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企業治理制度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字:結構企業制度完善投資者治理財務控制市場資本結構
1.現代企業的治理制度控制模式。現代企業財務控制的制度模式按照投資者行使權力的情況分為兩種,即:外部人控制模式和內部人控制模式。外部人控制模式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所采用;內部控制模式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控制模式,其主要特征是股權高度集中在內部人手中,通過公司內部的直接控制機制對管理層進行監督。因此,企業的治理制度控制是指一組連結并規范公司資本所有者、董事會、經營者、員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彼此之間權、責、利關系的制度。就廣義而言,它既包括通常意義有關公司董事會功能、結構、董事長(經理)權力及監督方面的制度安排,也包括企業的各項收益分配激勵制度、經理聘選與人事管理制度、財務制度、企業的管理結構、企業戰略發展決策管理系統、企業文化和一切與企業高層控制有關的其他制度。很顯然,企業財務控制制度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發揮激勵機制的功能效應,決不是單純控制而控制。企業集團財務控制制度與控制措施以是否有助于成員企業及其員工積極性、創造性與責任感的增強為標準,并因此在集團整體上帶來更高的財務資源配置效率。所以企業的治理制度是企業財務控制的源泉和根本,屬于財務控制的高級層次,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率和發展。
2.現代企業的資本結構控制的方式。企業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的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的比例關系。一個良好的資本結構,不僅指示著企業集團融資來源必須遵循的配置秩序,而且對于降低融(投)資風險與融資成本,提高融資的使用效率,產生著決定性的意義,因而成為企業集團財務管理控制的核心內容。
就一般意義而言,一個企業的資本結構是否合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一是就資本結構本身而言,在成本、風險、約束、彈性等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特質,即成本節約,風險得當,約束較小,彈性適度。二是必須聯系資本結構與投資結構的相互匹配制度作出進一步判斷,亦在數量及結構、期限及結構等方面彼此間是否協調對稱,投資風險與融資風險是否具有互補關系等。三是必須聯系未來環境的變動預期,考察資本結構與投資結構是否具有以變制變的能力,等等。
企業最優資本結構的選擇是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博弈的結果,也是財務控制的宏觀體現。這是因為:第一,資本結構可以傳遞信號。在現實財務和籌(投)資活動中,由于企業信息的非對稱性,企業的籌資對企業投資決策產生影響,從而使籌資結構的選擇對企業的現在和將來的市場價值產生影響,投資者通過了解企業的籌資決策可以判斷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如果企業過于偏重股權籌資,可能是經營不善的跡象;如果企業具有較高的負債水平,可能是一種高質量的信號。但是,如果債務比率過高又會是高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破產的信號。第二,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降低企業資本成本,由于債務利息率低于股票利率,而且債務利息從稅前支付,企業可以減少所得稅,從而使負債籌資成本明顯低于權益資本成本。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合理降低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可以給企業所有者帶來財務杠桿利益。第三,合理的資本結構決定著企業資源配置的整體思路、基本方向和運行軌跡,決定著企業融資政策、投資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的取向標準與行為規范,決定著企業在應對市場競爭,沖破市場壁壘并謀求競爭優勢時,能否從質量與數量方面提供資源集中與一體化整合優勢的充分支持。上述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企業的營運能力。營運能力的高低不僅是企業各層次、各環節資源配置與營運效率的綜合反映,同時也是財務目標實現與持續性增長的前提基礎。因而成為考核企業財務宏觀控制的一個重要指標。第四,有效的市場競爭可以促使企業完善治理制度和資本結構。目前我國許多非上市公司債務比例過高,是因為它們的經理人員不承擔違約和破產風險及成本,而上市公司的企業經理偏好于股權式融資,這些都是由于大量分散的投資者和證券市場非完善性造成的。于是企業經理可以按照自己的效益最大化目標來支配資金,而不是按照市場效益最大化的目標來支配所籌集起來的資金,其結果投資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在市場充分競爭的條件下,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資本結構失衡,必然導致企業效益低下。企業效益低下就會有被市場淘汰出局的危險,因此現代企業必須建立完善的企業治理制度的約束機制和合理的資本結構,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才能保住經理的控制權及員工的飯碗。所以,有效競爭可以促使企業改善治理制度和資本結構,加強企業集團的內部財務控制,是提高企業業績的一條重要途徑。
3.外部審計控制。外部審計是投資者對企業實施財務控制的另一途徑。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條件下,投資者等相關利益人對企業的了解大多只能通過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來作出自己的判斷。如果財務報表信息失真,那么所有決策都會因此而付出代價。雖然世界各國都有專門的法規、準則和制度對企業財務信息的提供方面加以規范,但由于企業的會計人員是本企業的白領(內部人),也會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如何保證企業會計信息公正性和真實性,就成為投資者最為關切的問題,投資者可以通過聘請具有專門技能,以獨立、客觀、公正為己任的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實施審計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外部審計就成為投資者間接控制企業的一種手段。由于外部審計主要是財務審計,是對企業執行國家經濟政策、商務法律、財務制度,以及是否維護投資者及相關利益人權益進行的一種報表及其相關制度的審查,因此,外部審計是企業最直接的財務宏觀控制方式,是企業治理制度發揮作用最直接的表現。
以上各種宏觀控制方式雖然各有特點,但獨立發揮作用有限,它們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作用。完善治理制度和優化資本結構要借助于財務信息的有效傳遞(經過審計公認),而合理的資本結構成為調節投資者、經理人以及企業員工之間利益的杠桿,從而直接對企業的治理結構產生影響,同樣,完善的企業治理制度會在制度上保證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和財務信息的公正性與真實性,從而減少投資者監督經理人的成本,實現企業的理財目標。
三、現代企業財務的微觀控制方式
1.健全、完善現代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健全、完善企業財務和會計制度是企業財務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的基本保證,企業的資金只有在各個運行環節上得到合理控制,才能防止被惡意占用或無意濫用,從而為資金的有效使用提供制度條件。所以,建立健全企業的財務會計制度是進行財務微觀控制的首要工作。一個合理的財務、會計制度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貨幣資金及相關業務的控制制度;(2)企業資產管理和處置的控制制度;(3)投融資風險控制制度;(4)企業績效考評制度;(5)企業內部監控制度等。而保證以上制度實施運行的關鍵力量是完善企業的治理制度及強有力的外部審計。
2.企業財務控制的基本方式和實施過程。如何有效地聚合企業內部各項經濟資源,并使之形成一種強大的、有序性的聚合力,即以內部高度的有序化來對付外部茫然無序的市場環境,不僅是市場競爭的客觀需要,而且直接決定著企業競爭成敗與經濟效率的優劣。這種有序的管理稱為計劃管理,當計劃以定量的方式表現出來時,即轉化為預算,企業的財務預算和財務計劃不僅為企業經營者提供依據,而且還為企業資金的獲取和配置提供導向。
3.現代企業財務控制的宏、微觀結合。財務的宏觀控制將決定財務的微觀控制,而財務的微觀控制又反過來影響財務宏觀控制的運行。因為完善的企業治理制度是企業財務運行的制度基礎,適當的資本結構則是企業財務穩健和有效的保證,外部審計是財務運行合理、合法的外部約束。而健全的財務、會計制度本身就是廣義的治理制度中的一個環節,財務預算和財務分析評價以及內部審計是治理制度的延伸,同時又是治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的可行積累,是優化資本結構的依據。新興的企業績效評價方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完善治理制度,從而提高企業的價值。
我國企業的財務控制更是需要從宏觀和微觀結合的角度來進行把握。從加強市場競爭、重構企業治理制度入手,引入外部財務預算的硬約束;通過市場的力量,對企業的股權、債券進行重構,同時,迅速建立市場化運營的注冊會計師隊伍,以便能夠切實成為監控企業的“經濟警察”。但這一切的實施迫切需要進行我國經濟環境的改善,包括讓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產權市場等快速成型,需要政府施行經濟政策方式的改變和進一步放權。
四、改革企業現行的財務控制方式
為了評價自己的努力及結果,企業會采取各種切實能夠衡量企業績效和監控企業運行的措施手段,于是出現了除財務預算、財務分析等基本財務控制方法,逐漸從以財務控制審計為主,轉向以績效評價審計以及計劃、效率、能力和效果審計為主的管理審計。另外,由于非財務因素(如顧客滿意度、市場占有率、雇員成長等)對企業價值的深刻影響,企業現行的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系越來越受到人們尤其實務界的批評,于是一場要求以新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代替舊體系的管理革命在20世紀末期興起,尤其以定量指標、財務效益、資產運營、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為主體,輔以定性指標、領導班子素質、產品市場占有率、基礎管理水平、員工素質等績效評價體系為代表。現行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風行各國的戰略管理會計、戰略成本會計等現代方法技術也日益變得炙手可熱。目前,這些技術和方法在我國還停留在理論的探討上,但無論如何,企業運行績效評價的各種指標最終還是會通過財務指標來體現。因為顧客態度、雇員成長、內部學習能力以及市場占有率等非財務指標最終要影響企業的財務指標,它們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所以,企業的傳統微觀財務控制方式將不會消失,而只是改變了其運行的狀況,或其內容將得到擴充,必將成為中觀的財務控制方式。
參考文獻:
1.宋獻之。財務理論與機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曹崗。財務報表分析。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延波。高級財務管理。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