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黨的十七大明確地指出: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持續發展的發展觀,這是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提出的創新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經濟增長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辯證統一的。同志強調指出,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堅持科學發展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思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科學發展觀所蘊含的科學精神、原則和方法,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1.以人為本,也就是以民為本。“以人為本”,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命題,也是西方哲學命題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代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等民本思想。“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本質,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就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社會成員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這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首先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物為本。不能為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人民,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若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忘了人民,就會陷入為了增長而增長的GDP崇拜的斜路上去。當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對的,加快發展速度也是對的,但當提高GDP的速度與人的全面發展發生了矛盾時,就要作相應的調整。如有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潤,追求經濟增長,不顧工人的健康,不顧安全,安全事故增多了;有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高速度,不顧國情、不能增加就業,這樣的做法就值得研究,就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精神。
其次是以民為本,還是以官為本。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要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人民政府的宗旨。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是由人民授權、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監督的法人機構。這些年來,人民政府與人民的關系處理得不夠正常,干部與人民的關系不夠正常,沒有擺正位子,許多事情不是人民做主,而是為人民做主。具體表現有如下幾點:一是干部隊伍膨脹。改革初期,各級干部1800多萬,現在超過4000多萬,其中公務員500多萬,村里的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還有300~400萬人。幾次精簡機構,結果是越精簡越龐大,越精簡官越多,惡性循環。二是權力太大。經濟權、文化權、壟斷權、占有權、處分權。一日為官、終身受用,想當官的人越來越多。三是干部缺少監督機制,特別是對第一把手的監督還很不夠。
再次以人為本,是要謀全體人民的利益還是謀少數人的利益。改革開放以來,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以前,經濟發展了,絕大多數人都得到了利益,人民生活改善了,雖然人們生活的改善程度不同。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人改善得更快了,而一部分人不但沒有改善,而且還絕對地下降了,如農民自1997年以后不僅增長減緩了,其中62%的人是停滯的,還有的是減少了。又如90年代中期以后,國有企業改制,實行減員增效,大批工人下崗,約有3000萬人下崗,有幾百萬人至今沒有再就業,收入減少了,雖然這是必要的,是改革的陣痛,是社會改革的成本,但是不能都要這些人來承擔。近兩年還有約4000萬被征地的農民以及城市中數百萬被拆遷的居民,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以人為本,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本。“三個代表”思想最主要的就是要代表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當前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要惠及十幾億人的小康,這樣的小康社會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2.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以往的發展有不全面、不協調的方面,強調發展經濟,忽略了社會發展和其他方面。具體地說:一是經濟結構調整了,但社會結構沒有相應調整。如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而城市化還處于初期階段,2002年的城市化率為39.09%,比世界平均水平48%低10個百分點,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再如產業結構,2002年我國三次產業占GDP總量的比重分別為:一產14.5%,二產51.8%,三產33.7%,而就業結構則為:一產50%,二產21.4%,三產28.6%,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很不協調。二是經濟增長了,社會事業并沒有相應的發展。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而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環境保護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卻都相對滯后。以教育為例,50多年來,我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工作做得不錯,文盲率由建國初期的80%下降到2002年的8.72%,但是文盲的絕對數仍然高達8500萬人,在全球僅次于印度,這些文盲90%分布在農村,其中又有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區,所以普及教育和掃除文盲的任務仍然很重。而且,我們的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很不理想,1998年,我國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只有360萬人,適齡青年的毛入學率只有6.7%,1999年后,大學連續擴招,2002年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達到903.4萬人,毛入學率達到13%,但仍低于世界平均16.7%(1996年)的水平。三是經濟管理改革了,社會管理沒有相應跟上來。這些年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很快,硬件都相當現代化了,但是社會管理相對落后,環境臟、亂、差,交通擁擠、交通事故增多等等。以交通為例,1949年我國公路通車里程只有8.07萬公里,2002年已經達到176.5萬公里。但是交通管理水平卻沒有相應的提高,各類交通事故頻發,2002年共發生77.3萬起交通事故,死亡109381人,比1986年增加了一倍,這兩年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很嚴重。四是經濟體制改革了,社會事業體制還沒有進行相應改革。我國社會事業的管理體制可以說基本上還是計劃體制。很多事業單位仍按照計劃體制的方式運行,效率低、成本高,不利于社會事業的發展,也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與經濟體制的改革相比,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落后了。
3.協調發展,即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要協調,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既要方方面面上齊全,而且各個方面要有機結合,有的要平衡均勻、相對稱,有的要有長有短、有大有小,要按比例。協調是相對于原來不平衡、不協調而言,認識自然、科學地改造自然、合理開發自然、妥善保護自然,使人與自然能融為一體、和諧相處。在此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使人類社會獲得以全面、健康、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實現我國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在這一歷史過程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9、95.
[2]光明日報[N],2005-10-14.
[3]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報告[R].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