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大學區域創新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代大學通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以及產學研結合等等,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源泉。本文對現代大學在區域創新體系的這種重要地位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現代大學區域創新源泉
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區域內有特色的、與區域資源相關聯的、推動創新的制度網絡,其目的是推動區域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庫克教授認為,區域創新體系這一概念來自于演化經濟學,它強調了企業經理在面臨經濟問題的社會互動中不斷學習和改革而進行的選擇,從而形成了企業的發展軌道。這種互動超越了企業自身,它涉及到大學、研究所、教育部門、金融部門等。當在一個區域內形成了這些機構部門的頻繁互動時,就可以認為存在了一個區域創新體系?,F代大學是區域創新體系的源泉,現代大學的這種地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構成區域創新的基礎
大學不僅是創新體系中作為基礎研究提供者的學術界的典型代表,而且通過與產業界的互動所形成的復雜網絡日益深入地參與到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中。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以其高水平科技創新使現代大學與產業界密不可分。
1.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
根據美國學者F.林統計,科學發現被應用的平均時間1885年至1919年間平均為37年,1920至1944年間平均為24年,1945至1964年間為l4年。因此,技術與公共科學之間、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之問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研究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聯系并不是簡單線形單向的,而更多地體現出一種相互促進的作用和密不可分的關系,兩者相互交融的趨勢明顯,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領域。技術科學化,使科學研究工作離不開技術的支持和促進;科學技術化,使其有了成為直接生產力的新的性質。科學在經驗、知識以及現代技術的基礎上,獲得了在很短時期內發現的能力。這些發現對技術和生產水平的影響效果,遠遠超過現有技術水平、技術知識和生產經驗的影響效果。大學所從事的研究工作,都可能具有潛在的商業價值,特別是在現代生物技術等科學與技術共棲特征明顯的新興學科中,科學與經濟之間沒有中介。因此,大學與企業具有共性。
2.知識生產方式改變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傳統模式的科學已經迅速地被另一種科學所取代,特別是在諸如信息科學、機器人工程學、生物技術等領域。知識生產與知識傳播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新興的知識是跨學科的,創新發生于傳統學科間的交叉處:知識一般以未編碼的形式自發地、多方向和多角度地進行交流。可以清楚地看到,技術是復雜的、多元的。問題的解決不只是涉及到一個學科,而且還涉及各種各樣的知識,既包括可編碼的知識,也包括不可編碼的知識。進一步看,很大一部分技術能力是從試驗、錯誤中學習取得的,作為技術開發或轉化的核心——人及其技術的重要意義,正在被人們所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模式的科學已經迅速地被另一種新的科學模式所取代,它具有多體制的特點。在這種模式下,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
3.知識認知范式改變
科學研究和工業生產不斷加速增長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導致了全新知識認知范式和組織范式的出現??茖W行為在19世紀的經典模式之一是無私性,即期望科學知識免費傳播。在這一時期工程師們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將科學家們偶然的科學發現轉化為專利,而科學研究人員則以從同代人那里獲得承認作為回報。進入19世紀后,日益增多的分工和分化不僅出現在產業界,也同樣出現在科學領域。發生在l9世紀末的第二次科學和產業革命,使得分化更加顯著。這需要將各種想法、方法、研究成果,即各類知識,轉化為商品,有助于資本交換、轉化和贏利的商品。進人2O世紀后,許多基于傳統科研回報體系,優先發表權——基礎上的工作,資源配置是相對低效率的。這導致無私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被知識的資本化所取代。因而,知識發展所導致的新型生產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大學與產業界之間的互動和滲透。
4.產業需求外部推動
20世紀以來,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工業部門對科學技術的依賴與需要日益強烈。工業生產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單憑發明者個人的經驗已無法解決,大學以其雄厚的學術力量和物質設備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準備了條件。于是各國政府開始期望大學基礎研究所產生的科學知識,能夠被用于解決經濟、社會以及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二戰期間,由于戰爭的需要,大學的科研角色被政府高度認同,許多大學研究者參與軍事相關課題。冷戰結束后,西方國家大學與產業界的聯系逐漸密切,出現了所謂的企業化大學,這與政府的政策導向和政策制訂者對大學在知識經濟中重要作用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冷戰后,美國國會通過了專利與商標修正案,允許大學擁有聯邦基金資助的科研成果作為專利,并特許給小企業生產,其政策效果之一就是將基礎研究成果轉移的任務從聯邦政府轉移到大學。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也將大學從企業獲得經費列入評估一所大學的內容。加拿大的大學以及歐共體的大多數國家都積極支持大學建立科技企業。除政府意圖外,商業界領袖也開始把大學看作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年輕但重要的一員,開始將大學看作科學和技術的專家意見來源。于是大學與產業界的結合成為必然。
二、以全方位創新活動構成區域創新的載體
1.為區域創新培養創新人才
(1)大學為區域創新體系提供人文素質、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兼備的人才,構成區域創新強大的人力資源基礎。美國46%的諾貝爾獎得主、40%的國家科學院院士、60%的國防科研合同以及四分之三以上的博士,均產生于或集中在東海岸加利福尼亞及l0個大學聯合會、芝加哥3條學術走廊。
(2)大學為創造型人才提供成長的氛圍、環境與機制。創造性來自于個人智慧和潛能的自由發揮,大學為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了一種有利于激發人的創造動機和發揮人的創造潛能的自由、濃厚的科學氛圍與寬松自在的研究環境;同時大學中的“論文獎勵基金”、“發明專利獎”、“科研創新基金”、“國際學術交流基金”等激勵形式,為在區域創新體系中構建一個有利于競爭與合作、促進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3)大學通過探索創造性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區域創新,為區域創新體系提供了大量所需的本科、碩士與博士等各層次人才。另外,繼續教育和培養力度的加強,為在職人才的培養及其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及終生學習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對于構建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型社會,提高全體人員綜合素質,促使創新人才的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大學培養了大量的不同層次的人才,他們活躍在各學科前沿,參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工作,形成一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了政府研究機構的隊伍,為區域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2.為區域創新提供創新成果
(1)大學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大學通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在探索真理、繁榮文化、促進學科交叉、攻克重大科學技術和關鍵材料與設備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產生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為區域創新提供包括文化、
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技術支持,是知識創新的源泉和主要力量。
(2)大學是原創性成果的提供者。大學的多學科、多層次的學科結構特點,是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發展特征所需要的,并為重大的綜合性課題研究以及跨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形成原創性成果的基礎。
(3)大學為區域創新提供信息源。一方面通過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窗口,為區域創新捕捉科技發展的前沿信息與技術;一方面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載體的圖書資料系統及圖書情報系統,通過自身圖書館與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區域創新提供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及管理科學等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科技資源體系,并可利用的聯機數據庫和網絡資源進行查詢,為區域創新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信息資源。因此,大學為區域創新提供信息支持、技術支持、智力支持及科研成果支持。
3.提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1)大學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為企業提供各層次創新人才,把創新思想、創新意識及創新文化“移植”人企業,構筑企業自身的創新文化;一方面幫助企業制定創新發展戰略及實施計劃,對企業從高層到基層的全體員工進行創新知識的系統培訓,樹立員工的創新意識與終生學習的理想,培養員工的創新精神,教授員工創新方法,使創新成為員工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大學利用自身資源、技術、人才等優勢,促使企業創建技術開發中心或技術研究院,或與企業聯合組建研究院,推動企業在重大原始性創新及集成創新等方面成為自主創新的決策主體、研發主體與成果轉化主體,使企業真正成為整個創新鏈的主導者,縮短從新思想、新概念的提出到新技術最終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時間。
(3)充分發揮大學與企業合作平臺及技術與成果轉移平臺作用,以市場變化和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為基礎,以應用開發性研究與科研成果轉移為主,旨在發揮大學的技術、知識人才優勢及企業的財力、設備與市場優勢,本著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幫助企業構筑一套自主創新的決策機制、協調機制、運作機制、激勵機制及約束機制,從制度上保證企業自主創新的順利實施,拓展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形成以企業為中心,政府、研究型大學及科研院所協同參與的、多方合作共贏的良性格局,提高大學成果轉化率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4)積極發揮大學的咨詢平臺作用,一方面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成果展示和咨詢會,積極向企業和社會展示與轉化自己的科技成果;一方面協作政府制定與完善自主創新的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等配套政策體系,為企業在科技資源配置、人才引進與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營造一個支持與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與創新環境。
4.創辦大學科技產業
大學以其擁有的人才、技術、信息、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綜合智力優勢與品牌優勢,結合其他社會資源優勢、學科發展前沿及產業化熱點,提供大量的集成創新新技術,主動介入高新技術企業,使產學研緊密結合,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用價值的重要專利及專有技術等原創性科研成果及集成創新性科研成果,創辦大學科技產業。
三、以推動產學研結合增添區域創新的活力
科技創新是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以現代大學為中心的產學研結合是科技創新活動和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生產活動,它是由不同的創新角色協同來完成的。所謂科技創新角色是指參與創新活動的各類個體和社會組織??萍紕撔碌闹饕巧ㄆ髽I、大學、科研機構、政府部門、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
其中,科技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即“產學研”構成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產學研的結合已成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水平的強大動力之一。
1.大學與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共同構成科技創新主體
科技創新的一般過程就是依據知識積累提出新創意,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實現這種創意,進而獲得研發成果,將這種研發成果轉化為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商品并為消費者所接受。概括來說,科技創新就是由知識積累基礎上的創意、研發、研發成果的產業化、產品的商品化等四個階段來完成的一種社會生產活動。所謂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指直接從事創新活動,尤其是指具體參與科技創新全過程或某幾個階段的個體和組織機構。
大學和科研機構都是科技創新前兩個階段的主要執行者,而企業則主要實現后兩個階段,并最終達到其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為科技創新提供和營造適宜的政策環境;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等一般不直接參與具體的科技創新活動,它們主要是共同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尤其是為技術擴散、研發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提供支撐。
2.大學不僅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部分,而且是科技創新所需知識和技術的源泉
盡管科技企業已逐步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但是,投入只是整個科技創新活動的一個環節。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內容是:在市場的需求或技術進步動力的驅動之下,首先由研發人員提出創新概念,然后在政府引導下,通過產學研三部門共同投入創新要素開展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在取得研發成果的基礎之上,以科技企業為載體開展技術的擴散與轉化、技術的商品化等產業化工作。從中可以看出,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扮演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主體角色。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基本社會職能是不同的,前者是知識和技術產品的供應者,后者是需求者;前者以知識效用最大化為目標,后者則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
目前,國家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力量主要集中在研究機構和大學,隨著知識經濟大發展,大學在科技創新中還將繼續扮演著知識生產者和研發成果提供者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