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實際為例談物理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探究式教學模式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主流,它強調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強調以學生動手實驗為中心,教師設疑與提問,最后通過實驗、討論而得出結論來獲取知識。這種創造性的教學模式克服了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的束縛,使學生產生一種真正是在探索和發現的心理,真正感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本文以八年級物理上冊《液化與汽化》這一課時為例,談談我在這堂課中是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本人設計了這個課時的教學資源并將其掛在網絡教室的主機上,分為四個方塊: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2)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動畫、視頻、課件,通過生動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3)圖片資源:大容量的生活中的相關圖片資源,以此沖擊學生的視覺;
(4)練習反饋: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一課時是在網絡教室平臺的環境下進行的,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進行聯機討論,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在教師主導的作用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一、創設實驗情境,提出課題
把幾滴酒精滴入塑料袋中,密封好袋口后放入熱水中,發現:塑料袋鼓起來。提出問題:(1)液態的酒精還見嗎?(2)液態酒精跑哪去了?(3)這一現象發生了哪些物態變化?把鼓起來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不一會兒,塑料袋扁了,恢復了原狀。提出問題:(1)你看見液態的酒精了嗎?(2)這一現象發生了哪些物態變化?對上述兩個問題,我采用的是小組聯機討論的形式,通過BBS論壇,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式學習,在任務驅動下完成了液化和汽化這兩個物態變化的定義的理解,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探究式學習。
二、進行猜想,提出假設
在認知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的教學活動中,我從“如何曬衣服,衣服才干得快”這一身邊很平常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猜想,提出假設,對此我也是采用聯機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打開思維,進行大膽的猜想。
三、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驗驗證“如何曬衣服,衣服才干得快”的各種猜想與假設是無法在課堂45分鐘內完成的,因此我制作了一個Flash課件,讓學生在模擬的實驗環境中自己動手操作,比較哪種情況下濕衣服干得快。1.設計實驗:采用控制變量法、比較法(1)把濕衣服擰成一團和打開,都掛在陽光下,比較哪種情況下濕衣服干得快?(2)把濕衣服打開,分別掛在陽光下和樹蔭下,比較哪種情況下濕衣服干得快?(3)把濕衣服打開,分別掛在有風的室外和無風的室內,比較哪種情況下濕衣服干得快?2.驗證假設在BBS論壇上發出英雄帖,征集生活中與蒸發有關的例子,進而驗證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普遍性,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一舉措有效地挖掘了生活的現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實驗分析,歸納結論
通過小組聯機的方式讓學生討論、交流探究結果,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課堂這個舞臺交給學生。在學生交流分析后,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得出結論。
五、解決實際問題,拓寬視野
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最后歸納總結得出的結論解決實際問題。1.分析討論課文“想想做做”中的兩個問題問題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覺?問題2:把酒精反復涂在溫度計的玻璃上,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有什么變化?如果溫度計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溫度計讀數會變化嗎?2.讓學生利用“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決實際問題(1)剛從水中出來,感覺特別冷?為什么?有風吹,會更加冷,這又是為什么?(2)天熱時,狗常把舌頭伸出來,為什么?(3)讓學生觀看吐魯番的“坎兒井”的圖片及示意圖,思考:“坎兒井”是如何減少水的蒸發的?(3)“干手機”是如何實現手干得快的?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討論,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做,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