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如何圍繞績效工資促進高校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幾年來,國家在事業單位逐步推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如何建立這一制度,怎樣貫徹它的思想,成為高校的一大難題。本文試圖在實踐和調研的基礎上,圍繞如何利用績效工資做文章,促進高校管理出效益這一主題進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討。
績效工資(performancepay)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新話題,但對于美國來說卻是老調重彈。在2006年國家在事業單位推行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中,績效工資是重要的、活的組成部分。當前,各高校關于是否建立績效工資制度的爭論已塵埃落定。但是,其分配的原則和具體辦法卻五花八門,是一個急待研究的新課題。
一、什么是績效工資
在2006年開始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國家規定,事業單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崗位績效工資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四部分組成。其中,績效工資可以理解為:
1.績效工資的本來含義:從本義上說,績效工資應是根據對員工的工作成績、勞動效率等方面的綜合考核評估來分配的獎勵性工資,主要體現員工的實績和貢獻。其基本特征是將員工的薪酬收入與個人業績掛鉤。
2.績效工資的理論界定: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績效工資主要是根據工作人員的凝固勞動來支付工資,是典型的以成果論英雄,以實際的、最終的勞動成果確定工作人員薪酬的工資制度。從成本理論來說,績效工資主要屬于維持成本的范疇。
3.績效工資的主要構成:根據人事部、教育部有關領導的講話精神,績效工資包括取消年終一次性獎金后一個月基本工資的額度以及地區附加津貼等,一般由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構成。前者以崗位聘任為基礎,包括崗位性津貼、生活性補貼等項目;后者以工作業績為基礎,可包括超工作量獎勵、業績獎勵和特殊貢獻獎勵等項目。各單位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設立團隊績效工資。
4.績效工資的分配政策:績效工資分配必須以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為基礎。當前,國家對績效工資分配的指導性規定是:“事業單位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按照規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根據單位類型實行不同的管理辦法”;堅持正確的分配導向,向關鍵崗位和優秀拔尖人才傾斜。
二、當前高校績效工資分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的習慣問題。近幾年來,高校的人事管理模式紛紛從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的以崗定薪、崗變薪變的制度與現代企業相比尚有較大差距,身份管理的影子揮之不去,收入分配中仍然存在“鐵飯碗”(職務只上不下,在其位不謀其政照樣享受待遇)、“大鍋飯”(干好干壞差別不大)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績效考核與績效工資分配的掛鉤問題。績效工資尤其是獎勵性的績效工資應該建立在科學的績效考核的基礎上。但是,當前各高校的考核制度五花八門,有些高校即使試行了績效考核制度,最后也因各種原因而鬧得領導不滿意,干部不服氣,群眾有非議。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由于績效考核這一基礎不扎實,必然導致績效工資分配倍受責備。
3.績效工資分配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的匹配問題。從目前高校的情況看,績效工資分配與考核評價制度一樣,既遭受著科學性與合理性的質疑,又存在科學性、合理性與現實可行性之間的匹配問題。有的分配方案雖然簡單易行,但過于粗糙或明顯不合理,難以服眾和維持下去;而有的分配方案因為片面追求科學性和公平合理性,其操作性往往不強。以上兩種極端都不利于績效工資分配目標的實現,必然會影響到高校的健康發展與和諧建設,二者的匹配度值得深入研究。
三、高校績效工資分配的初步探索
1.績效工資分配的基本原則。高校的績效工資分配應包含以下基本原則:
(1)為學校的主要任務和重大發展目標服務的原則;
(2)以按勞分配為主,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原則;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4)向關鍵崗位、一線崗位和優秀拔尖人才傾斜的原則。
2.績效工資分配的主要辦法。績效工資分配的具體辦法有很多,但在設計方案的時候至少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合理確定基礎性績效工資與獎勵性績效工資之間的比例。確定二者比例的主要依據是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當前高校的發展需要、績效考核辦法的可操作性以及教職工的可接受程度等。其中,基礎性績效工資注重公平,關系到校園的和諧穩定,應惠及各崗位、各職務人員;獎勵性績效工資注重效率,關系到學校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在績效考核制度尚不夠健全、不夠科學的情況下,應以不超過績效工資總額的50%為宜。
(2)要把握好教學科研崗、管理保障崗與工勤技能崗之間的比例關系。本次定編定崗文件設置了三類崗位,在設計績效工資分配方案時,應根據需要與可能,確定三者適當的比例關系。同時,要切實向教學、科研第一線和優秀拔尖人才傾斜(如通過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的比重與標準,采取更為靈活和有效的分配辦法等)。這是合理利用本校的優質資源,引導和激勵高層次、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擯棄“學而優則仕”的舊觀念,主動到教學、科研崗位服務的重要手段。
(3)要以引導和激勵為主,賞罰分明。激勵和賞罰的力度,直接關系到績效管理的成效和高校的發展速度。對超額或出色完成工作任務的人員,應該給予適當的績效獎勵;對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或完成效果不夠好的人員,也要采取遞減績效工資等懲罰措施。處理賞罰關系時,應以激勵為主,兼顧處罰。涉及處罰人員較多時,可采取導向不變、逐步到位的辦法。
(4)要正確處理一人多崗的分配辦法。考慮到高校“雙肩挑”人員較多的歷史和現實,實行績效工資時應采取以本職崗位為主,兼職崗位為輔的計量方法。為了對各類崗位進行規范化管理,實現人盡其才,可通過逐步降低兼職崗位的績效工資標準等方法來達到目的。
(5)要重視對突出貢獻和團隊建設等的獎勵。對于為人才培養、科研開發、學校發展等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對于打造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團隊、科研攻關團隊、創新創作團隊等體現核心競爭力的平臺或載體的人員,高校應根據學校財力和其貢獻大小,給予特殊貢獻獎。
(6)要視情況實行二級管理的辦法。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大,不同高校對人員、財務等工作實行不同程度的校、院(系)二級管理。在績效工資分配中,二級管理的辦法有很多:比較保守(或學校規模不大)的做法是,績效工資由校級機關統一執行;比較急進(或學校規模特別大)的做法是,績效工資全部交由院(系)、機關部門(或黨總支)等二級機關執行;比較穩健或過渡的辦法是,基礎性的績效工資由校級機關統一發放,獎勵性的績效工資由二級機關執行,或教輔與工勤等人員的績效工資先行下放給二級機關執行,教學、科研、管理等人員的績效工資暫時由校級機關掌控等。
3.績效工資分配的主要依據。績效工資分配的主要依據當然是工作人員的實際業績和工作效果。但是在實踐中,如何科學分配和分析崗位,如何正確衡量各類崗位人員的工作情況,很值得商榷。例如,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究竟哪種方法更為科學;怎樣評價顯績與潛績;如何區分個人業績與集體業績;教師除了能計量的教學、科研工作量外,育人等工作要不要考慮等?
權變理論告訴我們,世界上的管理方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高校管理者只能基于自身發展目標,遴選出當時條件下的較佳方案并使它得到不斷完善。我們認為,考評高校教職工的工作沒有最好的模子和統一的標準,只能區別對待,“對癥下藥”:對于教學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建議以量化考核為主,定性分析為輔;對于管理保障、政治輔導、一般工勤等崗位人員,建議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當然,對于能標準化或量化的指標,應該盡可能標準化或量化。
4.績效工資分配的配套建設。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新一輪制度改革的重點,但若孤軍深入效果有限,需要機構、干部、財務、物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整體推進,還需要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監控機制、現代手段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比如,很多高校存在的高水平人才難進來、“富余人員”難出去的“兩難”問題。其實,二者共同的經濟學根源很簡單,即高校勞動力價格脫離供求關系、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高水平人才特別是緊缺專業人才供不應求,其價格當然相對高一些;一般工勤人員以簡單勞動為主,供過于求,收入水平卻遠高于當地同類人員的收入標準,人員當然“難出去”。要解決這個“兩難”問題,必須適當拉大收入檔次差距。可見,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是新一輪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它只有與定編定崗、干部制度改革等工作配套進行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四、高校績效工資分配中應注意把握的幾組關系
1.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宏觀關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收入分配的指導思想。績效工資分配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直接影響到高校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為適應高校質量內涵建設和現代管理需要,建議高校酌情借鑒先進企業的某些現代管理方法,適當加大績效比重,進一步打破平均主義,注重產出與投入的比例,節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同時,高校要充分考慮到自身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歷史使命和高校文化、人群的特殊性,較好地把握效率與公平的應用領域和傾斜力度,使計量化、功利性的績效分配與高校特殊文化共生融合。
2.要正確處理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之間的協調關系。在分配制度改革中,要始終堅持學校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優先,同時要以人為本,盡可能兼顧教職工的個人利益和當前利益。凡事皆有度,欲速則不達。當改革可能損害較多人的切實利益,并可能嚴重影響和諧校園建設和改革順利進行時,應盡量采取折中方案,分步實施,使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從保障型逐步向激勵型發展。
3.要正確處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配套改革的繼起關系。高校體制改革要注意輕重緩急和先后順序。一般的順序應該是:機構改革(含機構定編)——干部制度改革(含任期更替)——人事制度改革(含崗位設置與聘任)——分配制度改革——各種配套改革。即,機構和干部制度改革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前提,應先期進行;而定編定崗,進一步規范管理之后,緊接著要開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別是績效工資制度改革),管理才能出效益,二者相輔相成。就拿種蘿卜作比喻,坑、蘿卜、水和肥料分別代表高校的機構崗位、教職工、校內津貼。不管坑的大小、蘿卜與土壤的差異,澆一樣多的水,施一樣多的肥,這是平均主義的分配辦法;先挖好坑,一蘿卜一個坑,最后根據需要澆水和施肥,這才是比較科學的分配辦法。
總之,績效工資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益,不用則難以解決管理效益低下這個“老大難”問題,用得不好又會制造新的麻煩與障礙。當前高校新一輪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有痛下決心,在績效工資上做文章,向績效工資要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