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房地產的病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現在,中國很多的房地產公司都在深度思考轉型、思考商業模式的問題,希望從制造業轉向金融、投資。那么,兩種模式的差別在哪里?
分析之后會明白,其實,制造業賺錢主要不是靠賣產品賺利潤。沒有一家制造業企業是依靠買進原料、組織生產銷售、取得營業收入、單憑扣除成本之后的那部分利潤就可以做成世界500強的。制造業企業的資產價值是通過企業的資產溢價,實現資產不斷擴張,逐漸壯大的。簡單解釋一下資產溢價。假定投資1000萬建一個小工廠,每年回報率為30%,即年收入為300萬。那么,此時要轉讓這個小工廠,它應該值多少錢?顯然,不是300萬。因為資產價格不是按照付出的成本來定價,而是按照能掙多少錢來定價。道理很簡單,究竟把多少錢存進銀行,一年能掙300萬?如果年利率是10%,那么要存3000萬,則小工廠的資產價值上限是3000萬,如果年利率是5%,則上限是6000萬。制造業就是通過這樣的產權溢價而不斷擴張。
而房地產業很難依靠資產溢價。因為,房地產的實質是輕資產行業。雖然,在外界看來,地產商持有大量的固定資產——房子和土地,但這些資源對于開發商來說,恰恰是流動性資產,持有就是為了賣掉。這種方式決定了,房地產行業不能依靠產權溢價,而更多要依靠金融杠桿來獲益。
金融杠桿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靠銀行間接融資,也有的靠PE或發行項目貸、公司貸等直接融資,如何把金融杠桿用好恐怕是以后房地產行業主要研究的問題。
很多媒體說到房地產,總是用到“暴利”這個詞。為什么暴利不能跟降價空間聯系在一塊?就是因為有金融杠桿的存在。比如開發商的成本是1萬元,售價只有1.1萬元,但仍沒有擺脫暴利的指責。其根本原因是,開發商自己只出很少一部分成本,其余的則靠開發貸款、按揭貸款等金融杠桿給予支撐。要想摘掉“暴利”的帽子,開發商就要更大限度安全、低風險、合理配置風險,配置金融杠桿。這是目前地產行業區別于制造業的重點。
用醫患關系來比喻目前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其實是比較形象的。比如,面對一個發高燒的患者,醫生本想采用正常的方法、途徑、藥物診治。但是,病人家屬在旁邊卻不斷質問:“大夫,病人的燒怎么還沒退?這都一天了。你真是庸醫”,并逼著大夫給病人吃治標不治本的所謂特效藥。迫于病人家屬的壓力,醫生只能用一夜時間先把病人的燒給退了,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發燒,是病毒還是感染,根本沒時間去思考。
現在,媒體和輿論就如同病人家屬,逼著醫生給病人吃特效藥。醫生只能先治標,不然家屬會打大夫。這種情況下,醫生只好先采取一些救急的辦法,純粹是為了先把病人家屬安撫好,而真正退燒則需要一定的時間。
此外,有一種現象更是不好的趨勢,即不該開發商擔的風險開發商擔了,不該開發商擔的罪名他們擔了。實際上,中國老百姓在比較快的時間內能不能合理解決住房問題,是中國長期發展過程中各種問題的累積釋放,不是開發商良心的善惡轉變,就可以在短期內解決。我們要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防止人群過多向大城市涌入,才能最終解決中國的房地產問題。首先要調整土地制度,才能解決農民工進城的問題;其次還要解決風險配置、反通脹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程度不等的都會直接和間接影響中國的房地產行業。
其實,房地產行業內部也并沒有到水深火熱的地步。過去幾年,開發商的對立面似乎就是政府和政策。這說明,行業狀況并不很難受。只有當相互競爭成為生存基礎,每天都在想著同業競爭,想著優勝劣汰,開發商難受的時候才真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