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科高職院校心理教育系統的創建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由于中國高等教育所蘊含的特殊社會背景、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及當代大學生的獨特的人格特征,決定了我國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1]。近來,我校構建了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此體系下進行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取得初步成效。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我校2005年入校的高職護理專業17個班為評估對象,共952名,均為女生,初中畢業。入校時年齡14.5~18.5(15.63±0.83)歲。
1.2實施方法
1.2.1構建體系
這個體系有領導參與,專業心理老師3名,主體為學校心理衛生協會。熱愛心理衛生工作的學生均可參加協會,協會干部由學生自薦,層層選拔出來。協會成員均頒發會員證,并交納一定會費。協會基層組織為各個班級,每個班級分設1個心理委員,另培養4~5名朋輩咨詢員。該協會的主要工作任務:①心理健康監測:協助進行新生心理健康測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復查。各班心理委員和朋輩咨詢員負責監測本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②心理健康保健:由專門配備的3名心理咨詢老師,加上各班朋輩咨詢員共同構成心理健康保障系統,負責了解學生心理動態,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對存在心理困擾或障礙的學生進行矯治性心理輔導。③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教育學生如何學會求助、自助及互助。
1.2.2開展活動
由學生自主策劃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①互助活動:
a.設立忘憂草信箱:一般問題由學生心理協會成員作答,疑難問題交給心理老師回復。
b.組織現場咨詢:針對學生在信件中反映出來的普遍問題,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多次現場心理咨詢。
c.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通過新生的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有33.84%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相當一部分同學缺乏心理健康知識,為此請心理老師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增強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d.幫助新生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心理協會派出各班的心理骨干深入各新生班就“如何適應新的校園生活”、“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正確的自我評價”等幾個方面與新生進行交流。為新生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適應我校的教學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e.組織心理劇匯演:為調動大家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也為了讓大家學習到良好的心理溝通方法,組織全校的心理劇匯演,取得滿意效果。
f.編寫心理小報和墻報、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卡。
g.充當老師的得力助手:各班的朋輩咨詢員在經過初步培訓后,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同學排憂解難,助人助已;同時心理咨詢室也由心理委員輪班,肩負起部分熱線電話及面詢的任務,擔當起老師的得力助手,使咨詢教師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處理更迫切的個案。
②自助活動:主要是指主體通過各種方式,滿足自己的心理性需要,促進心理發展,維護心理健康的活動[2]。在“感受真情”的自助式心理訓練中,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對人際關系認知的偏差,學會正確地與人相處。指導學生通過自我安慰、自我對話、更換服裝、改變發型、變換環境、寫行為日記等方式,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③求助活動:在各班心理委員、朋輩咨詢員關注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面詢、網絡、短信、電話等方式主動找老師或同學求助,可避免心理問題的繼續惡化,在咨詢中獲得成長。
1.3評估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分別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前后進行護生的心理狀況評定[3]。應用上海惠誠咨詢有限公司制作的大學生心理測驗綜合軟件,以班級為單位,護生操作計算機,按統一指導語進行自我評定。剔除無效答卷,教育前有效答卷928份,答卷合格率97.48%,教育后有效答卷934份,答卷合格率98.11%。評定結束后使用本軟件的統計功能對測量數據進行u檢驗和χ2檢驗。
2結果
2.1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見表1。
2.2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精神癥狀陽性率比較實施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前精神癥狀陽性率為33.84%(314/928);實施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后精神癥狀陽性率為21.63%(202/93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017,P<0.01)。
3討論
3.1構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必要性
3.1.1化解“二多一少”的困境高校擴招后大學生人數劇增,學生所面臨的各種壓力相應增大,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為10%~30%[4];而各高校的心理輔導員人數并未成比例增長,很顯然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心理問題多、學生人數多、心理老師少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極大制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3.1.2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人本主義和主體性教育思想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學生自身潛力,讓學生自己作主,能動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工作方式[5]。
3.1.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來自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踐證明,要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鍵在于學生自身。
3.2構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實效性
3.2.1可轉變觀念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立給我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帶來了新局面,許多學生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3.2.2能訓練骨干這個體系中的骨干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活動中、在參與中、在親身體驗中得到成長與發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成為老師的好幫手。
3.2.3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對待挫折的能力、調控情緒的能力都有長足進步。心理健康教育后,SCL-90評分結果顯示我校護生實驗班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改善,與心理健康教育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我國現有國情下,在高校中構建自主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失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有力舉措,尚須注意的是這個體系中的專業心理老師需扮演好促進者、幫助者、輔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引導學生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