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科學發展觀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實現社會和諧,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發展形態上的根本要求。”“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穩步、健康、扎實地向前推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走科學發展觀指引的道路,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筆者認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和諧社會建設,就必須將科學發展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就是要突出發展第一要務,加快發展全面打造和諧東營。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目標,其根本任務就是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著極為豐富的物質文明支撐的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將物質財富的積累作為工作的中心,用學習促發展、以和諧促進步,真正使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全體人民。
關鍵詞: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一、和諧社會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科學發展觀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實現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離開人的需要,為了發展而發展,甚至為了不切實際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與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避免利用大量的資源消耗和掠奪,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的嚴重破壞來實現所謂的發展。杜絕由于決策失誤或短視的選擇,在不同地區或地區之間出現項目的重復建設,造成人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產出的無用性,使得這部分社會財富表現為無任何發展動力的無機性。
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求建立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協調性既體現在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又體現在發展的最終結果中。這種協調性使得和諧社會的和諧,不僅表現在人的關系中,同樣也要在物的關系中表現出來。因而,與以往的時代不同,和諧社會是能夠創造大量有機財富的社會。
一個和諧社會的形成,不僅要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還要滿足人們其它方面的需要,這是國人的一致共識。在加快經濟發展,努力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要健全民主法制,加強社會管理,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生活條件,努力建設“生態環境”,加強信用建設,培育公民道德,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和諧社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必須綜合施策,全面推進。要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廣泛發揚民主,維護社會安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護資源,防治污染,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推進,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正確處理好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全面發展的關系
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要正確處理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實現全面發展的關系,處理好發展與改革的關系和發展數量和質量、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切實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要把以人為本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把研究解決問題與總結實踐經驗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與實施“十一五”規劃結合起來,確保各項目標的順利實現。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緊緊圍繞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物質文明的發展,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基礎上,和諧社會所創造的財富,不僅能夠滿足人的物質、精神以及人的主體意識所需要的。二是表現為財富創造過程的有機性。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文明建設中,和諧社會要求人們按照科學發展觀所指明的方向,在開發利用自然中,人們能更文明、更科學、更富有遠見地對待自然,而不是短視地、粗暴地、盲目地將自然視作人可以任意掠奪的對象,人們只有自覺的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創造出符合人生存與價值的有機財富,才可能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創造財富過程中,始終把握住滿足人們需要的這一目的,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堅持“五個統籌”促進全面發展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合理地解決城鄉發展的社會成本與合理發展問題。在過去的相當常的時間長河中,廣大不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始終游離在現代文明發展的軌道之外,農民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國民待遇,這既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更受人們習慣思想觀念的束縛,他們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過多地分擔了改革與發展的成本,而沒有得到應得的實惠。這是制約“三農”問題的關鍵。因而,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文明在現代化建設中的輻射作用,讓人們更自由地選擇生活工作的居住地,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
(二)統籌區域發展。是校正區域之間發展成本的關鍵。鄧小平提出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的實施,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起到了重大的歷史進步作用,它通過非均衡發展的示范效應,為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提供了良好的帶動作用,為今天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中部地區發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作用。因而,統籌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是保證社會和諧、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所必需的。
(三)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是協調社會經濟不同部門之間所承擔的發展成本,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人除了在實實在在的物質需要的外,他還有自身的政治需求,有滿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有進一步提升自身各種素質的要求,因而,在加大經濟發展的投入同時,我們必須考慮民主政治、科教文化、衛生事業的齊頭并進,加大社會發展方面的投入,建構完善各種應對公共危機的應急機制,形成調節各種利益沖突的緩沖機制,提高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質量,讓人民心和氣順,生活殷實。
(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除了當代人可能面臨的環境困境外,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大國,人均資源有限,統籌人與自然的發展,實質是在代際之間合理地分攤社會發展的成本。我們堅持協調、持續的發展觀,就必須把當代的發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生存環境的因素考慮在內,就必須摒棄大量消耗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
(五)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始終不渝地堅持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統一,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道路。要統籌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我國一方面要積極使經濟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的普遍規則,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規則的制定,使之與中國的經濟完全、發展利益相一致。因而,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理順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讓創造財富的企業公平負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四、和諧社會是以信任與合作為基礎的社會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落腳點是使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我們創造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其目的是為人創造一種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科學發展觀的特征是協調性和持續性,大家知道,從社會結構要素的協調到利益群體關系的協調,都少不了合作與信任。合作與信任是和諧社會的靈魂。當今社會中,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納、認同,信任與合作互助是不可能的。合作不僅是一個利益集團對待另一個利益集團的文明態度,更是降低社會發展成本的有效途徑,也是造就社會祥和、文明進步的思想基礎。在當代和諧社會建構中,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對他人予以適度的關愛,更容易化解各種利益懸殊所造就的暴戾之氣,形成和諧、協調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文明與發展。
信任作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既有待于個體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社會對信任制度安排的關注。讓誠實信用的民法通則,落實到人們的言行舉止之中,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信任不僅僅是指向他者的義務,更應該成為所有人的共同的義務和準則。全面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
綜上所述,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和諧社會需要和諧行為,和諧行為體現在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和諧社會建設,真正將科學發展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促進經濟社會與人民生活的全面提高。和諧社會的建構必須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全社會創造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擺脫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局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突出人自身發展的地位,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進步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成果,公平合理地分擔改革與發展的成本,使社會在合作與信任的基礎上、各盡所能、充滿創造活力,實現人的科學發展與全面發展的和諧統一。只有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創造活力,動員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才能不斷進入新境界,才能實現穩定全面、有序、協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