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都市服務業發展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我國一些大城市的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大都市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探討我國大城市服務業發展的對策。
一、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紐約是美國的經濟中心,也是世界金融與貿易中心及文化和信息中心。在2006年國際城市競爭力排名中,紐約城市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一,是國際大都市的成功典范。2005年,紐約三次產業產值構成比為0.2:11.4:88.4,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88.4%。同年,紐約三次產業就業構成中服務業就業比重為89.3%。可見,紐約已呈現明顯的服務業占主導的經濟結構。紐約發展服務業的主要經驗有:一是出臺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20世紀50年代,紐約市政府為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計劃,鼓勵服務業的發展。如,增加研發資金,鼓勵企業創新以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能力;采取抵減稅收措施來鼓勵私人投資,實現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在政府采購、進口貿易、折舊政策、信貸等方面給予企業資助,扶持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促進其結構升級。紐約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減征房地產稅5年計劃、免除商業房租稅及曼哈頓優惠能源計劃等。通過實施“數字化的紐約,線路通向全世界”的產業發展戰略,推動高新技術區域的建設。紐約依據市場需求制定教育培訓政策,使教育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培養更多的科技人才。科技進步推動了紐約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使紐約市的金融、保險、不動產、運輸、信息等服務行業發展迅速。這一時期,紐約就業增長最快的行業都集中于服務業。二是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的主導地位,引導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一方面,紐約依托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實現傳統產業現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電子、通訊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強化生產性服務業的主導地位,發展金融、商務服務、交通運輸、文化、教育等行業,使產業呈現多樣化發展和融合性發展態勢。紐約的生產性服務業高度集中于曼哈頓區,曼哈頓是紐約的經濟活動中心,產業和人口高度集中。曼哈頓注重發展服務業產業集群,主要通過規劃和引導服務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環境。紐約市政府在曼哈頓區修建大量商業辦公樓、展覽中心及住宅樓,還修建穿過市中心區的地鐵。隨后,又頒布曼哈頓南部規劃,建成寬闊的環型高速公路、世界貿易中心等。紐約市政府的積極規劃、有力調控是紐約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因素。三是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大量專業性人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紐約注重加大對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培養,提高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滿足服務經濟對專業人才的要求。高素質的勞動力創造高效率的生產力,使紐約的服務業能快速從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過渡。
東京作為亞洲的國際大都市,其服務業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產業結構轉變和升級過程。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優先發展重化工業的產業政策指導下,日本經濟開始騰飛,東京初步形成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20世紀60年代中期后,東京的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服務業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穩步上升,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下降,東京產業結構趨于優化。東京發展服務業的經驗主要有:一是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東京著力減少對企業區位的不合理限制,使生產環境和居住環境有機融合。如,在東京的內城中就保留以大田區機械工業集聚區為代表的制造業,并使其發展成為以創新為特征的日本機械工業中心。制造業的高度發展帶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因為其產品附加值中有越來越大比重來源于服務業。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制造企業為保持其核心競爭力,逐漸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越來越多地利用分工更為專業、功能更為強大的服務性企業來整合自身的技術和服務平臺,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二是城市各區域實現合理的產業分工。東京重視城市內部與周邊區域的分工。在東京核心區,集中發展商業、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及出版印刷等都市型工業,在東京的外圍區域發展雜貨業和部分機械業。這樣,充分發揮了東京中心區的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功能。三是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創新推動了東京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迅速發展。重視研發環節能促進新產品和新服務業的產生,創造新需求,活躍高新技術市場。東京的信息產業、工商業設計、經營管理咨詢業等五大新興服務業直接服務于其它行業,不斷推動東京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
二、對我國的啟示
(一)全面推進服務業模式創新與服務產品創新。從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發展歷程看,生產性服務業尤其以先進科學技術作支撐的金融服務和商務服務業越來越成為國際大都市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產性服務業在國際大都市的集聚,推動了城市在服務業產業鏈高端的集聚,使其作為國際服務業發展中心樞紐的地位日益牢固。服務模式創新與產品創新是服務業發展的動力,科技創新型服務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國內大都市在促進高技術型服務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優勢,針對服務業發展需要的關鍵技術及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進行技術攻關。運用高科技手段,創新經營方式,不斷開拓新型服務市場。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相關政策,加快企業研發中心的設立,提高研發水平,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促進高端產業集聚發展。
(二)積極規劃和適時調控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國內大都市應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設好諸如總部經濟區、金融區、會展區、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點服務區域,充分發揮服務業的產業聚集效應。服務業集群高度依賴于城市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產業網絡、人才集聚等基礎條件。國內大都市應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門、代表處、技術支持與服務部門、銷售與采購部門及外資銀行分支機構等,努力占據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為服務業集聚創造外部條件。
(三)促進服務業空間分布的合理化。國際大都市發展經驗表明,大都市城市副中心在承擔城市關鍵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內大都市應通過增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來提升中心城的整體實力,進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區負荷太大而造成的諸多負面影響。應鼓勵各地區根據自身資源、經濟、技術條件,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保證那些投資效率高、經濟效益好、發展速度快的地區優先發展。在加快先進地區發展的同時,逐步縮小先進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使服務業的空間布局趨于合理。對服務業中的不同行業,按市場、勞動力、港口和交通樞紐、科學技術、集聚因素等優勢指向原則,進行合理空間布局,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
(四)吸引與培養高素質的服務業從業人才。隨著我國服務業的逐步開放和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進入國內大都市,會引發新一輪的人才競爭。國內大都市要從戰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快營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建立人才培養基地,鼓勵留學人員歸國創業。鼓勵各種智力要素、技術要素參與利益與股權分配。在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的基礎上,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服務人才。
(五)擴大引進生產性服務業外資的力度。國外大型跨國公司在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經驗、服務創新等方面的優勢。利用外資會對國內大都市的發展產生示范、競爭、規范及增加供給的效應。國內大都市應加強與境外服務企業的合作,合理引導外資投向金融、現代流通、旅游、文化、中介服務等領域,加快服務業的國際化進程。
(六)實施國際大都市經濟圈發展戰略。在發展服務業過程中,國內大都市應加強與鄰近省級區域間的經濟合作,以有效實施國際大都市經濟圈的發展戰略,著力發揮區域中心城市服務業在都市經濟圈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隨著中心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及交通通訊條件的改進,在其經濟職能迅速向外發展的基礎上,周邊城市受到輻射,從而形成產業緊密聯系的多核心的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