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國際競爭歸根結底取決于人的素質的競爭,而教育終歸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教育事業是關系到國家與社會發展前景的一項重要事業。在我國歷史上,不管是政教不分、學在官府的奴隸社會,還是把科舉制度作為選拔人才方式的封建社會,教育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進入近代社會以來,教育的類型、結構、規模、功能等日益復雜,教育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使得教育事業對一個國家的意義愈來愈重要。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已經61年了。60多年來,內蒙古的教育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日益繁榮的發展過程。自治區成立前,千里草原上文盲、半文盲率高達90%以上,全區沒有一所高等學校。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各項改革,全區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民族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比較完整的、具有鮮明地區和民族特色的教育體系,而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本文筆者重點分析我區基礎教育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政策建議。
一、內蒙古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
(一)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屬于學前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1947年,自治區成立之時,內蒙古幼兒教育基本屬于空白,全區僅有兩所幼兒園。目前全區有幼兒園1504所,學前班5658個,其中農村牧區幼兒園334所,如今農村牧區的孩子已經不是在田間地頭、草原荒漠中“野大”的了,他們也可以從小就在學校接受教育了。現在,內蒙古的幼兒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公辦幼兒園為骨干力量和示范模式、公辦和民辦相結合、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相結合的格局,為人的發展啟蒙、為提高全民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二)義務教育
我區從1993年開始實施“兩基”工程,特別是“十五”以來,我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各項重大教育工程的機遇,累計投入資金378億元,農村牧區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逐步優化,辦學條件和規模效益明顯提高。到2006年底,全面實現了“兩基”達標。2007年7月,我區順利通過了“兩基”國檢,比原定規劃提前了4年,成為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兩基”目標的省區之一,這標志著內蒙古從根本上改變了自治區成立初期落后的局面,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全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43個百分點,小學畢業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初中畢業生升學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7個百分點;青壯年非文盲率97.3%;殘疾兒童入學率超過80%。義務教育階段“兩免”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覆蓋,農村牧區中小學寄宿生補助標準逐年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農村牧區中小學校基本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的“校校通”。
(三)高中階段教育
60年中,內蒙古培養普通高中畢業生累計達300萬人,不僅為高等學校輸送了合格新生,也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了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后備力量。隨著高中教育的改革,內蒙古的高中教育有所側重地對學生實施了升學預備教育或就業預備教育,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我區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規模顯著擴大,到“十五”末,共有學校595所,在校生72.34萬人,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比“九五”末增加了24.3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通過整合教育資源,以就業為導向多種形式辦學,扭轉了“九五”末期中等職業教育連續下滑的局面,“十五”末在校生辦學規模創歷史最高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比例為72.37:27.63。盟市所在地基本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
二、內蒙古基礎教育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作為中西部不發達少數民族地區,我區基礎教育在整體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教育改革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進一步發展面臨諸多挑戰。
1.教育發展的總體水平不高,升學率低。
基礎教育階段,我區“普九”達標人口覆蓋率為65.68%,全國已達85%,整體上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普遍存在著重高等教育的現象,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狀況若不能得到盡早扭轉,必將對國家“戰略西移”造成障礙,給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難以治愈的疾患,影響到全國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
2.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方法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
3.資金投入不足,勞動者素質低。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內蒙古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當然,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經濟落后、教育投資少是一個主要因素。由于地方財政用于基礎教育的投資太少,導致許多適齡兒童被拒之門外,也造成辦學條件和教師工資得不到保障
4.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
(1)擇校現象普遍存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民素質逐年提高,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擇校現象已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教學設施精良、師資力量過硬的學校成為群眾的首選。擇校現象造成了重點學校班容量過大,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擇校現象已經波及到學前教育。隨著一批批幼兒園移民、小學移民、中考移民的不斷涌現,一些學校人滿為患,一些學校門可羅雀,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發展不均衡。
(2)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各學段發展不均衡。學前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幼兒園數量多、檔次低、規模小,幼兒教師師資力量薄弱,幼兒教師培訓及教科研機制不完善。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社會對各學段的教育重視程度呈現倒“金字塔”狀,學段越高重視程度越高。各學段教育受重視程度的影響,發展速度不平衡,學段越高發展越快,學段越低發展越慢,滿足不了人民群眾迅速增長的教育需求。
(3)信息化教育水平偏低。信息化教育可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但是,由于設備、師資等因素的影響,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化教育水平偏低。雖然許多地區已經建立了網絡化教學設施,但設備使用率偏低,導致優質教育資源的浪費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三、主要政策與措施
(一)加強領導,切實落實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基礎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工作,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是搞好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保證。繼續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中央決定制定的有關基礎教育的一系列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抓好落實,將教育工作列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做到在制定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實際工作中,保證教育的優先、適度超前發展;要把教育工作列入各級黨政干部政績考核和上級對下級考核,以及選拔干部的重要內容。(二)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體制和機制創新
基礎教育要鞏固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旗縣人民政府辦學、人事制度改革、學校調整等方面的責任;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民族學校實行以旗縣管理為主、旗縣和盟市共同投入的管理體制。
中科院院士錢偉長早些年就講過,我們教育改革重點是拆四堵‘墻’,它們是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各系和各專業之間的‘墻’,教學思想上的‘墻’。內蒙古也不例外,這四堵“墻”也在一直拆著。相信,拆完之時,必是內蒙古騰飛之時!
(三)繼續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1.中央專項投入。國家需繼續采取專項教育撥款方式,加大對基礎教育等領域重點項目的投入。我區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重點傾斜。
2.集中自治區財力,確保教育投入較快增長。強化政府保障責任,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人民政府要依法確保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逐年提高全區財政支出中預算內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到2010年用于教育經費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20%;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計劃由18%左右提高到20%。
3.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調動全社會各方面資金興辦和支持各級各類教育事業。
4.拉動教育消費,發展教育及相關產業,增加教育發展資金投入。目前居民教育消費的愿望強烈,關鍵是提供滿足不同層次教育消費群體需要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教育消費信貸,全方位拉動教育消費。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辦好教師教育
1.落實對教師教育優先發展的政策,推進“跨世紀園丁工程”、“111人才工程”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的實施,形成教師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的有效機制。
2.培養一定數量、質量合格的師資隊伍,加強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工作,滿足基礎教育發展需要,要把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師資培養、培訓的重點。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全員聘任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優化教師結構,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全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4.改善用人環境,優化用人機制,激發教師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熱情。改善教師待遇。
(五)調整教育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1.加速進行辦學體制改革,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開放非義務教育市場,實行社會化和多元化投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多種所有制辦學共同發展的新的辦學體制,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消費群體接受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2.整和優化學校布局結構。基礎教育要繼續完善“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完全由旗縣一級管理。在高中階段,要打破普通中專、成人中專、技校、職業高中之間的界限,統籌規劃配置資源。
(六)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1.積極推進以人事、勞動和分配制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在學校內部引進激勵和競爭機制,全面推行聘任制,建立教育人力資源能夠得到進一步優化配置的制度。
2.深化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減輕學校負擔,為各類教育發展創造條件,基本滿足辦學需要的市場化、社會化后勤保障和服務體系。
3.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教育的發展要逐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接軌,真正賦予學校作為辦學實體擁有的辦學自主權。
(七)健全教育法制,加強督導評估與監督
要進一步完善我區地方教育立法,及時制定或修改我區的實施辦法,適時修訂、出臺我區教育改革發展急需的自治區政府規章,進一步推進依法治教。建立地方教育執法和執法監督檢查制度,每年各級政府及其教育、發改、財政、稅務等部門都要將教育執法情況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及專門委員會作出報告,自覺接受監督。健全政府督導機構,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在加強對“兩基”攻堅及其鞏固提高的督導檢查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對旗縣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督導評估制度。加強教育部門電子政務建設和政務公開,促進教育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促進教育廉政建設。
令我們欣喜的是,內蒙古作為西部開發的戰略要地,為了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已經把教育擺在優先的戰略地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而基礎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各項改革,辦好全力我區的基礎教育事業,為內蒙古經濟騰飛作出更大的貢獻。
內容摘要:教育事業是關系到國家與社會發展前景的一項重要事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區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建立了基礎教育、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比較完整的、具有鮮明地區和民族特色的教育體系,而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我區基礎教育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政策建議。我們要全力建設好我區的基礎教育事業,為內蒙古經濟騰飛作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基礎教育現狀問題政策措施
參考文獻
[1]崔運武《公共事業管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李正明《公共事業管理教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3]徐雙敏《公共事業管理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婁成武、鄭文范《公共事業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婁成武、李堅《公共事業管理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