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知識管理和科學管理根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研究科學管理,在科學管理中發現了知識對象,科學管理中也有知識的創造過程。知識對象和知識過程是知識管理中的重要內容。盡管在科學管理中關于知識的前提是與知識管理相違背的,但是,從知識對象和知識過程的角度而言,科學管理可以作為知識管理的思想先驅。通過透徹分析,可以深刻理解知識管理的內涵。
關鍵詞:知識管理;科學管理;知識
1知識管理的先驅
科學管理對于知識對象和知識過程的認識,是科學管理作為知識管理先驅的有力證明。
1.1科學管理中的知識對象
在科學管理中,知識對象并不是一個明確提出的概念,但是已經開始用知識的眼光來看待對企業有用的對象。
企業中的知識基礎很廣泛。企業中每項勞動操作,都有一定的操作方法,按照正確的勞動方法,就容易順利地完成工作。對于熟悉的勞動,操作者常會在實踐中積累有一些經驗技巧。企業中總是有一些根據特定的工作環境制定的制度,也有一些不是很明確也不是很正式的慣例,還有一些明顯的規則或者潛在的規則。這些操作方法、經驗技巧、制度、慣例、規則,都屬于企業的知識。知識分布很分散。正是這樣的分散,使得知識容易被司空見慣地習以為常。企業每天像前一天那樣運轉,員工每天像前一天那樣勞動,在這樣的靜態環境下,知識在無意中被人利用,而人卻不知道利用的就是知識。而一旦靜止狀態被打破,在動態中,問題就出現了,如新員工進入企業。當一個新員工開始工作時,他就會發現,操作機器需要操作指南,需要前輩師傅的經驗,他還需要了解制度安排,需要知曉明暗規則。也就是說,他會發現,工作離不開這些知識。
科學管理發現了知識對象,有三層含義:一是科學管理將原先不連貫的知識組合在一套統一的組織目標或思想之中,這里制定工作標準的前提就是認識到這些工作規則,也就是認識到知識;二是科學管理將知識標準化,使之在需要利用時,就能方便地獲得,知識的價值是在應用中被體現的,知識的標準化加快了知識的價值體現,標準的制定,實際是已經知道知識的價值,而對知識價值都已經了解,顯然,是已經發現了知識;三是科學管理通過制定標準,將知識進行存儲,為無形的知識提供表現的載體,知識通過載體的表現形式更容易被發現。
在知識管理的研究中,對知識的識別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面。知識被視為企業擁有、購買、生產、或銷售等活動的對象。知識與企業中的生產設備等有形資產一樣,都是企業中關注的對象。企業知識管理是為了發展、應用和改進知識。在知識管理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對無形知識的識別,然后在認識了知識對象的基礎上才能研究知識的利用等問題。知識管理中對于知識識別的研究,追溯源頭,就是科學管理中發現知識對象的研究。雖然在科學管理中,并沒有指出知識的概念,但實質上,科學管理是在發現了知識的基礎上,對企業知識進行了有效的控制,使知識發揮了作用。
盡管科學管理發現了知識對象,但是科學管理對于知識的認識仍是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在科學管理中,只承認管理者擁有知識,管理者制定一切標準,工人僅需照章辦事。這是歷史的局限所致。
1.2科學管理中的知識過程
科學管理中,也關注到知識的創造過程。知識的創造過程是知識管理中重要的研究內容??茖W管理先見地研究了知識的創造過程,因此,科學管理無愧于看作是知識管理的前驅。和對知識對象的研究一樣,在科學管理中也沒有對知識的創造過程作出概念上的詳細表述,但是,這并不妨礙科學管理對知識管理的貢獻。
發現知識不是目的,利用知識才是最終目的。當知識被發現后,下一步就需要在合理的組織結構中被利用。知識是在應用中體現價值的,也是在應用中又創造出新的知識。知識的應用是根據企業組織結構安排而進行的。因此,企業組織結構對知識的創造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科學管理中,已經認識到合理的組織結構將對知識的創造過程起到激勵推動作用。換言之,科學管理已經在尋找更有效的知識創造過程。
通過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科學管理試圖找到更有效的知識創造過程。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計件工資制,職能工長制,例外原則。
計件工資制通過差別計件發放報酬,使達不到工作定額標準的工人只能獲得基準工資的80%,而達到標準的工人可以獲得125%的工資。這樣的刺激辦法消除了工人磨洋工的現象。工人按照自身的努力程度獲得報酬,這極大的激發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工人的創造力在報酬的激勵作用下得到提升。
職能工長制是一種監督方式。具備良好品質的工長負責相應職能的管理監督工作,在工人和管理者之間建立了和諧關系,有利于達到利益一致。專業知識是職能工長向工人下達命令的基礎,而不是依賴職位的權力。在職能工長的安排下,工人之間更易于產生合作精神。工人的合作將使工作中的創造力得到加強。
例外原則是指工廠中的總經理應避免處理車間中的細小問題,這些問題留給專門人員去處理,總經理應該關注例外問題,這些包括在過去正常情況下未出現過的,或非標準的各種例外情況,既有特別好的例外情況,也有特別壞的例外情況。例外原則能檢查出責任承擔者是否履行了其承擔的責任。例外原則對于責任的追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因此,責任者將減少在工作中的懶散,而將致力于完成工作,提高工作中的創造力。
科學管理在計件工資制,職能工長制,例外原則等方面的作為,實質是在探索更有利于知識創造的管理模式??茖W管理已經認識到,知識創造必須依賴于合理的組織結構,人員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才更易于發揮能動性,創造應有價值。
2科學管理中的知識缺陷
從科學管理的理論邏輯上,可以找到更完善的答案。根據科學管理的知識前提,可以顯見,泰勒提出的不可能是知識管理。
科學管理有兩個關于知識的前提。
前提一: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識。
前提二:工人不需要知識。
科學管理制定工作制度的前提假設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識??茖W管理,首先是有一個分工的工作安排,即工人進行勞動,管理者進行決策。泰勒推行職能制,計劃與執行相分離,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法為科學工作法,計劃部門與執行部門各行其是。生產過程是一個系統,生產任務的有效完成,需要計劃、組織、控制三個職能的協調。工人進行勞動,執行管理者制定的計劃,控制著生產的具體操作過程,管理者組織整個生產過程運轉。工人的操作技能知識和管理者對于組織的知識需要有效的完整結合。管理者之所以是管理者,擁有決策權,是因為管理者更聰明,掌握有科學管理原則的專業知識,而不是像那些工人一樣,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因此,科學管理詳細地制定了規則,工人應做的勞動規定動作,甚至搬運貨物彎腰的角度等等。這些表明,管理者是掌握了工人所應有的全部知識,管理者根據這些全部知識做出決策??茖W管理在描述用鐵鍬挖煤礦和搬運鐵塊的過程中,一再地強調工人要按照所規定的動作勞動。管理者已經充分了解挖掘和搬運的過程,工人不需要再進行思考,而只需要按照規定去做就行。
科學管理的第二個前提是:工人不需要知識。在科學管理中,在挑選工人時候,是以頭等工人為參照的。泰勒在實驗中以鋼鐵公司搬運生鐵的施米特為研究對象,根據他的勞動產量制定了勞動定額,在普通勞動力的平均工資是每天1.15美元的情況下,施米特平均每天可以掙到1.70美元。四肢發達的施米特是泰勒理想中的頭等工人,在當時的環境中,像施米特這樣的頭等工人是很少的??茖W管理中需要的是頭等工人,而頭等工人正是像施米特這樣使勁出力氣干活的人。在搬運生鐵實驗中,泰勒要求施米特完全按照所規定的時間和強度搬運生鐵,施米特所做的就是來回地搬運和定時的休息。顯然,頭等工人是不需要知識的,頭等工人所需要的就是力氣。泰勒在闡述他的工資制度時候,指出每一個部門的目標是:應讓每一個工人做他的能力和體力所能勝任的盡可能高級的工作;應讓每一個工人盡量達到同級別的頭等工人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泰勒認為那些在身體條件完全可以勝任工作但是卻沒有達到最高產量的工人,是二等工人。在科學管理中,對于非頭等工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科學管理考慮的基礎就是頭等工人。
工人不需要知識,僅需要力氣,這樣的前提,顯然是和知識管理格格不入的。知識管理強調的最重要的資源就是知識,就是員工的知識,就是可以共享的知識。
知識管理認為,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識,工人也需要知識。而管理者在客觀上又必須能夠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識,因此在知識管理中就有知識的共享,企業中的所有人,無論管理者或是工人,都能夠在統一的知識平臺上共同分享對企業有益的知識,知識是企業中最大的財富。
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識和工人不需要知識,這兩個前提是對知識管理中提倡的知識共享的否認,認為知識是僅為少數人所擁有的特權,這也是知識不民主的態度。在知識管理中,所有人都擁有知識,也都能創造知識。在合作共享的良好氣氛中,知識管理提倡的是知識民主態度。
以知識的觀點來剖析科學管理,可以看到在“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識”和“工人不需要知識”這兩個前提假設下的科學管理,在理論上的脆弱性和事實上的偽真性。顯然,泰勒提出的只能是科學管理而不是知識管理。
雖然以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科學管理有些缺陷,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科學管理無疑是有突破性和推動性的學說,對工業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結論
知識管理的研究概括起來,也是對知識對象和知識過程的研究。從靜態的知識對象認知,到動態的知識過程創造,知識管理也是在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索。從研究的內容實質上看,知識管理繼承了科學管理。雖然科學管理并沒有明確提出一些關于知識的概念,而且在知識的前提上有缺陷,但是,這并不妨礙科學管理作為知識管理先驅的意義。
科學管理可以被看作是知識管理的先驅,但是,對于知識的解釋,知識從組織中抽象出來的過程,知識優化等問題,科學管理并沒有給出說明,認識也不足。這些問題是留給知識管理的挑戰,也成了知識管理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BirgitVerworn.Industryastheknowledgebase:thewayAsiansintegrateknowledgefromacademic,industrial,andpublicsectors.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Management,2006,Vol34,No3-4,379~389.
[2](美)彼得·杜拉克.組織的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