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和知識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公共管理與知識管理人類管理活動開始以后,管理領域便逐步擴展。在管理分類上,可以大致分為公共管理和非公共管理,兩者都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所不可缺少的。把管理作為學科來進行專門研究,應當認為是在工商企業方面肇其端,然后及于其他部門或工種。各種管理之間既有共性原則和要求,也有各自的個性特點;即無不在存在區別的同時,又經常保持密切的聯系。非公共管理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公共管理的配合和支持。為發展知識經濟而實施的知識管理也是如此,它對公共管理的依賴或需求主要表現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知識管理的發展戰略與公共管理
在1998年,曾有專家指出:“今后10年的一個最為火爆的題目就是知識管理。……最佳的公司是把知識管理作為一項戰略目標來做的,……以使其符合他們知識管理的戰略目標,……”[1]我們首先從對知識管理的發展戰略同公共管理的關系考察開始。
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APQC)對在實施知識管理方面名列前茅的11家公司和組織進行調查,提出六種模式和實施方法。其戰略模式為:
(一)將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經營戰略,是一種綜合性戰略計劃。通常將知識視為產品,堅信對知識實施有效管理會對企業贏利甚至生存產生積極影響。
(二)知識轉移和最優實踐活動,是最普遍采用的知識管理戰略計劃。將知識融入產品和服務,以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和增加銷售,鼓勵知識轉移活動。
(三)以客戶為重點的知識戰略,旨在通過獲取、開發和轉移客戶需求、偏愛和業務情況等知識,提高企業競爭能力。這一戰略要求對客戶問題實施知識管理。
(四)建立員工對知識的責任感,使之認識到知識對其高度競爭性工作的重要價值,從而建立激勵機制和納入評估體系,并努力建設有利于知識管理活動的企業文化。
(五)無形資產管理戰略,充分發揮專利、商標、經營管理經驗、客戶關系等無形資產作用,重點是無形資產的更新、組織、評估、保護和增值以及市場交易。
(六)技術創新和知識創造戰略。通過企業基礎和應用研究和開發,進行新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活動。要不斷地發現和創造知識,明確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
關于知識管理戰略的實施方法是:
(一)構建支持知識管理的組織體系。要有領導人、專門小組和基礎設施,如信息技術平臺、數據庫和圖書館等。
(二)加大對知識管理的資金投入。動員全企業從上到下為知識管理投資,以保證其管理活動正常開展。
(三)創造有利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文化,包括職業道德、企業榮譽感和團隊精神等。領導者的支持是成功的保證。
(四)開發支撐知識管理的信息技術。因特網和內聯網技術是知識管理活動的催化劑,要開發數據庫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
(五)建立知識管理評估系統。研究建立無形資產評估體系,如無形資產組成指標法、計算知識管理的投資回報率等。
實施知識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到:
(一)建立遞增收益網絡。
(二)通過內聯網把人們聯系起來。
(三)承認個人在知識發展中的獨特性。[2]
從以上各點不難看到知識管理與公共管理的聯系,例如知識轉移活動、對客戶實施知識管理、專利、商標、基礎設施等,均涉及公共管理領域尤其是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其中頗多屬于政府行為。某些重大基礎設施,亦非企業所能和所愿辦理,因為投資既大,還要管理、維修、更新和向全社會開放。
知識更新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沒有這一得力支撐,便難以順利實現。原因是從各方面進行激勵、協調,只有國家能夠做得到,政府也有責任發揮其應有作用。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意見,“國家創新體系是由一系列公共機構……和私營機構(企業)組成的系統和網絡……活動和相互聯系、作用和影響決定一個國家擴散知識的能力,并影響國家的創新表現。”[3]這些是通過政策、體制、機制和組織等方面來結合進行的。以下試以美、德、日三國為例,可見梗概。
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的特征有:自由主義經濟傳統、崇尚創新、投資大、重培養新公司、實行間接投資,以免造成不平等競爭。
德國國家創新體系歷史久,有優勢,基礎研究好,技術集中化程度高,七家大公司研發(R&D)投資達總額的31%。
日本國家創新體制中,政府和大企業作用大,背景為代表國家力量的大金融財團,以技術模仿為主,忽視基礎研究,創新能力較差,導致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下滑。[4]
我國也有“知識創新工程”、“技術創新工程”等國家創新體系。
二、知識管理的發展環境與公共管理
個別企業要實施知識管理,必然會接觸到公共管理領域的有關事項。僅就企業間的問題或糾紛而論,不少要依靠公共管理部門來解決或處理,還不說許多必備條件和整個發展環境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因素。
大環境如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等,不僅國家要有措施,還要有國際協議來保證,不容許有轉嫁污染等錯誤行為。
發展經濟需要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這又是非政府不能承擔的重要職責。跨國犯罪和國際恐怖事件,還需要國際協作去防治。
事關全局和根本、長遠的特大工程和基礎設施,是公共管理中經常性的或被看作是“保留”項目,如道路交通、能源電訊、網絡等。
研究、開發中的巨額風險投資,個別企業也常缺乏相應的膽識和能力。不進行高代價的試驗,科技創新又難以有突破性進展。
誠然,“知識管理是一個范圍廣大而復雜的題目,……對關系企業來說,知識就是力量。”[5]可是,“知識是一個難以表述的目標。要具備所有的知識是不可能(也是不實際)的”[6],問題在于對不具備的知識有迫切需要時怎么辦?那就要看到咨詢業的存在和發展的重要作用。而咨詢業是社會中介組織,屬于非政府的公共管理范圍。知識經濟時代,咨詢業將更加發達。
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管理雖還在起步階段,遇到的難題卻已很多。有人提出了“知識管理為何這么難”的問題。由于知識管理需要盡量發揮集體知識和智慧的作用,關鍵在于個人樂于奉獻。這需要適當的風氣和一種企業文化的文化氛圍,因而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是:“難就難在文化。”[7]公共管理與知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