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糧食加工企業成本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2005年度大米加工企業7160個,年生產能力12447萬噸,實際產量2914萬噸,平均開工率不足30%;面粉加工企業2819家,年生產能力8090萬噸,實際生產3480萬噸,平均開工率42%。
2006年11月開始了新一輪糧食價格上漲,糧價上漲與糧食短缺均無直接關系,主要原因是成本的上揚。成本上揚的影響要素有很多,比如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的糧食企業流通成本高于國外同行10%以上。
因此,糧食加工企業既需要不斷改善生產制造環境,又要不斷更新完善企業成本管理的方法與概念。與其說糧食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價格戰,不如說其實質上是一場成本戰。因為降低成本才是企業工作的中心實質,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企業的盈利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成本控制是其中的核心內容。
一、重視除生產成本要素以外的其他可控因素
大多數糧食加工企業只重視能明確以貨幣支出表現的生產階段的成本控制,忽視一些本身雖很重要但不是很明顯的成本因素。以糧食加工企業的收購環節為例。從當年對農作物墑情的考察到組織人員收購、收購時機的選擇對水份和等級等質量因素的影響、發運時機的科學確定、發運方法的合理選擇、不同運輸方式運費的高低、不同包裝方法造成的發運途中水分的減少及破損等因素引起的損耗、運輸途中糧食作物的品質保管等諸多因素,都是收購及發運過程中影響成本的關鍵點,這些點點滴滴的成本因素能否得到重視并且是否有專人負責控制監督,對前期的成本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貨物運到,是否有專人負責接收,稱重、入庫手續是否齊全,又是確認收購或是發運過程是否損耗的唯一依據。如有短量,是督促采購人員補足數量還是查找原因向運輸單位提出索賠,都需要企業在接貨環節及時作出工作記錄,以便進行下一步的管理。由于忽略了以上這些農產品發運成本當中的關鍵因素而造成原糧入庫后成本加大,跟不上當年市場行情的先例是屢見不鮮的,這也同時說明了成本管理的事后監督轉化成事先預測的必要性。
糧食加工企業在農業作物原料入庫后到領用前,都存在倉儲費用這一項支出。正常發生的倉儲費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倉儲過程當中如何防止霉變及蟲害,采取哪些保管措施,晾曬方法又形成了另一項比較隱蔽的成本。因為保管的方法直接影響糧食品質,晾曬時機與方法的選擇又直接影響了費用的高低。以上這些依靠企業管理手段可控的質量因素和損耗因素也直接影響著糧食交易價格及下一個精加工環節中出品率的高低。對這些通過嚴格的管理方法可以控制的加工前成本稍加疏忽,將對整個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講,在糧食發運環節,千分之三以內的損耗是比較正常的,也是行業內比較認可的;但如果入庫前不嚴格落實控制采購質量與發運準確數量,造成損耗加大甚至于達到幾個百分點都是有可能的,這樣對整個成本的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
二、改革傳統的核算方法,準確計量成本
在糧食加工企業,如果把同一種原糧加工后添加不同的配料以及分成容重大小不同的規格包裝,每天的工作量肯定會因為加工精度不同及添加成分的不同、包裝規格的大小不同而有很大的區別。而傳統的會計方法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并不能如實反映不同產品生產耗費的全貌,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往往使生產量大技術工藝程度不復雜的產品成本偏高,而生產量小,技術工藝程度較復雜的產品成本偏低,形成不同產品成本的嚴重失真;另外相應的副產品往往會被忽略或是不分攤或少分攤成本。能否選擇科學的分配成本方式,合理分攤相應的成本對生產成本有很大的影響。在現實工作中往往因為缺乏會計技術處理的技巧性或是由于缺乏人手而不能采取準確的分步、分類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副產品與產成品之間的成本分配,就可以根據相應的價格百分比或是所耗工時的比例來進一步準確分攤。這樣不同產品成本的合理分攤不僅可以降低產成品的成本,反映出正常的生產成本水平,還可以使企業重視對副產品的利用或是銷售,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三、改變傳統生產模式,解決因庫存積壓而導致的成本過大及不能準確核算問題
許多加工企業的資金鏈緊張都是因為庫存積壓過多造成的。大量的原材料、在產品、半成品及產成品庫存的積壓,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在增加資金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存貨儲存的成本,并且大量的存貨積壓在倉庫里也影響企業準確計量產成品的成本。針對這種情況,就要打破傳統的生產模式,采取適時生產系統,打破以往“供—產—銷”的經營模式而采取“銷—產—供”的經營模式。即企業以滿足顧客需求為起點,由后向前逐步推移安排生產任務,以后面的生產程序為主導。適時生產系統要求企業在供應、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緊密相扣。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減存貨帶來的資金成本和儲存成本,還可以避免因產品生產完工狀態分布過多而導致成本計量不準確,而且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也能更加協調地進行運轉,以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四、加強全員成本控制,協調部門之間的合作
誠然,反映出成本高低、分析出形成原因的部門是財務部門,但這并不簡簡單單地意味著控制成本只是會計人員的工作;反之,提高全員的成本意識并將管理思想吸納到成本控制當中來是成本管理中的重要問題。財務人員的計算結果要與管理工作有一個很好的結合,這樣企業才能更好地找到開源節流的根本點。財務的成本分析報告是企業管理工作的基礎;同時由于從采購,生產,保管到銷售涉及職能部門的很多工作環節,必須要滲透全員成本管理的意識并且要深化到各個部門當中去,因為每個部門的工作質量都會關乎成本控制的各個環節。更進一步地講,成本控制可以說是資本管理的基礎,加強成本控制是提高企業管理的有效技術保證。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獲取競爭中的優勢,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提高成本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現代企業發展要求傳統的成本報告必須更新完善。從成本分析的特點來講,成本報告是一種內部管理報告,用以將成本信息反饋給企業管理者。傳統的成本管理報告只披露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成本信息;為了能從全局控制企業的成本和費用,要求將業務運營的各個階段所發生的全部過程內容都報告出來,按照每個階段累計產品成本,這樣就能促進管理者重視產品成本的各個環節與階段,宏觀控制一切成本與支出,并把企業管理與成本控制緊密結合做到行之有效。針對以上要求,必須提高會計核算人員的專項業務素質和綜合管理能力。對于現代企業的成本會計人員來說,不僅要懂會計和財務管理,還要懂經營管理,特別要熟悉生產技術,學會運用成本最優化理論和方法,學會預測,決策和控制,學會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
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糧食加工企業生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對成本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精細,成本管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方面是成本管理的技術手段不斷更新,由于采用會計電算化,其時效性和準確性早已成了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成本管理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展,管理深度也逐漸加深,不僅使原來傳統上對成本控制不是十分關注的部門也都深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從銀行至政府機關單位對成本控制都是不可缺少的。對于糧食加工企業而言,成本管理更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生產型企業持續經營,進而達到利潤最大化的基本保證。
總之,在糧食加工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當中,成本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是管理工作科學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生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