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運用區域差異的測度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國旅游業發展中東、中、西三大區域及省際之間的差異,結果表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相對差異呈緩慢縮小趨勢,省際間和區際間的差異也在不斷擴大,但是省際間的差異對全國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呈縮小態勢,區際間差異的貢獻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區域差異;區際差異;省際差異;旅游業
關于我國旅游業的區域差異研究,張凌云運用洛倫茲曲線、首位度指數、變異系數、競爭力指數探討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旅游業的時空演變趨勢。周云波等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我國國際旅游業的區域非均衡增長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唐留雄分析了1986~2000年中國國際旅游業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數、飯店數的基尼系數,結果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長差別正在逐步縮小,并探討了其縮小的原因。陸林以大陸31個省市區為例,以入境旅游為重點,分析了1990~2002年中國省際旅游經濟差異變化的總體水平及變化的空間特征,闡釋了影響旅游經濟空間差異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縮小地區差異、協調地區旅游業的對策。本文運用區域差異的測度方法,對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旅游業發展差異作動態的比較研究,為我國協調各區域旅游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分析方法
(一)研究對象
1.研究時期。本文采用1991年以來的連續時間序列數據,原因如下:(1)1991年以來的相關統計數據容易獲得;(2)從“八五”至今,是我國旅游業大發展并成長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階段,其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2.研究區域。本文采用國內學術界大多選擇的“東、中、西三大區域”、省份為區域單元,其中“三大區域”按照國家最新公布的劃分標準①,“省份”指大陸的31個省市區,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②。
3.統計指標及數據來源。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結合國家現有的衡量旅游業發展指標,本文擬采用旅游外匯收入、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人數等四個指標來研究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區域差異③。
本文所采用的1991~2002年的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部分缺失的數據來源于相應的地方年鑒;2003~2004年的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公報。
(二)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的測度方法
1.極差系數。對擁有2個以上的m個區域的特定區域系統而言,可用極差系數Rt衡量區域差異:
2.標準差系數和變差系數。標準差系數St和變差系數Vt為合理地反映一個區域系統內部差異情況,并可以進行細化分析,對一個區域內的二級子區域之間的差異程度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公式為:
3.均方差分解。均方差可以滿足總體的均方差等于區際均方差與區內均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區區內均方差之和。其計算公式為:S=Sa。+Se
式中:S表示從二級區域系統即省際角度出發得到測度全國區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數;
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分析
(一)區際差異分析
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收入四個指標,分別計算其絕對差異來測度我國三大區域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差異。
由圖1、2可知,對于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指標,東中之間的差距與東西之間的差距幾乎一樣大,且呈上升的趨勢;中西之間的差距較小,但也呈現上升趨勢;由圖3、4可知,對于國內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收入指標,東西之間的差距最大,東中之間的差距稍次之,中西之間的差距最小,它們均呈上升的趨勢,從圖4可以看出,1996~1998年間,東中之間的差距與東西之間的差距幾乎一樣,但是從1998年之后,他們之間的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國區際間的絕對差異在拉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增強,各地政府紛紛加大對旅游發展的支持力度,全國旅游業的總體發展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區域間的資源稟賦、經濟基礎、基礎設施條件、區位條件等因素的差異,導致旅游經濟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速度的不同,區域間旅游經濟總量的差異在拉大,從而出現了區際間的差異呈上升的格局。
(二)省際差異分析
通過相對差異指標(變差系數)、絕對差異指標(標準差)的計算,可以得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省際差異特征。
從圖5~8可看出,我國省際之間旅游業發展水平的相對差異呈緩慢下降趨勢。其中,對于入境旅游來說,全國的省際差異最大,東部次之,中部最小;對于國內旅游來說,從圖7可以看出,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呈下降趨勢,西部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在波動中下降,并與全國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在1997年、1999年、2003年相交;東部與中部國內旅游收入的省際差異比全國的和西部的小,在2001年之前,中部的省際差異大于東部的省際差異,但2001年之后,東部的要大于中部;從圖8可看出,西部國內旅游人數的省際差異最大,呈在波動中下降的趨勢,全國的次之,中部的最小。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國國內旅游的省際差異:西部的最大,全國的次之,中部的最小。
從圖9~12可看出,我國省際之間旅游業發展水平的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對于入境旅游來說,東部的省際差異最大,上升的速度也最快,全國的次之,中部的與西部的則呈緩慢的上升趨勢。對于國內旅游來說,全國的與東部的差不多,有相交的趨勢;西部的次之,呈較快的上升趨勢;中部的最小。綜上所述,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的總體變化趨勢是: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相對差異呈緩慢下降趨勢,但有一定的波動性。
(三)總體差異的地區分解
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情況,選取旅游外匯收入和國內旅游收入這兩個指標進行均方差分解。根據均方差分解的性質,將全國旅游業發展水平總體差距分解為四個來源:東部地區省際差距、中部地區省際差距、西部地區省際差距、三大區域之間的差距,并分別計算其貢獻率,計算結果見表1與表2。
由表1、2可知:(1)就旅游外匯收入而言,如果不考慮2003年的特殊情況,全國的均方差指數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991~1998年間,其上升的趨勢比較緩慢,1998年之后,其速度明顯加快;就國內旅游收入來說,全國的均方差指數也是呈不斷擴大的趨勢,1996~2000年間,其上身的幅度比較小,2000年之后,其速度明顯加快。這就說明不管是我國的入境旅游還是國內旅游,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總體差距在不斷擴大。(2)就旅游外匯收入而言,SA在1991~2004年間不斷擴大,但其貢獻率卻呈下降的趨勢,雖然期間略有起伏,其貢獻率從1991年的76.34%下降到2004年的66.02%。具體而言,東部地區內省際差距最為明顯,貢獻率一直在65%以上,對SA的影響也最大,其走勢與SA基本一致;中部與西部地區內省際差距都不大,前者歷年貢獻率都在0.3%以下,后者也從未超過0.7%;就國內旅游收入而言,SA的走勢情況與旅游外匯收入的情況基本一致,也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其貢獻率也一樣呈下降的態勢,中間略有起伏,其貢獻率從1996年的62.97%下降到2004年的50.25%。具體而言,也是東部地區內省際差距最為明顯,貢獻率一直在40%以上,對5A的影響也最大,中部與西部地區內省際差距都不大,前者歷年貢獻率都在13%以下,后者也從未超過7%。綜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國三大區域內部的絕對差異呈不斷擴大的趨勢,這與我們前面所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3)不管是旅游外匯收入,還是國內旅游收入,SE均逐年擴大且有所加速,這說明我國地區間差距在擴大且日益明顯,亦即我國旅游業發展水平不存在總體趨同。(4)就其關系而言,S總:SA+SE,就旅游外匯收入而言,SA占主導地位,雖然其歷年貢獻率一直都保持在66%以上,但其貢獻率卻呈不斷下降的趨勢,而SE歷年貢獻率卻在逐步上升,其貢獻率從1991年的23.66%上升到2004年的33.98%;就國內旅游收入而言,SA比SE稍大,但是其貢獻率也呈不斷下降的趨勢,而SE則不斷上升,從1996年的37.02%上升到2004年的49.75%。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國區際間的差距在不斷擴大,且將逐漸影響著全國總體差距的走向。
三、結論與建議
以上分析可知,我國旅游業發展區域差異的變化趨勢是:絕對差異在不斷擴大,相對差異呈緩慢縮小趨勢,省際間和區際間的差異也在不斷擴大,但是省際間的差異對全國總體差異的貢獻率呈縮小態勢,區際間差異的貢獻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由于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經濟基礎、發展經驗等的差距導致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區域差異的絕對值呈不斷擴大的態勢,這不利于我國向世界旅游強國的轉變。因此,應該積極尋找縮小我國旅游發展的區域差異的對策,建議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區域間旅游協作。既可以建立旅游經濟協作區的形式,實現客源、信息的共享和彼此間的互幫互助,建立大旅游區,共同進行市場營銷,當然,旅游經濟協作區的建立要考慮地緣的毗鄰性和資源的互補性。此外,也可以只是單方面的協作,如客源的相互輸送等;(2)中西部地區要依托自身豐富的資源優勢,借鑒東部地區發展旅游的成功經驗,積極挖掘自身的潛力,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本地區的旅游;(3)東部地區要繼續深入挖掘旅游產品的內涵,豐富旅游產品的內容,引導和帶動全國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