直接處理相當數量的資金流轉。而且,會計內容相對復雜。19世紀50年代時,最大的紡織工廠會計賬目僅有5組,而鐵路公司達到144組。紡織廠會計半年編制一次,而鐵路公司每月編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豐富,管理活動也日益復雜,從而出現了工廠、企業等復雜的現代商業組織。進一步,技術的演變、社會消費的擴大使得這些商業組織經濟規模量持續擴大,競爭的加劇也迫使商業組織采用更加復雜的管理技術。這些動因推動了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繼續進步,終于在20世紀初,孕育出了科學管理的思想,從而創建了現代意義的管理學。其后的管理學發展廣為人知,而了解前科學管理時代的管理活動和商業組織的發展,則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學創建和演進的脈絡。
參考文獻
[1]丹尼斯•A•雷恩.孫耀君等譯.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斯圖爾特•克雷納.邱瓊等譯.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羅賓斯,庫爾特.孫健敏等譯.管理學(第7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小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著.重武,譯.看得見的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