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創業特點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進程的加快,企業生存和發展難度加大,企業必須重新思考企業的定位及發展問題,以增強其適應能力,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創造新利潤增長點的過程中,企業的做法不一,有的在戰略上進行更新,經營業務上拓展,技術的創新,組織結構的再造,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在企業內部拓展新的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我們將在企業內部開拓新業務的過程稱為“內創業”。本文試圖對內創業的含義,內創業的特點,以及對內創業的過程進行分析。
[關鍵詞]內創業創業內企業家
一、內創業的涵義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內創業相關概念提出至今,內創業研究已有20年的歷史??v觀這些研究,主要在四個方面取得了進展:一是內創業涵義及結構框架的研究,這類研究揭示內創業的含義、內容及基本框架。二是內創業者的研究,即研究內創業主體的特征。三是內創業的環境條件研究,即分析內創業活動進行的相關影響因素。四是內創業過程研究和特定方式的內創業研究。其中,大多數文獻集中在第一類研究中。
到目前為止,對內創業的涵義的闡述還沒有達成一致,但從總體上說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窄范疇的界定,二是寬范疇的界定。
內創業窄范疇的界定強調內創業是從事某類活動的過程,而這類活動指“創造新業務”。Burgelmam(1983),Pinchot(1985),以及Jenning和Young(1990)都將內創業界定為利用現存組織內的創業資源和雇員進行新業務活動的建立過程。
內創業寬范疇界定強調內創業包含多類創造和創新活動的過程,包括戰略的更新、經營業務的拓展或者創造、技術上的創新、組織結構、文化及管理體制的創新等等。
本論文更同意對內創業的窄范疇界定,即創造新業務。在現代漢語辭海中,“創”解釋為開始,開始做,第一次做,前所未有的(現代漢語辭海,112頁),創業,即創辦事業,內創業即在企業內部創辦事業,它的反義是守業。從中可以看出,“內創業”著重強調在企業內部第一次做某事,因此,將內創業解釋為創造新業務更加切合一些。而對寬范疇的界定來說,組織結構的調整,技術的更新等行為,可以界定為公司的一種變革,而將之稱為一種內創業會有些牽強。
二、內創業的特點
內創業是指在企業內部,由內創業者進行創造新業務的過程,所以內創業有別于創業,具有自己的一些特點:
1.內創業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
內創業是企業內部的創業,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撐,這便為內創業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內創業實踐中,如果內創業活動受到企業管理層的認可,內創業的資源優勢更加明顯,內創業更容易獲得成功,因此,在內創業之初,最重要的是要爭取領導的認同。資源的優勢突出表現為:一是具有充足的資金來源;二是構建內創業團隊相對容易,人才較易獲得;三是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先有的基礎設施,例如可以共享企業的價值鏈等等。
2.內創業活動本身是風險性強的活動
內創業活動是在企業內開創新的業務。在原有企業中開辟新的業務板塊,環境的不確定性(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使得內創業活動本身的風險加大。這些風險主要包括:政策風險、經營性風險和資本風險。政策風險是指由于國家政策或者法規的變化會使得新業務面臨著可行或者非可行的風險。經營性風險指在內創業主題由于原來沒有經營或者運營此類項目的經驗,對新公司的價值鏈整體把握不夠準確,由此帶來的風險。
3.內創業活動易受到政策因素的限制
內創業活動限定于企業內部,因此,內創業活動要受到企業規則、政策和制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公司的各種政策尤其是投資政策的變化對內創業影響最大。當內創業企業是風險規避型企業的時候,內創業活動就會受到更大的約束,因為內創業活動活動一般是風險很大的活動,按照公司已有的項目篩選機制,很多風險型的活動將被迫中斷,組織內創業活動的順利進行。
4.內創業主體具有很強的奉獻性
內創業的主體——內企業家,是企業的創業者和革新者,他們的行為會經常挑戰到現有組織的秩序和穩定性,這很容易在組織內部造成一些摩擦,成為企業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也會阻礙內企業家個人能力的施展,同時,內企業家創業成功后得到的報酬是職業生涯的提升或者不提升,以及很少的報酬,這對內創業主體來說激勵不夠,因此,要求內創業主體要有很強的奉獻性。5.內創業類別的多樣性
內創業根據其創業源或創業活動內容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研究者們認為企業內創業及其產生的績效水平不僅被組織本身的因素所培育,而且被組織間關系所培育。Chang(1998)也指出公司創業可以分為內源創新———內創業(intrapreneurship)和外源創新———外創業(exopreneurship)。內源創新是指在內部尋求創新源的創業活動,也被稱為內生型創業。外源創新是通過在現存企業邊界之外尋求創新源的創業活動。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內創業源而將內創業分為兩類:內源內創業和外源內創業。內源內創業,是指通過借助企業內部資源而進行的內創業,如內生型創業。外源內創業是指通過借助企業邊界之外的資源來進行的內創業,如通過戰略聯盟、并購、分包、外部風險資本等方式進行創業活動。
三、內創業的過程
企業內創業的過程實際上是企業新業務或者新項目成長的過程,一般按照如下過程進行。
首先是企業內部產生突發事件,Zahra(1991)指出有許多影響企業內創業的突發事件,具體包括:競爭者市場份額的增加,新流程的出現,消費需求的變化,公司管理結構的變化等。突發事件引起企業內的內創業者產生內創業想法,內創業想法需要歷經幾個階段:首先內創業主體意識到企業的發展需要進行內創業;其次,內創業主要涉足哪些領域;再次,內創業主要采取什么形式,是建立分公司還是成立項目部,是采用并購模式還是不采用并購模式;最后,制作內創業計劃可行性分析,并通過管理層的審批。
然后是組建內創業團隊,組建內創業團隊需要遵循一下七個原則:創新理念,設計平臺;確立原則,超前規劃;突出重點,多方攬才;倡導學習,強化培訓;選賢任能,優勢互補;嚴格把關,大膽任用;以人為本,關愛員工。按照以上原則,組建一直能吃苦,能奉獻,能戰斗,能勝利的團隊,要求內創業團隊,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篩選內創業項目,再篩選內創業項目的時候,基于內創業的特點,一般按照以下原則進行,概括來說,這一項目篩選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抓住兩頭,優化中間、強調優勢、靈活進退”。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要點:
——兩頭都能控制,技術成熟的項目優先做。所謂兩頭是指原料和市場。兩頭都能控制,是指既有穩定的原料來源,又有穩定的市場出路。所謂技術成熟,是指具有公司能夠獲取的,成熟可靠且在國際上領先的生產工藝和流程。
——只能控制一頭,技術成熟,且具備某種獨特優勢的項目可以做。
——資源和市場都不能落實控制的項目,暫不考慮。
——規模由小到大,積累經驗,化解風險。
——符合國家產業政策。
——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執行。根據宏觀政策、市場行情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對資源不落實、技術不成熟或市場有變化的項目采取及時退出的戰略。
最后推動管理變革,在公司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內創業組織要跟蹤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思想,適時總結適合公司發展的管理經驗,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貫穿在內創業始終的是內創業的文化建設,因為內創業是企業內部的創業活動,因此,內創業組織首先應該傳承原企業的文化,吸收企業的好的文化建設成果,并創造自己的亞文化。內創業過程中需要在一下幾個方面加強文化建設:內創業團隊的學習能力,內創業團隊的吃苦精神,內創業團隊的創新精神。打造一支具有超強學習能力,極強的吃苦精神,極高的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的內創業團隊。
四、結論
內創業是企業尋找利潤增長點的一種新的途徑,已經成為很多企業的選擇。當內創業所在的企業是屬于規模比較大的大型企業的時候,內創業的行動更容易成功。上文中對內創業內涵、特點以及過程的解釋可以看做內創業的一種認識,從一定范圍上具有普遍意義。此外,對于內創業的機理,內創業的環境分析也是內創業理論研究的熱點,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將另行撰文解釋。
參考文獻:
[1]顏士梅,王重鳴,內創業的內涵及研究進展[J],軟科學,2006(1)
[2]Pichott,G,Intrapreneuring[M].NewYork:Harpar&row,1985
[3]Buegelman,R.A.AprocessmodelofInternalCorporateVenturingintheDiversifiedMajorfirm[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83,28(2);223-244
[4]王任飛單小霞:內企業家—企業內部創業者[J],燕山大學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