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教育創新;民族地區;鄉土教育;多元文化
鄉土教育在我國是一個特指概念,指以人們能夠親身感受到的本鄉本土的自然、人文、歷史為教育資源。采用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的多種形式進行的教育活動。鄉土教育在鄉土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中孕育和生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現實性、整合性特色,它同樣是國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問題一直是我國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近十年的研究,聚集了一批有識之士,從歷史、現實、理論三個維度,圍繞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問題中的鄉土課程、鄉土知識、鄉土教材開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并誕生了一批標志性成果。目前如何加大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問題研究的力度,有幾個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并力求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取得共識。
一、全球化與文化整合視野下鄉土教育發展面對的挑戰與問題
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問題,首先必須把握社會變革的實質。
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不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配置方式的變革,而是以經濟生活為基礎的全部社會生活的重大變革,即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革”。正是以人的存在方式變革為主題,導致了我們對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并引發了學校教育的根本改革與創新。其中,構建完善的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機制,提升勞動者的基本素養,通過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以緩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導致的邊遠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外流帶來的鄉土社會衰敗趨勢,成為實施“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和辦人民滿意學校的戰略性舉措。
第二是多元文化與多種價值取向并存的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復雜的文化價值選擇。
改革的深化引起經濟關系的新變化和各種利益關系的調整,由于經濟全球化引發的文化沖突和價值沖突,由于中國社會經濟轉型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和多元價值取向,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同樣面對復雜的文化生態環境。如何培養學生對世界文化的判斷、選擇和認同,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納、創新,對豐富文化資源進行選擇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是我國學校教育必須主動應對的問題。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元和諧的文化,中國56個民族都有自己個性鮮明的文化,包括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必須受到尊重并得以發揚。—方面,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人類得以生存的一個基礎,是提供人們創新的源泉,但另一方面,更凸顯了多元文化與現代性的尖銳矛盾。這一矛盾突出表現在,多民族融合后的趨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同時也表現在學校教育中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存在的“城市中心化”現象,對少數民族地區兒童缺乏適切性。面對現代社會發展導致的生態危機,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引導學生在學會生存基礎上求發展,我們還缺少得力的舉措。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多元文化與現代性關系的處理,實質是對文化的選擇問題,不僅聚焦于多元文化傳統中思想資源特質的再認識。而且要思考主導價值觀下的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問題,這正是我們在新時期要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三是鄉土教育問題研究的方法論困惑。
鄉土教育問題研究其獨特性決定,應尋求特有的研究方法。由于該問題研究在我國起步晚,還需要有一個實證經驗材料的積累沉淀過程。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未形成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和學術話語,沒有共同關注研究主題,就難以集中學術共同體的智慧,為新理論、新范式的產生提供平臺,也就很難取得學術發展的新突破;研究缺乏明晰思路及理論建構,理論提升困難;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發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已有的經驗缺乏反思總結。
應對挑戰與困惑,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發展需要兩個新的立論點。
第一,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互補、互證、互識的動態過程,核心在于價值觀的建構。我們要通過文化整合,實現在確立普遍價值前提下重建本土價值(民族文化價值),實現個人與集體的共同發展,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站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整合背景的高位來思考,從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需求及人的發展需求出發,才能防止以西方話語來剪裁中國本土問題。
第二,學校教育改革與創新。學校教育創新的本質是,以“發展”為核心的現代教育的理念,是一種勇于變革、改革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先進的學校文化,有回應時代挑戰的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學校教育創新的實質在于變革、超越和發展。站在學校教育創新高度來思考問題,才能使我們的鄉土教育的發展有強的生命力。
二、中國鄉土教育發展的實踐探索及關注的重點問題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饉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地方性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發展空間,同時促進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鄉土教育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鄉土教育的內涵特色,鄉土教育的目標價值取向,鄉土教育的課程結構與形式,鄉土教育的內容選擇與建構,鄉土教育的課程實施及策略問題(含教材開發建設)等問題。
聚焦于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透視,鄉土教育的實踐探索重點在于以下幾點。
(一)鄉土教育研究主題的轉換
鄉土教育中,無論是對近百年中國鄉土教育發展歷史的審視,還是當前鄉土課程、鄉土教材的開發,其研究主題正實現從工具論到價值論的轉換。正是這一根本轉換,使鄉土教育研究聚焦在重新認識本土文化對當地地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價值上,聚焦在如何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的問題上。也就是說,正在實現從關注課程資源開發進而關注文化傳承;從僅關注學生學習的分數,向關注人的發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轉變。重建個體與群體主體性的意義世界,從而導致深刻的教育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變革,實現了對不合理教育觀念和行為方式的突破和超越。
(二)鄉土教育目標價值取向的重新審視
鄉土教育目標,深層次的問題是在不同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中進行價值選擇,即:以促進社會發展還是促進人的發展為本;以掌握科學基礎知識為主,還是獲得生活直接經驗為主;以群體發展為主,還是以個性發展為主;強調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是強調批判和超越;強調國際化,還是強i同本土化。
通過鄉土教育的課程學習,培養熱愛家鄉,理解本土文化,有愛國主義精神,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精神、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已取得共識。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與發展是鄉土教育承載的特殊使命,這也是少數民族地區鄉土課程與教材開發研究的實質。當前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是,面對目前存在的兩種不同的文化傳承形式及其“二律背反”現象,鄉土教育如何實現對民族文化傳承的價值功能。
兩種不同的文化傳承形式,一是主動汲取異質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實現對原文化的揚棄,在新的文化觀念中得到傳承(本土文化的自我發展);二是在異質文化中以揚棄形式傳承(意味著本土文化的消亡)。我們應持的態度是,處理好多元文化共存兼容和開放的和諧發展關系,促進文化的溝通與相互理解;有關地方性知識的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其文化符號的表征,而必須回到其生活之活水源頭,為鄉土教育提供豐富多彩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滋養。
(三)面向現代化的鄉土教育課程結構與形式問題
中國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與區域性發展的特點,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育課程結構必須體現多樣性特色。
在前期初步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目前已形成學科滲透與學科課外延伸,專題研究性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及開發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優質特色課程三個層次的課程存在。內容廣泛涉及地方志類、鄉土文化類、地方社會人文類、地方科學類、地方生產實踐類。
事實證明,只有多樣化的課程形態并存,才能為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以及學生發展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并從根本上保證少數民族地區素質教育的實施。
(四)基于現代化發展的鄉土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建構問題
如何認識和選擇鄉土知識,如何處理好科學與人文關系,現代性與多元文化關系,是鄉土教育實施的關鍵問題。如果說鄉土知識的選擇實質是文化選擇,那么,在學校教育創新視野下如何思考鄉土知識的選擇,實現鄉土知識所具有的創構、建設和生成作用?人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尋求問題的回答。
一是整合,不僅要實現鄉土知識與普適性知識的整合,還要關注鄉土知識發展的內在規律,實現鄉土知識內在系統的整合;二是科學與人文的統整;三是面向生活實際的問題,使地方性知識親近家鄉、親近學生;四是體現課程的文化性,即按照一定地域社會發展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地方鄉土知識的選擇、整理和提煉。
總體分析,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教學目標,回歸生活的內容設計,學生活動的合理組織,以及呈現方式的豐富多樣,正是鄉土知識的選擇原則。
(五)鄉土教育課程實施策略問題
課程實施策略的確定旨在體現鄉土教育、鄉土課程、鄉土教材開發的發展性、民族性、時代性、地域性和適切性;以參與、合作、探究、體驗為主,形成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同時盡可能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文化選擇、批判、創生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鄉土教育發展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鄉土教育研究的深化,必須解決方法論問題。
第一,對目前研究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全面把握。鄉土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工程,在發展過程中涉及內外在諸多問題。不僅在宏觀上有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發展的極不平衡,如何做到尊重差異、差異發展,實現學校的均衡發展問題,而且還有諸多深層次問題。諸如,主流話語與鄉土話語相遇時出現的權力不對稱的裁決,鄉士教材與正式課程之間缺乏關聯性問題,學生民族認同感的缺失,文化傳承與文化交融關系的錯位,文化大傳統與族群性文化權利訴求的失衡,等等。我們只有全面把握和對這些問題有透徹的分析,才能作出明智的戰略性決策。
第二,關于鄉土教育研究中遭遇的若干障礙的認識。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國的鄉土教育研究目前承受著來自觀念層面、制度體系層面的諸多障礙。例如國家主義的課程強勢,精英教育的取向,在高考升學競爭壓力下社會和家長的不理解,教師承載的過重負荷以及學校領導的諸多無奈。鄉土教育研究需要提供內外在良好的環境條件。內在環境指的是學校應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在辦學中盡可能處理好維持系統與變革系統合理運作的關系,內在優化與外在社會壓力的關系,學校個性化發展中共性與個性關系,從而使鄉土教育在學校改革與發展中找到它應有的位置。現代意義的鄉土教育正是在變革與適應、解放與控制互動中生成與發展的。而外在環境則是指鄉土教育的發展需要提供政策與制度保障。
第三,對鄉土教育、鄉土知識、鄉土課程等概念內涵、特征及定位問題的理論澄清。鄉土教育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包括鄉土教育、鄉土課程、鄉土的文化性特征(多樣性);少數民族文化的分類;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等問題。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我國的學者們各自從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教育學視角對鄉土教育進行了探討,開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如:經濟文化類型與地方課程的建構;國家建設模式與鄉士知識的傳承;鄉土知識的習得過程;有效處理國家課程與鄉土課程的關系;鄉土知識與文化重建(文化變革與轉型);等等。這些研究,擴展了學術視野,有利于鄉土教育研究的深化。
第四,多學科、跨學科組成學術共同體聯合研究,在拓展研究視角的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和情景描述的解讀,加強實證研究,進一步揭示鄉土教育、鄉土知識、鄉土課程的多元化、個性化存在形態。
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實踐是鄉土教育發展的源泉。只有基于變革性實踐,才能讀懂鄉土教育,建構民族文化在新時期獲得自我發展的新形態。因為只有變革性實踐才能實現中國現代意義鄉土教育的創造性生成、發展性生成和實踐性生成,才能保持鄉土教育創新發展持久的生命力。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