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符合新醫改學校思想政治課革新的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自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發后,新醫改在我國井然有序地推進。對于中醫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如何適應新醫改的需要,通過有效途徑將新醫改政策滲透到教材,進入到學生的頭腦中,并內化為學生的行動,成為面臨的一個問題。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以推動新醫改政策在青年學生中更好地宣傳和落實。
1新醫改對中醫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1.1突出中醫院校特點,引導學生關注醫改熱點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我國最大的民生工程。從2009年新醫改起步,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這一輪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既是社會的熱點亮點,也是中醫藥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問題是時代的呼聲”,時代迫切的需要是教學的主旨[1]。新醫改為什么要推出、總體政策框架怎樣、中醫藥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實施進展等,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及時回答。
1.2鼓勵中醫院校學生到基層就業,增強社會責任感
為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從新醫政的宗旨、目的與基本要求,可以看出,新醫改的重點在基層。《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黨和政府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發展面向基層的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在中醫醫療服務方面,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設置中醫科和中藥房,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中醫診療基本設備和必備中藥,基本實現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在預防保健服務方面,發揮中醫預防保健特色優勢,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藥方法和技術。為鼓勵醫學畢業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工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從2009年起,對志愿去中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醫學畢業生,由國家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從2010年起,招收農村定向免費生,現已招收1萬余名。這些表明,新醫改的就業導向是鼓勵中醫藥學生到基層就業、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1.3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新醫改將全科醫生培養列為重要內容。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目前,我國合格的全科醫生十分匱乏,注冊全科醫療科的執業醫師僅有8萬余名,占執業醫師總數的4.3%。而在重視基層衛生的國家和地區,全科醫生一般可占到醫師總數的1/3甚至1/2以上[2]。2011年7月1日,《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發,對建立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作出了全方位的頂層設計,確立了“一種模式、兩條路徑、三個統一、四條渠道”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到2020年在我國將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在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明確全科醫生培養的規范化路徑。2012年是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的第一年。現在,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已作為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中醫藥學生應“重經典、通人文、早實踐、多臨床”,注重醫患溝通、團隊合作、健康教育、社區預防保健、衛生服務管理、基本藥物使用、醫藥費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為畢業后具有全科醫學知識和基本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1.4加強創業就業觀教育
為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創業就業觀,這在新醫改中也得到體現。在所有制結構上,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在行醫主體上,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鼓勵醫師多點執業;明確鄉村醫生的范圍包括在鄉村執業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在政府投入上,明確規定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給予補助。如對鄉村醫生提供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合理補助,對鄉村醫生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主要由個人和新農合基金進行支付。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治未病、養生保健、康復、醫學美容、家庭護理、臨終關懷等方面大有作為。中醫院校應加強創業教育,培養中醫藥學生創業就業意識。
2中醫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不適應新醫改要求
2.1不適應的主要表現
(1)教學中對新醫改政策的宣傳教育不夠。
為了解中醫藥學生對新醫改政策的認同度情況,我們于2010年10月至11月,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對湖南某中醫藥大學的300名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為96.7%,有效問卷245份,有效率為84.5%。問卷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了分析處理。問卷結果表明,在所調查的學生中,對新醫改政策“非常了解”的竟然無一人!“比較了解”的只有5人,占2%;“了解一點的”有150人,占61.2%;“一點都不了解”的竟然有90人,占了36.7%[3]。此時已是新醫改在全國推行的第二年,這個調查結果表明,關于新醫改政策的宣傳教育十分不夠。
(2)醫學生服務基層教育力度不大。
當前,在醫學生就業上有一種矛盾現象,一方面基層缺乏優秀的醫學人才,一方面醫學生不愿到基層就業。從中醫藥學生就業的方向來看,很多中醫藥學生學非所用,漂泊在大中城市從事與醫藥關系不大的工作。這既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是對寶貴的中醫藥人才資源的浪費。我們在2010年10月至11月的調查結果表明,畢業后愿意去基層、去中西部的只占了31%,將近7成的大學生希望畢業后去東部發達地區及省會城市[3]。
(3)社會實踐活動中未突出新醫改主題。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的教育教學內容[4]。中醫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大多沒有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組織實施不完善、疏于管理、流于形式,主題不明,開展的“三下鄉”活動,與新醫改結合不夠。
2.2不適應的原因分析
(1)組織協調不夠,未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未與學校教務、宣傳、黨校、團委、學生工作等部門密切合作,沒有統一規劃新醫改政策的宣傳教育。
(2)教師對新醫改政策了解和研究不夠。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由于受專業、課程、研究方向等的限制,缺乏對新醫改的宏觀把握和深刻理解,難以融會貫通到教材體系、教學內容之中。
(3)課程之間缺乏總體設計,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結合不夠。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幾門必修課的教學中,各門課程缺乏有效銜接,社會實踐教學所起到的學生自我教育作用沒有有效發揮。
3以新醫改為導向深化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基本途徑
3.1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宣傳新醫改的責任感、使命感(1)從中醫藥院校特點出發,加強校內外合作,宣傳新醫改。與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學校各部門加強合作,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牽頭,加強對新醫改政策宣傳教育的總體協調,根據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在課堂教學、黨課、學術講座、社團活動中,選擇學生最關心、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多形式教育,宣傳新醫改。(2)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宣傳新醫改的責任感、使命感。中醫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及時、準確地宣傳黨和政府的新政策、新舉措。中醫院校思想政治理論理教師要把學習、研究新醫改政策當成一項政治使命,時刻掌握新醫改政策的最新動態,圍繞新醫改積極申報各級各類課題,通過對新醫改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學習新醫改、研究、宣傳新醫改,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3.2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專業學習、社會活動、就業需要(1)加強中醫藥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醫學教育改革會議上,教育部長袁貴仁明確提出,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中醫藥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新醫改的重要參與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關愛他人、珍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多形式就業。(2)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專業學習、社會活動、就業需要。一是貼近學生專業學習。中醫院校學生由于專業不同,興趣點也不相同。學醫的學生比較關心公立醫院改革、健全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等,學藥的學生比較關心基本藥物制度問題,非中醫藥專業學生則比較關心醫療保障問題。二是貼近學生社會活動。圍繞新醫改,開展系列主題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中醫藥學生對醫療衛生國情的了解,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社會責任感。三是貼近學生就業需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早已引起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中醫藥學生從入學開始到本科、碩博士畢業,都特別關注就業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聽到學生抱怨中醫院校學生就業不如西醫院校學生。新醫改在政策設計中,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為中醫藥資源的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為中醫藥人才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這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宣傳和介紹。
3.3精心設計兩大教學模塊,全方位宣傳新醫改醫改政策的內容很多,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進去,需要建立兩大教學模塊,全方位宣傳新醫改。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塊和社會實踐教學模塊。課堂教學模塊為主,社會實踐教學模塊為輔。
(1)在本科生課堂教學中,以《形勢與政策》為主,《基礎》、《概論》全面對接。從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起,就應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在《形勢與政策》課中,安排“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專題講座,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文件為依據,對新醫改的必要性、新醫改的基本框架和近期任務、新醫改的主要成效和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系統講解,在頭腦中對黨和政府正在著力推進的新醫改有一個總體了解。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結合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教育,有意識地介紹我國醫療服務資源分布不均勻的情況,重點講“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具體內容,使學生掌握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的具體措施,使學生認識到黨和政府在大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改善服務條件,保證醫療服務待遇,到農村工作、到社區工作大有作為。在法律常識部分,突出醫療法制教育。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在講授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等內容時,結合新醫改進行教學。既講醫改安排,又講醫改成效,增強了學生對黨和政府決策的信心,提高了執政黨的公信力,使學生對新醫改政策的認同度進一步提升。
(2)在本科生社會實踐中,開展三大主題實踐,引導學生參與新醫改。根據中醫院校的實際情況,可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三大主題”即紅色主題、中醫藥主題、服務基層主題為核心的社會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新醫改。紅色主題重在調研“創先爭優”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優秀醫務工作者,中醫藥主題重在調研中醫藥資源的分布國情,服務基層主題重在引導中醫藥學生面向基層就業。“三大主題”貫穿于4門必修課的實踐教學中,建立社會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可開展“我身邊的黨員醫生”、“新農合情況調查”、“醫生權益法律保護情況調查”、“我眼中的社區醫療機構”、“我眼中的鄉村診所”、“我眼中的鄉村醫生”等社會調查。通過調查,使學生增加投身新醫改的熱情,引導中醫藥學生到鄉村去、到西部去、到社區去,充實基層衛生服務體系。
(3)在研究生的教學中,通過專題講座、研究生下基層實踐,加強新醫改教育。針對研究生畢業后大多到公立醫院工作的情況,應著重加強公立醫院改革、醫療法制、預防和懲治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方面的教學。在講授公立醫院改革問題時,以《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等為依據,以衛生主管部門領導的專題講座為藍本,使學生對公立醫院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在醫療法制教育中,可邀請著名醫療糾紛律師給學生做專題講座,使學生在生動的案例分析提高中法律意識。為了解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情況,還可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進行專題講座。針對藥品回扣現象,還應加強醫德和廉政教育。同時,開展研究生送醫送藥到農村、社區活動,為老百姓開展健康咨詢、醫療服務,增強研究生服務基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