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稅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村稅費改革后我國農業稅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稅費改革后的現行農業稅以農業總收入為征稅對象,按計稅土地和常年產量為計稅標準,不僅屬性模糊,而且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背道而馳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主要是對商品流轉額(增值額)或者是對生產、經營所獲利潤及其他性質的凈所得征收。我國現行農業稅從稅種屬性上來說,不屬于按凈所得征收的所得稅,不屬于按商品流轉額(增值額)征收的商品稅,也不完全是現代意義上的財產稅,更不是調節因客觀原因形成級差收入的資源稅(因為農業稅也調節了因主觀原因形成的級差收入)。如果非要論現行農業稅的屬性,筆者以為,長期以來,農業稅是一個在特定歷史時期政府以過度汲取農民剩余為目的的行為目的稅。

(二)現行農業稅稅負較重,幾乎把農業利潤全拿走,有時甚至傷及稅本首先,我國當前的農業作為一個產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化,農業生產中物質投入急劇增加,農業物耗的大量增加導致了增產農民不一定增收甚至減收。因此,農業稅以常年產量為計稅依據的負擔率早已不能反映農民真實的負擔水平。更何況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中,常年產量剛剛根據改革前連續5年農作物的平均產量進行了調整,最起碼近幾年“增產”與“減產”應該是并存的。其次,從農業稅實際負擔率來看,“九五”時期,我國農業稅實際負擔率只有2.6%。僅就這一數據本身來看,不僅低于以前的幾乎各個時期,而且的確也比我國目前任何稅種的名義稅率都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農業稅實際負擔率是當年實際繳納的農業稅占當年實際產量的比例,而不是當年實際繳納的農業稅占實際銷售額或農業純收入的比例。眾所周知,目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普遍較低,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和市場信息不靈導致農產品商品率和純收入率都不高,當年農業實際產量與實際銷售額或純收入差距都較大,因而,以實際繳納的農業稅占當年農業產量的比率來說明農業稅實際負擔率,這一數據的說服力并不強。事實上,近年來農村居民家庭來自農業的人均純收入僅有1000多元,如果扣除勞動力成本,大多數農村居民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所得寥寥無幾甚至為負數。

(三)橫向比較來看,農業稅的征收致使農村居民的稅負高于城鎮居民統計資料表明,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6860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366.4元,這說明農村居民的負稅能力明顯低于城鎮居民,而現行農業稅的征收致使農村居民的實際稅負卻高于城鎮居民。首先,如前所述,農業稅稅率偏高。其次,現行農業稅不設起征點,而現行增值稅對城鎮工商業者中的小規模納稅人規定有起征點,如銷售貨物的起征點是月銷售額為2000-5000元,折合年銷售額為24000-60000元,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農戶的農產品銷售額根本達不到這一起征點。再次,農民購進農業生產資料所含增值稅稅款不能抵扣,這在農產品價格和商品率較低的條件下,等于是由農業生產者負擔了絕大部分從農業生產資料產品加工環節轉移過來的增值稅稅款。最后,農業稅與適用于城鎮居民的個人所得稅進行比較。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城鎮居民工薪收入的免征額為800元(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提高到1200元),相當于年收入9600元,月工薪收入超過800元只就超額部分適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征稅。例如,月工資收入為1300元(800元+500元),相當于年收入15600元的個人,每月只需納稅25元(年納稅300元)的個人所得稅,其負擔率僅為1.9%。遠低于現行農業稅8.4%的稅負。再從經營者角度來看,以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與個體工商戶相比較。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體工商戶以每一納稅年度的生產、經營收入總額減去與其收入相關的成本、費用和損失后的余額為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其中,第一級次為: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5000元,稅率為5%。即使以含勞動力成本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來比較,個體工商戶的稅負遠低于農村居民。

(四)現行農業稅稅種設置不合理首先,現行農業稅(廣義)分農業稅(狹義)和農業特產稅兩塊,“兩稅”不重復征收,其中,農業特產稅以品目繁多的應稅農業特產品的實際收入為計稅依據,其稅率一直略高于農業稅稅率。盡管我國農業特產稅的開征有其歷史背景,然而,現行農業“兩稅”并存的稅種設置,在如今糧食生產產量大幅度提高且豐年有余,價格競爭已經使農業特產作物與糧棉作物的收益平均化的情況下,加之現行農業“兩稅”又并未覆蓋全部農業品種(如養殖業不納稅),導致稅負輕重不一,這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扭曲了稅收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調節功能。隨著農業市場化,調整種植結構是經常的事。現行農業“兩稅”并存,也會因“兩稅”的頻繁調整而增加征管難度和成本。其次,農村稅費改革之后,現行農業稅依然單獨立法,設獨立稅種,使城鄉二元稅制得以延續,這有悖于稅收公平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

二、農村稅費改革后我國農業稅制改革建議

(一)我國農業稅制改革原則

1.公平原則。稅收公平包括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兩個方面。這就要求農業稅制的改革不僅要考慮農村地區之間、農民個體之間的稅負公平,而且要考慮城鄉之間、產業之間的稅負公平。

2.輕稅原則。在農業生產狀況和農民收入水平沒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前的一定時期內,農業稅制改革必須堅持輕稅原則,即在相同收益下,農業的稅收負擔應輕于工商業,農民的稅收負擔應輕于城市居民。

3.簡便原則。農業稅的納稅人量多、面廣且分散,課稅對象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大,同時征管手段落后,征管工作量大、難度大。農業稅制改革應力求簡便易行以降低農業稅征收成本和遵從成本。

4.確定原則。確定原則是指課稅必須以法律為依據,征稅人員不得隨意更改、任意專斷。

(二)我國農業稅制改革具體設想第一步:近期(至少5-10年),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公平、輕稅、簡便和確定原則,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業稅制。

1.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考慮到遠期要統一城鄉稅制,我們不妨參考現行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的6%或4%的征收率,分2年(1年降低1個百分點),逐步將農業稅正稅稅率降至5%,附加稅保持正稅的20%不變,綜合稅率為6%。6%的綜合稅率只是一個上限,經濟發達、財政狀況較好的地區,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實施更低的稅率乃至于免征農業稅。

2.對農業稅設起征點或免征額。農業稅起征點或免征額應以每畝計稅土地為單位,其數額大小充分考慮常年產量的多少、每畝土地農業生產成本和農民的生計扣除額等要素綜合確定。筆者建議農業稅起征點或免征額以每年每畝土地300元左右為宜。

3.取消農業特產稅,改征農業稅;擴大農業稅征收范圍,對養殖業等征收農業稅。這不僅有利于減少征管難度,降低稅收成本,而且有利于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市場適應性,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

4.合理確定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實現計稅土地動態管理;合理確定常年產量,常年產量一定5年不變;合理確定計稅價格,在倡導折實征收的同時允許繳納實物,折實還是征實可由農民自由選擇。

5.建立科學的耕地認定與分級制度,妥善處理毗鄰地區同等耕種條件土地的農業稅負擔相差過于懸殊的問題,促進農業稅地區之間負擔公平合理;制定減免稅等優惠政策,把農村稅費改革后,由于農業稅按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計稅客觀造成一部分地多農民負擔高于改革前的負擔部分減下來。

6.加大農業稅減免力度,特困地區可進行免征農業稅試點;改進農業稅減免方式,災歉減免應盡量做到先減免后征收,社會減免必須實行先減免后征收,確保減免政策及時兌現到戶。

第二步:遠期,取消農業稅,在對農業和農民實施諸多稅收優惠的前提下統一城鄉稅制。

1.改“城鎮土地使用稅”為“土地使用稅”,擴大其征收范圍,農業用地作為其中的一個稅目。使用稅中農業用地應區別非農業用地適當實行稅收優惠,并以納稅人農業用地,包括耕地、山林地、草地、水面、灘涂等土地的面積和等級,按照差別定額稅率征收土地使用稅。

2.將增值稅的征稅范圍擴大到農業生產領域,并以消費稅與之配套調節。借鑒國外對農業征收增值稅的做法,對那些生產經營較為集中、且規模較大、具有較好的組織性和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的農業大戶,如國有農場、農業種植、養殖大戶等作為一般納稅人,適用13%的優惠稅率,按照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有關規定計稅;對那些僅擁有小片土地,生產規模較小的農戶可作為小規模納稅人,采用6%或4%的征收率,并按年設置起征點。小規模農戶年農產品銷售收入達不到起征點的不征稅,起征點的設置應使絕大部分或全部小規模農戶免征增值稅,這既體現了對小規模農戶的稅收優惠,又減少了稅收征管的難度,降低了稅收成本。至于一小部分收入高、增值稅調節不到位的農產品,如煙葉、毛茶以及海參、鮑魚、魚翅等貴重食品,可列入消費稅征收范圍進行二次調節。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對農業生產經營所得征收所得稅(包括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對農業生產經營所得征收所得稅是國外大多數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也都已經將農業生產經營所得列入了征稅范圍,并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規定了相關的稅收優惠。

4.除上述稅種外,按國家統一稅收制度規定,農民還應繳納的其他各稅也應在堅持上述四原則的條件下進行調整和改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江市| 慈溪市| 开原市| 乌兰浩特市| 正蓝旗| 阳江市| 株洲市| 卓资县| 潜江市| 吉木乃县| 桂平市| 土默特右旗| 西藏| 浦城县| 彭山县| 剑川县| 康保县| 调兵山市| 那坡县| 临沂市| 临澧县| 砚山县| 永顺县| 南部县| 赤水市| 临沧市| 商城县| 江永县| 台江县| 定安县| 大田县| 青田县| 宁波市| 泰宁县| 华阴市| 贡觉县| 景谷| 张掖市| 洛隆县| 东山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