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國管理科學模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中國式管理
中國式管理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總結相關管理理論、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我國企業的管理績效,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研究的本質是分析中國文化對管理理論、管理方式、方法的影響,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各專家學者在研究的體系、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還未形成統一認識,概念模糊,這給中國式管理的研究的向前推進造成很大的困擾。本文擬從(西方)管理科學的發展歷程(理論和實踐角度)來分析,以期對中國式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個較為清晰的路徑和視角。
二、文獻綜述
1.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從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式管理研究的現狀來看,當前主要有幾類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體如下:第一類是以臺灣曾仕強先生及其出版的《中國式管理》為代表。提出的主要觀點有:管理就是安人修已的過程,寓人治于法治等。主要從中國傳統文化(太極、儒家文化、關系文化等)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來分析中國式管理。第二類是以“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為基礎的一系列成果。該項目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和清華大學于2005年聯合發起,陳清泰、蔣黔貴、趙純均為負責人,邀請、組織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和成功企業家共同參與。主要以專題形式進行,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專題研究、中國企業成功之道案例專題研究、中國式企業管理專題研究、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理論研究。其研究成果對中國式管理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第三類有代表性的觀點可稱之為“西方標準,東方管理”。持此觀點的的學者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閻雨教授提出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C模式。C模式由兩大系統組成:一個是C理論,一個是A體系。C理論就是成中英教授提出的管理模式,他將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的核心文化加上《易經》與《禪宗》,所形成的理論框架被學界稱之為“C理論”。認為西方現代文化則是一種下行文化,更加注重其工具性和實用性,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實用管理文化稱之為“A體系”。另外如華南理工大學陳春花教授亦在其文章中提出此觀點,同時陳春花教授也強調從企業實踐中總結中國式管理的重要性。第四類觀點是以國外學者、研究機構為代表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是在分析國際企業在中國經營時對中國的政治文化、關系文化的研究,以分析進入中國市場的的風險與威脅。
2.當前中國式管理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述研究成果積極地推動了中國式管理研究的進展,但是在指導企業實踐上未產生明顯的效果,主要表現為“思想導向,應用困難”。本文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研究體系和內容各不相同,與管理科學已有知識體系(理論和實踐)難以兼容,使得其在實踐中難以推廣
前述各學者研究中國式管理的體系和內容各不相同,如曾仕強先生以中國傳統文化和管理哲學為研究基礎;主要是分析中國文化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來分析中國式管理,而這些內容都可以包含在組織行為學的激勵方式、領導風格、溝通方式等內容之中,雖然對象的行為特征不同,但也完全可以根據現行管理科學的體系和方法來研究。“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的學者和專家試圖從企業實踐中尋找中國式管理的特征,雖然注重實踐研究,但還沒有提出關于中國式管理的明確觀點;閻雨教授將西方管理科學和中國文化作為并行的理論納入研究基礎,這導致研究成果不易執行且難以納入管理科學的相關體系;西方學者多從國際化經營中的環境風險來研究中國式管理,并未對中國企業的管理方式作深入的研究。管理科學發展到今天,有其規范的知識體系(理論和實踐體系),并且在實踐中被絕大多數企業所應用。如果我們對中國式管理研究的體系和內容與管理科學的現行體系不兼容,或是另起爐灶,則其實踐性必然是大打折扣。
(2)視角各不相同,研究體系和層次混亂,使用概念模糊,不規范
各學者在研究的體系、層次和使用的概念上各不相同。如有些學者把中國式管理理解為并列于(西方)管理科學的東方管理科學、東方管理思想或東方管理哲學,曾仕強先生認為它是由中國管理哲學與西方管理理論相結合的一種管理理論;有些人把它理解為一種管理模式或管理方式等,尤其是管理模式的概念最為模糊,對其解釋各不相同。
(3)研究的對象為一般企業中的常見問題和現象,而非成功企業的特征
不少學者研究時通過觀察一般企業中的一些人際現象而得出結論,其中可能為一些糟粕的現象,因此并不足以成為中國式管理的榜樣或理論來源。針對此現象,李非教授認為應以中國成功企業為樣本進行研究,而并非是研究所有企業管理中出現的所有問題。
(4)研究方法以思辨為主,說服力較弱
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思辨式研究方法,即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出相關文化特征,并進行演繹推理中國式管理的特征,未采用如訪問法、觀察法、試驗法等規范的管理學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成果的說服力比較弱。(5)過度地分析文化而對實踐與績效分析不足文化對管理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但企業組織是一個工作環境,其必然不同于其他場合的環境,且企業自身有其特定的短期和長期目標,過度分析文化對人際的影響,而忽略現有企業實踐體系(部門、溝通方式)的目標、績效將必然導致其實踐性比較弱。
三、管理科學的發展(體系與研究方法)——基于理論和實踐視角
管理科學產生于20世紀初,以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為標志》,成熟于20世紀50年代,以德魯克《管理的實踐》為標志。管理科學發展到今天,其以規范的知識體系(包括理論、方法、概念、原則、技術)而成為一門科學,這已為世界各國學者、專家所承認。著名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其經典著作《管理的實踐》中指出,管理是一門實踐,最終檢驗管理的是企業的績效,管理者的素質和績效是企業惟一擁有的有效優勢。同時他指出管理的要素和要求是可以進行分析的,是能夠予以系統地組織的,是能夠被任何具有正常天資的人所學會的。通過系統地學習原理,掌握有條理的知識,系統地分析其在工作所有領域中的表現,包括企業的管理,將提高管理者的績效。這就告訴我們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管理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理論主要強調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管理實踐則強調在實務中如何運用和執行相關理論和方法以達到企業績效和目標。因此,本文從管理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來分析中國式管理的研究,目的有二:從管理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來分析可以系統地分析中國式管理特點,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可以增加研究的實踐效果,還可以體現中國式管理對先前理論和實踐的繼承與先進之處,便于進行國際比較。
1.從管理科學的理論體系來看著名管理學家羅賓斯認為,管理理論的發展
可以按照對管理的不同見解來表征,這些不同見解反映在對管理者做什么以及管理者應當做什么的不同觀點上。并指出每一種管理理論都是關于同樣的對象,區別僅在于研究者的背景和興趣不同。正是這些不同視點的理論互相補充并不斷向前推進,才使我們更加接近管理的真諦。管理科學的理論體系的一些關鍵特征如下:
(1)管理科學只有一個,源于不同國家的管理理論共同成就了管理科學
西方國家最初提出管理理念并最早建立管理學的理論體系,故有些人把它稱為西方管理科學,但管理科學發展到今天,東方國家如日本也做出了巨大貢獻,世界各先進國家的企業管理實踐都為管理理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并推動管理科學向前發展,繼而這種理論再推廣到世界各國的實踐中去。從這個角度,世界各國先進的管理理論和實踐成就了管理科學的知識體系,管理科學只有一個,并無西方管理科學和東方管理科學之區分。
(2)新的管理理論都是對先前理論的補充與改進
科學管理理論是針對先前經驗管理階段存在的生產低效率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理論,而行為管理理論則是針對科學管理理論忽視人的因素而提出要關注人的一種理論,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則是從多視角分析了被忽略的環境因素、社會系統因素而提出的一系列觀點,日本的企業文化管理理論則是對整體戰略的執行、員工的激勵因素等進行融合。因此,每一種新的管理理論的出現都是對先前管理理論不足的彌補和改進。中國式管理理論的出現也必然應能夠做到這一點,同時中國式管理也必須要對21世紀的新的環境特點做出回應和解答。
(3)管理科學的理論體系由管理理論、管理原則、管理技術和方法構成
管理科學由若干管理理論構成,每種管理理論又包括相應的管理原則、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因此,對于中國式管理的研究不僅包括管理理論的總結和研究,也包括小的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比如中國的關系文化在關系營銷(如銷售領域)中就發揮出顯著的成效;再比如中國的家長制文化對高層決策也有顯著的影響,如果說日本企業的決策方式是集體討論集體決策,美國的決策方式是集體討論、依法決策,而中國企業的決策方式則可以總結為集體討論,一人主決策。此必然對公司治理結構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總結這樣的小的方式方法也是中國式管理研究的一個方面和層次。
(4)管理科學強調用科學的方法發展管理理論
管理科學同樣強調要用科學的方法來發展管理理論。著名的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和海因茨.韋里克在其著作《管理學》(十第版)中提出管理理論是將相互依存的概念和原則系統地組合起來,從而構成知識的基本框架或組合。并提出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發展這些理論知識。并指出,概念就是人們對具體事物的特性進行概括后在頭腦中產生的形象。表述概念的詞語和術語必須準確,必須與所分析的事物緊密相關,必須為科學家又為實踐者提供豐富的資料。科學方法要求通過觀察確定事實,對事實進行分類和分析,找出因果關系,如果經過驗證這些概括或假設是正確的,那么這些概括或假設就稱為原則。其提出應用科學的方法發展管理理論,如圖1所示。
2.從管理科學的實踐體系來看
根據目前已有的企業管理實踐特征,本文認為管理科學的實踐體系可總結為:以戰略管理為統領,經營層戰略管理為基本單位,職能層戰略為執行層的實踐體系,如表2所示。根據這個體系,能夠抓住管理科學實踐體系的關鍵要素。結合中國文化特點和管理科學的實踐體系可以看出,中國式管理主要分析文化對管理方式的影響,文化影響人們的行為,因此,在與文化、心理和行為有關的實踐領域,中國文化的影響比較大,而與物有關的實踐領域,管理科學的已有實踐體系(如財務管理、生產管理技術)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因此,中國式管理研究的學者宜多從前者如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競爭戰略、公司層戰略、企業文化等領域來研究實踐領域的中國式管理特征,而在與物有關的領域,不妨多借鑒相關管理領域的已有成果。表2管理科學的實踐體系
四、結論與建議
綜合上述,得出對中國式管理研究的三點結論和建議:
1.中國式管理研究是管理科學研究的組成部分,中國式管理應是對管理科學先前理論和實踐的進步和補充,而不僅是中國特色的總結,如此才能體驗出中國式管理的先進性。
2.中國式管理是一個泛稱,是指基于中國文化的中國企業管理理論、中國式管理方法、中國式管理技術的系列管理視角的統稱。因此,對于中國式管理的研究應從系統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考慮。根據前述內容,本文認為中國式管理研究的體系應包括:
(1)中國式管理理論。是指重要的能夠解決一些重大問題的理論的總結或提供思路。如當前企業利潤訴求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是否可嘗試用中國的和諧文化來提供解決思路,如可嘗試分析如何令股東、員工、顧客和公眾都相對滿意、和諧的角度來考慮管理問題。
(2)中國式管理的方法和技術。如中國的銷售人員善用關系文化來開展銷售管理,盡管可能有些是有違商業道德,但不可否認的是,廣大一線的銷售人員利用人際關系開展銷售工作確實取得了明顯不同其他國家的銷售效果。
3.研究中國式管理須用科學的研究方法。當前,中國式管理非常引人注目,對中國式管理的研究要取得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步驟,從實踐中總結提取進而上升為中國式管理理論,而不僅是濃墨重彩地分析中國文化和一般行為,而未考慮企業績效和實踐。即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實踐中觀察、研究和總結中國式管理的相關理論,同時總結出的理論也應能有效地指導企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