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外農業科研管理改革對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外農業科研管理改革創新的特點的研究及我國農業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汲取有益經驗,得出有益于我國農業科研管理創新的啟示,提出為了適應國家“十五”科技計劃管理的要求,農業科研管理必須在管理思路上進行創新,與時俱進。
農業科研管理工作是農業科學研究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環,是管理學與農業科研、農業經濟有機結合的調控系統。人類科學發展步入21世紀,傳統的農業科研管理理論、方式、方法正接受著知識經濟浪潮的洗禮和沖擊,舊的模式、形態、思維不斷被打破,新的框架、理論、觀念如潮水般涌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業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對農業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運作良好的農業科研管理機制及體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成果、要人才,進行農業科研管理創新,是擺在農業科研單位決策層和管理部門的重大課題。本論文通過比較國外農業科研管理改革創新的特點與本國農業科研管理的特點,汲取有益經驗,得出有益于我國農業科研管理創新的啟示。
一、國外農業科研管理改革創新的特點
1、政府主撥科研經費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都把農業科研作為國家公益性事業,從資金方面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國各州農業實驗站的85%經費由聯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國的農業科學研究主要由國家經辦,農業科研投資的90%由農業部撥款;印度、泰國、印尼等國的農業科研投資中政府撥款比重分別為93%、95%、97%。日本文部省將科研經費主要使用于以下幾個方面:(1)國立科研費約占77%;(2)私立科研補助費約占17.8%;(3)農業大學科研補助費約占4%。文部省所屬科學研究機構,每年根據上述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項目類型,將研究人員呈報的科研課題及申請研究費用情況召開評議員會議,篩選后匯總至文部省,一般能審批的科研課題為50%。其經費額也不是報多少批多少,一般只夠所需開支的80%左右,所缺基金由其它基金會和支助單位解決。
2、重視制定本國的科技計劃
各國政府特別是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制定本國的農業科技計劃,如美國聯邦政府的六大跨部門綜合性科技計劃以及九大農業科技戰略計劃和由一個部門牽頭,聯合一到多個部門共同主持的科技計劃(如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日本政府建立在各省廳的“研究開發制度”和“應用促進事業”兩大基礎上的科技計劃體系和歐盟的第五個研究與技術開發框架計劃等。
3、根據新學科、新技術的發展,改革農業科研機構、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和任務,以適應新學科、新技術的迅速發展
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1999年集中500名科學家和其他有關人員,制定了2000~2010年農業研究的綱領性計劃,對研究課題和研究機構進行了調整。該計劃包括6個戰略目標、24個研究項目和98個研究課題,建立一批各專業全國一流的研究中心,并按任務要求,有的研究機構要移交、撤消、轉讓等。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于1999年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重點加強了農業食品工業、農業能源和自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按學科和科研目標設置的研究部和按行政大區設置的研究中心都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4、建立適度規模的研究室和靈活的運行機制
從日本20多年來研究單位的農業科研單位的數量變化看,國立農業科研機構單位從1990年的700個增加到1996年的800個,到2000年又減少到691個。同期,研究人員減少13%。為了有效地推進重點研究、著手緊急的課題和綜合性研究,一方面確保研究室的適度規模,同時,在運行機制上要具備靈活性,因此,研究單位的大型化與確保機構的靈活性與機動性成為當務之急。
英國農業研究機構由于政府削減科研經費,紛紛采取精簡機構、裁減人員、縮短研究戰線等相應措施。英國政府采取這一做法,目的在于減少政府負擔,促使科研機構提高效率,開始創收。90年代以來有一個共同趨勢,許多國家增加了對生物技術、農業資源保護等優先發展領域的投資,匈牙利政府科學政策委員會決定,從90年起,把生物技術的研究及其在工農業中的應用作為首要任務,在1999、2000兩年從國家預算中撥出2.4億福林用于此項研究,并在下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再撥出6億福林。
當前,世界許多國家均大幅度增加生物技術研究的投入,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到2000年,美國用于生物技術的研究經費將增加到約15億美元,政府對生物技術的總投資,1999年為57.6億美元,2000年達80.3億美元。英國政府最近也調整了科學技術發展戰略,決定優先發展生物技術科學。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泰國,每年用于生物技術的研究費用也達6000萬美元。為了加速生物技術的研究工作,泰國專門成立了遺傳基因工程學與生物技術中心。
二、目前我國農業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
1、基礎研究薄弱,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農業科研機構改革10多年了,在體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出現了“開發區熱”、“工業熱”、“商業熱”,忽視了農業這個基礎,甚至不顧農業科研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使農業科研機構盲目地“放開”、“斷奶”,出現了農業科研機構網破人散的局面。在研究機構內,由于研究與開發兩方面經濟效益差距拉大,使研究受到不良影響,有的科研單位處于“一心一意搞開發,湊湊合合搞研究”的狀況,基礎研究還受到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等因素,以及市場經濟中短期行為等消極行為的沖擊,近年來有明顯的被削弱的趨勢。必須清楚地看到,基礎研究是當代科學的前沿,也是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賴以發展的基礎。不重視基礎研究,將會導致農業科研的后勁不足,也將拉大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2、我國農業科研力量分散,管理力度不夠
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其一,科研機構重疊,科研課題多頭下達,缺乏統一的宏觀調控,使本已十分有限的科研經費不能相對集中使用,造成經費投入的效益低,試驗材料、設備不能集中使用,研究力量分散。其二,成果獎勵直接與職稱、工資、住房等切身利益掛鉤。而且與成果排名密切相關,加上高新技術研究的難度大,出成果慢,影響晉升,因而紛紛爭作第一主持人,科研課題越分越小,研究難以深入。近年來雖然科研課題較多,通過鑒定的成果也不少,但高水平成果并不多。
3、科研經費短缺,對農業科研的投入有限
農業科研經費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事業費,一是科研費。目前這兩方面都很短缺。有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準,而農業科研單位的支出卻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經費來源不穩定。許多農業科研單位的領導只能集中精力抓創收,不少科研人員成年為課題的立項和科研經費而疲于奔波。既便立了項,經費也到位很晚。一些農業科研單位“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經費投入少,資助強度低,科研條件較差,已成為困擾農業科技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4、科研隊伍不穩,科研隊伍創新不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使各階層、各行業人員的經濟收入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于國力不足,有關政策沒有配套等原因,使許多農業科研人員的收入與其他的行業的差距越來越大。于是有的農業科研人員跳入“商海”;有的無心搞科研,而去謀求第二職業。某研究所反映,170名科技人員中,只有30人潛心于研究。全國有94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的人數已不足20人,且非科研人員比重大,科研無法進行,農業科研隊伍的嚴重不穩現象在全國各地都普遍存在,其后果不堪設想。
三、國外農業科研管理的創新對我國農業科研管理的啟示
1、創立創新型的科研隊伍
人才是科研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中,一方面要選拔一批高素質的人才,其中包括管理人才、科技開發人才,以及科學研究前沿上的人才,建設起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可以嘗試將管理的重點放在項目小組上,而非以前那種放在整個科研機構或單個個人上的方式。
項目小組式的團隊是當前我國農業科研、研究中一種重要的執行方式,其規模的大小有利于實現我們長期以來所追求卻又一直沒有達到的“管得好,管得活”的科研管理目標。小團隊在提高組織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為個人之間分享觀點、交流經驗等提供了場所。從知識轉移的角度看,適當規模的科研團隊非常有利于實現機構節約、減少交流成本、提高決策能力、從而提高知識創新的水平與效率。
2、鼓勵創新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研究屬于追蹤和模仿的比例很高,而具有開創意義的成果較少。信息時代不僅知識和技術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成為最重要的資本因素,而且由于創新所付出的巨大的投資,以及可能產生的巨大效益,使各國都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模仿和追蹤研究只能永遠居于人后,無論對我國農業的發展,還是科研機構的發展都十分不利。
從一個時期的發展來看,受綜合國力的限制,在短時間內國家對農業科研的投入不可能超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的研究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特點,這就要求在農業科研管理上要針對市場需求,根據自己單位的優勢在項目選擇和主攻方向上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集中物質條件,形成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傳統的農業科研管理和組織方式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科研課題一旦獲得,執行的過程中在監管方面有時存在不足,使少數研究流于形式,最終無法產生創造性的成果。
信息時代許多有前瞻性、創新性的成果大都是在多學科交叉點上產生的,如農業生物技術與醫學的交叉,農業高新技術與現代農業管理體制的交叉等。我國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的制約,科學研究條塊分割,不僅不同地區、不同學科領域間的交流不足,而且,即使在同一個研究機構內也往往沒有形成一套科研協作、利益共享的有效機制和管理規范。
3、將常規化工作模式轉向高效信息化
信息網絡時代是信息技術大發展的時代,計算機的普遍應用和網絡的迅速發展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國政府大力推進國家信息骨干網絡的建設,先后實施了“政府上網年”和“企業上網年”等推進性措施。目前農業科研機構中相當一部分已經上網。網絡的發展為多渠道獲得科研資金,迅速便捷地實施科研進程管理,以及科研成果的交易和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注重對信息網絡知識的學習,自覺主動地利用網絡提高科研管理和服務的水平,是信息網絡時代對科研管理人員提出的新的素質要求。通過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使農業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更加有序和高效。
4、優化科研機構,調整科研方向
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通過定期的科研能力評估,同事考慮地域性等因素,引導科研機構的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一批能真正上水平的,以基礎研究為主的農業科研機構。對這些應當穩定的農業科研機構,有關部門應當提供切實可行的保障政策,逐步打破被分割、大而全或小而全、自成體系和分散重復的原有格局,擴大社會分工和專業化協作,實現體系間的功能互補,發揮整體效應。
科研管理的創新要求優化科研機構,調整科研方向。由過去只重視高產研究,轉向高產、優質、高效的研究;由只重視產中研究,轉向產前、產中、產后研究兼顧,并在繼續重視作物研究的同時,逐步加強重視養殖業、加工業的研究。注意發揮地區優勢,重視特種作物、創匯作物和野生資源的研究,使農業科研在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中煥發生機,增強活力。
5、將農業科研管理轉向國際化
農業科研管理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提,隨著研究與開發國際化的趨勢明顯加快,農業科研管理國際化已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順應國際科技發展趨勢,按國際共識的準則處理好各類科技活動的實施和協調,才能加快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研究結果才能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此外,大力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也是建立創新型科研隊伍的重要途徑。加強國立科研機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設立流動人員基金,吸引國外、大學、企業和科技人員到國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鼓勵科研人員在大學、研究所和企業中兼職。通過創造出氣氛寬松、管理嚴格的一套運行機制,促進農業科研人員的流動,以高標準、高強度的工作和相對應的高收入、高回報,維持一支相對穩定、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
參考文獻:
[1]李宏,張薇.世界主要國家與地區國家創新系統比較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3(5).
[2]日本大學的科研管理[Z].教育情報參考(28).
[3]趙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史先東.談科研管理的創新意識[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1,14(2).
[4]鄔賢夢.農業科研管理職能的探討[Z].論苑.
[5]周興和,于正,李一軍.科研管理創新的新視角――科研軟環境建設[J].中國科學基金,2002.
[6]府少輝.試論農業科研與“穩住一頭,放活一片”[J].湖南農學院學報,2002(2).
[7]劉淑琴,陳桂芬,莊鐵成.多媒體技術在農業科研管理中的應用前景[J].農業科技管理,1995(10).
[8]邊寶林.面向知識經濟的科研管理創新[J].天津商學院學報,1999,19(3).
[9]任蔚.對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科研管理的幾點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1(3).
[10]呂立寧.與時俱進調整科研管理思路[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2,15(4).
[11]張皖瑜.從獲獎成果看科研管理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