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政治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存在市場因素,還存在著政治因素。政治和市場兩個方面是和企業息息相關的。因此,一個企業不僅要制定完善的市場策略,還要有一個合適的政治策略。通過分析我國的企業政治策略的內涵、類型以及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提出了思考。
關鍵詞:企業政治策略;政治因素;市場;完善
1企業政治策略的內涵
1.1企業政治策略的定義
學者Mahon認為。企業政治策略不是只限于與政府有關的企業行為,它反映組織、社會、利益集團以及其他政治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并且可能在政治組織領域之外發生。其他學者則試圖根據組織和政府決策者之間的關系來解釋企業政治策略。他們認為:企業政治策略是指企業試圖通過了解和滿足政治人的個人需求來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根據我國學者田志龍教授等人的研究得出,企業政治策略就是企業為了謀求有利于自己的生存環境而影響政府政策與法規制定過程的策略,實施上述策略的行為稱為企業政治行為。它由一系列具體的戰術或行為所構成。
1.2企業政治策略與相關概念的關系界定
企業政治戰略,相對與企業政治策略來說,它是廣泛的、宏觀的、長期的,一個戰略是由若干個策略組成的,而每個策略都是為戰略的實現服務的。
企業政治行為,實施企業政治策略的活動、行為稱為企業政治行為,也稱為企業政治活動、企業政治戰術。策略與行為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2我國企業政治策略分析
2.1西方國家企業政治策略研究簡述
西方學術界對企業政治策略的研究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隨著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和范圍的擴大,逐漸由被動轉為積極主動。企業政治策略也逐漸成為政治科學、經濟學以及管理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話題。他們認為企業政治策略是由一系列具體策略和戰術所組成的,并且建立了可用于企業的政治策略分類框架。
Baysinger(1984)根據企業政治行為的三種目標將其分成三種類型:領域管理——目標——策略、領域防御——目標——策略、領域維持——目標——策略。
Yoffie(1987)通過對公共物品和商業政策方面的研究提出的企業政治策略的分類框架。其中有搭便車策略、跟隨者策略、領導者策略、私有物品策略、企業家策略。
Oberman(1993)提出了三維度企業政治策略。分為接近決策者的途徑、傳遞的范圍、傳遞的內容三個內容。
Hillman和Hitt(1999)綜合而出了企業的三種基本政治策略,并將策略與戰術區分開來。它們分別是信息策略、財務刺激策略和選民培養策略。
2.2我國企業政治策略理論研究
田志龍等(2003)在對企業高層經理的小組訪談、個別深度訪談以及對武漢市一些政協人大代表的訪談后,將我國企業政治策略分為七種,分別是直接參與策略、代言人策略、信息咨詢策略、調動社會力量策略、企業經營活動政治關聯策略、財務刺激策略、制度創新策略,并系統地就其中的直接參與策略、制度創新策略等幾種顯著策略做了細致的研究。
黃忠東(2003)認為企業政治戰略分為戰略進攻、戰略維護和戰略防御三種類型。高勇強和田志龍(2005)在介紹了西方企業參與政治的途徑的基礎上,著重從中國企業如何影響政府政策制定的角度探討企業的政治策略。他們認為,由于中國與西方政治體制的差異,中國影響政策制定的途徑包括:企業的參政議政、基于關系的游說、各種公益性捐款、擔任政府經濟顧問和各種咨詢委員會成員、積極參與有利于政府官員政績的工程、通過政府成立的公共關系部門反映問題或直接找相關的領導反映問題等。
李錦清和王大勇等(2006)從中國民營企業的角度探討了企業政治戰略。他們基于資源依賴理論談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政治戰略,包括大力支持政府的改革、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積極組織或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適當讓利于地方的經濟事業,或聘用已退休的國家公務員作為企業的顧問等方式。
2.3我國企業政治策略的分類
通過對過內外學者的研究進行分析,結合實際。可以把我國企業政治策略分為政治人策略、信息提供策略和員工參與策略三大類別。
政治人策略是指企業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與政府官員取得聯系,希望他們在制定和實施政府政策時,考慮本企業的利益。這通常表現為三種行為:第一,企業直接找到熟悉的政府官員,希望他們為企業說話;第二,企業通過政府官員的家人、朋友、同學等找到政府官員,希望他們為自己說話;第三,企業找到熟悉的參與決策的非政府官員,希望他們為企業說話。
信息提供策略是指企業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徑,向政府部門或官員遞交企業的研究報告、產業分析和本企業的觀點與意見,希望政府部門在決策時參考。這通常表現為兩種行為:第一,企業針對影響行業或本企業的政策法規的制定、實施等相關問題,站在行業角度提出研究報告,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呈送給有關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以產生影響;第二,企業針對影響行業或本企業的政策法規的制定、實施等相關問題,站在企業自身的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呈送給有關政府部門和行業組織等,以產生影響。
員工參與策略指企業通過內部員工對某些政府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過程的直接參與。起到影響作用。這類政治行為主要有三類:作為準政府官員參與政府決策;參與官方的行業協會活動;幫助政府部門起草政策法規與執行文件等。
2.4我國企業政治策略應用案例分析
國務院進行中小企業改制之時,房地產行業正處于低谷,安康公司創始人呂總預感到房地產開發的大好時機,創辦了安康置業有限公司。呂總有一個老鄉在市政府當處長,通過這位處長,他認識了市政府的很多中上層官員。可以及時了解到政府方面的信息,并能爭取到各種優惠政策。1997年下半年,在“安居工程”的政策下。呂總將接受破產企業與開發“安居工程”結合起來,一方面享受破產企業土地使用優惠政策,一方面又享受政府有關“安居工程”開發的各種稅收和其他優惠政策,就這樣,公司迅速發展起來。在公司的內部管理上,公司參照其他國有企業的形式,成立了黨支部、團支部、工會等黨群組織。為其他民營企業樹立了榜樣,博得了政府的好感。1998年,把資金投入到他熟悉的醫院和老年公寓的建設上。由于社區醫院和老年公寓都是社會福利性項目,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維護社會的穩定,從而有利于當地政府的政治績效。
作為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個亮點和榜樣。安康因而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地政府對安康的社區醫院給予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比如非贏利性機構的稅收減免等。
3對我國企業政治策略的幾點思考3.1我國企業政治策略的成本與效益問題
企業的成本投入不僅包括產品資料、設備與技術等,另外,在實施企業政治策略的過程中也有成本投入。可以分為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有形成本貫穿于整個策略的實施過程中,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和信息等;無形成本則是則是實施過程中的精力消耗和關系成本。而這些成本與效益是什么關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企業政治策略是企業為了謀求自身發展的外在條件而制定的,它實施的程度和企業的效益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企業政治策略的制定總是對企業本身有益的,但對政府而言有時卻適得其反,策略的實施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是一個未知數,這種政治成本的投入能否產生效益也難以預測,所以企業政治策略的制定不僅要從企業本身著想,還要從政府的角度分析,從而達成良性互動。
3.2我國企業政治策略的合法性問題
公司政治行為的合法性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理論界的關注:詹姆斯·麥迪遜說,利益集團必然是自私的、狹隘的和壞的,但它們也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固而決不應強迫予以廢除或使之成為非法。卡爾霍恩在他的兩篇關于美國政府的專題論文中,提出了“一致多數”的理論。他同麥迪遜一樣,擔心存在著“多數實行專制”的可能,但是他同樣認為,各個集團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對國家是很重要的。米爾布拉斯、貝雷爾森、拉扎爾斯、阿爾蒙德、維伯等人對利益集團參與政府的進程基本上持積極的態度,認為公民通過利益集團參與政治符合并支持了美國的政治制度。
就公司政治活動被看作權力的一種使用而不是公民身份的使用而言,活動的合法性可能是一種關注,因為這一權力的使用可能被理解為能夠產生不公平優勢。當公司們被理解為在政治進程中擁有太高權力級別的時期,公司政治活動的合法性下降,因為這樣的活動可能被看作是私人優勢的不合倫理的追逐。然而,Spiegel(1993)對政治合法性和倫理合法性的區分使下述觀點變得很清晰:盡管政治合法性可能依賴于公眾對公司政治活動的理解,然而它不是評價這一活動合法性的唯一標準。組織必須同樣注意行動本身,并且確定它的倫理屬性或維持不變而失去在那一領域的合法性。
無論現行的法律規定還是公司政治行為的學者似乎已經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公司政治活動是合法的,但必須受到相關倫理的約束,即公司政治行為不能以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損害為代價來追求私人利益。正義和社會利益不是政治非道德沖突的產物。當參與者受對其他參與者命運和制度可靠性的倫理關注的限制時,制度的民主才運行的最好。博弈理論研究(DixitandNalebuif,1991)和自我最大化經濟學的評論(Werhane,1991)表明,在一個利益不足和負擔過剩的世界里,合作和合乎倫理的競爭對所有人而言將產生一個較好的結果。
3.3我國企業政治策略的規范性問題
運用政治策略需要注意規范性問題。在企業國際化中,尤其是進入一些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過程中,必須注重政治策略的規范性,避免實施不規范的政治策略而帶來的負面影響。規劃企業政治策略要做到與當地的策略相接軌,遵守當地的游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