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圖書館知識重組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提要】文章給出知識重組的定義、具體方法,并提出“知識咨詢”的新概念。
【摘要題】實踐研究
1知識重組的界定
什么是“知識重組”?
筆者曾經為它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對知識客體中的相關知識單元在結構上進行重新組合使之有序化后形成新的知識產品的過程。對于這個定義似乎有必要作一些簡要的說明。[1]
1.1知識客體
眾所周知,知識具有三種存在形式,依附于三種載體:人腦載體、文獻載體、物載體。“知識客體”是指文獻中和實物上的知識,在此主要指文獻載體中的知識。
1.2相關知識
世界上存在著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獻,其中蘊涵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在我們進行知識重組的時候,卻不是對這些知識“不分青紅皂白”地重新組合,而是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地組合,即把“彼此相關”的知識組織起來,把彼此無關的知識分散開來。雖然我們面對的是整個知識體系,但是在具體組合的時候,遵循的原則卻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1.3知識單元
什么是“知識單元”?它是“定量化的科學概念”,“原則上,任何一個知識系統都可以表示為‘知識單元’的組合,就像任何一座大廈都可以認為是由普通的磚塊所構成的一樣,當然這種組合是相當復雜的。”這就是說,知識單元是知識構成的“最小成分”,是不能再行分解的“知識要素”。這就是說,知識單元——知識——知識體系,換言之,“人們將處于游離狀態中的知識單元依據一定的思路進行重新組合使之有序化的結果就是知識。”[2]
1.4知識結構
什么是“結構”?一定數量的元素依據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就構成一個結構。這就是說,元素質量不同,結構當然不同;而元素質量相同但數量不同,其結構也不相同;元素的質量和數量都相同但組合方式不同,其結構也不相同。例如,呆、杏、困三個字的元素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相同的(都由口和木組成),只是彼此組合的方式不同,所以才成為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三個字。
1.5重新組合
重新組合是相對與“原有組合”而言的,因為凡是文獻,都是經過組合了的,即知識單元進行組合并使之有序化的結果。而“知識重組”則是對已經組合過的知識單元再行組合,實際上也是一種“知識編輯”工作。
1.6知識產品
毫無疑問,文獻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產品,把各種不同類型文獻中的相關知識單元進行重新組合,必定能夠產生出一種“新”的知識產品。“產品”一詞很重要,它表明知識重組是一種“知識生產活動”,是知識創新的過程。
可見,知識重組是精神生產的重要形式,是圖書館“生產屬性”的重要表征。
2客觀知識的認讀
由于文獻是知識產品的主要“物化形式”,而且,文獻又是圖書館人的工作對象,因此,我們必須從認識文獻開始。
2.1認讀文獻
要認識文獻,就必須首先“認讀”它。“認”和“讀”都屬于感性認識,泛指閱讀,其主要目的是對文獻的接受,繼承和吸收。因此,“認讀”文獻是認識文獻的“感知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主要是從文字上或語言上讀解文獻,通過語言符號領會原文本意或稱“文本意義”。
這一階段雖屬“初級階段”,但卻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環節。
2.2理解文獻
作者在文本中所闡明的思想,不是僅靠“泛讀”就能夠理解的,即使有所領悟,也難以理解透徹。因此,要認識文獻精神實質,還必須進入認識文獻的“沉思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不是“一目十行,略去枝葉,索其要點”的泛讀,而是“不計時日,切磋琢磨,反復展玩,可覓味外之旨”的精讀。[3]
理解,其實質就是探密、析意、聯想,其結果就必然有所創新。
所謂“探密”,就是透過“字面”和“層面”的意義,抓到文本的“隱面意義”,這就是所謂“由表及里”;
所謂“析意”,就是把文本進行“解析”,即解剖開來進行分析,弄懂文本的“真情實意”,這就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
所謂“聯想”就是聯系,把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搞明白,把文本的整體思想搞清楚,這就是“由此及彼”,“把握全局”。
2.2.1語言辨微
如果說,在第一階段也要從原著的語言入手的話,那么,在文獻認識的“沉思階段”則要從語言上做進一步的探究,逐字逐句地“研讀”。一定要防止“斷章取義,不求甚解”,更不允許產生“誤讀現象”。當然,有時也需要“正話反讀,或反話正解”。總之,不能“望文生義,郢書燕說”。
2.2.2意義把握
要把握原文的真正涵義并非易事。因為原意是一個非確指性的概念,“如果說作者已言,在創作之前和之后做了自述,或者由文本自身顯現出來,則無須讀解。如果說作者未言,論點原意藏在文本中,由讀者來解釋,則理解必有不同,難定是非。如果說原意是作者無意識的不自覺的流露,連自己也說不清,讀者更難定是非。”[4]
2.3重組文獻
認讀、理解文獻,并不是最后目的,而是為了重組文獻(實質上就是重組知識,也就是知識重組)打基礎,做準備。經過了文獻的“感知階段”、“沉思階段”以后,對文獻中的知識(包括知識單元和信息)就要進行重組。這就是“再生階段”。
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許許多多的文獻的認讀,理解,讀者與作者之間就會產生思想交流和意識互動。在這種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讀者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必定與文本中被他讀懂、被他理解、被他接受、被他吸納的那部分知識(包括知識單元和信息)發生融合,而融合的過程就是“再生”,過程,也就是“創造”過程,更是“知識重組過程”。
3知識重組的方法
實際上,所謂“傳統”圖書館也在進行“知識重組”的工作,只是當時沒有這樣認識,或者沒有這種意識,因而沒有這種說法而已。表面上我們的確在做藏書的整理工作,但是,我們并不是僅僅對圖書進行整理而不涉及圖書的內容。決不是!無論是圖書收集還是圖書分類,無論是圖書編目還是圖書排架,無論是圖書布局還是圖書借閱,都要深入到圖書的內容而不是停留在“看書看皮,看報看題”的形式上。
3.1傳統方法
傳統方法主要是指分類方法、主題方法、索引方法、文摘方法、評述方法等。
3.1.1圖書分類
圖書分類的主要依據是圖書的學科內容,即所謂“內容分類”,而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采取“形式分類”。問題在于,內容分類依據的是圖書內含的知識。所以,圖書分類的實質就是“知識分類”。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而這種“知識分類”實質上就是“知識重組”。至于用計算機進行“自動分類”的工作,的確難度極大,但是,借助于電腦,將加快這一工作早日進入實質性階段。
3.1.2主題標引
為了彌補“分類方法”的固有缺點,圖書館人又采用了“主題標引”的方法,直接用詞語作為標識并按字順排列、組織文獻。實際上,它與分類方法正好相反,能夠把整個藏書中關于某一特定主題的,分散在各種不同類型文獻當中的知識單元集中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知識新產品。這個知識新產品實質上也是一種“知識重組”。人工標引工作既麻煩又緩慢,而且容易出現差錯,現在有了電腦和各種計算機網絡系統,“自動標引”可以變為現實。
3.1.3文摘索引
文摘和索引雖然不是“知識體系”,但是,依據它,卻可以把分散在各種不同類型文獻當中的知識單元組成一個知識體系。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知識組織”方法。有了電腦和計算機網絡,文摘和索引的編制工作不但能夠大大提高其速度,而且還能夠確保其質量。
3.1.4文獻評述
傳統的“文獻綜述”是對若干文獻中涉及某一專題的相關知識單元進行重新編排,組織。應該說,在所謂傳統的圖書館工作中,它是最接近“知識重組”的一種文獻組織方法。圖書館人擅長于編制“三次文獻”,而“綜述”或“專題評論”則是“知識重組”的基本形式。現在,我們可以借助于電腦、網絡等先進技術與設備,做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3.2現代方法
與傳統方法相對,所謂“現代方法”主要是指“更為直接的”知識單元的重新組合工作。但是,現代方法絕對不是完全拋棄傳統的方法不用,相反,而是要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或者以它為基點,動用現代高新技術、設備和手段,進行深層的“知識開發”或者“知識挖掘”,然后進行知識重新“組配”。
現代方法大體上包括以下主要三種。
3.2.1知識開發
圖書館面對的是文獻開發工作,但是絕對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雖然文獻是知識的絕對不能或缺的物質載體,但是,文獻開發的實質就是“知識開發”。開發而后方可組配。具體怎樣開發呢?在此僅舉一例。
對于廣告資源的開發是圖書館工作中的一大“盲區”。期刊(特別是科技期刊)上的廣告太多了,雖不能說“多如牛毛”,但是也可以稱得上“連篇累牘”:彩頁、插頁非常多,至于封面、封二、封三和封四,就更不用說了。除去其中的“美化”、“虛假”的“水分”不說,其中畢竟含有相當豐富的信息,特別是科技信息。然而問題卻恰恰在于,這些有用的信息在“目次頁”上根本不予反映。
多么可惜的財富啊!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有用信息全部標引出來,再借助電腦的神奇力量,進行“分門別類”的“組配”工作,就可以發揮它們的作用,實現它們的固有價值。某市一個私有紡織廠,急需一種雖然不先進但是仍可生產的紡織機器。另一個城市的某紡織廠恰好在引進一套新的紡織機械流水線以后,把舊有的紡織機“淘汰”掉,堆放在一個廠房里(除了機器的無形損耗外,還需要專人負責看管),造成廠房、機器和人力的多重浪費,需要售出并刊登廣告。如果我們把刊登該機器的廣告標引出來,一旦有人需要,就可以立即“調”出來,提供急需它們的人。
關于紡織機器的廣告是這樣,其它內容的廣告呢?廣告是這樣,其它方面呢?如果我們能把一切有用的文獻信息都進行這樣的加工,那么,圖書館的參考咨詢工作就將登上一個很大的臺階。
3.2.2知識組配
一定要鉆到文獻的“里面”去。怎么個鉆法?簡而言之,就是對文獻進行“知識標引”。
以前,我們擅長的是“主題標引”,就是把文獻中的“主題詞”標引出來。問題在于,主題詞僅僅是“詞”,充其量是個“知識單元”尚不能構成“知識”。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在主題標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把文獻中的意思完整的“知識”作為標引的最小單元,把足以表明一個完整意義的知識逐個標引出來,就可以稱為“知識標引”。“知識標引”的結果,必定建立一個“知識庫”。這個“知識庫”對讀者的作用可就大多了——讀者提出什么問題,通過電腦可以在幾秒鐘最多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把“庫”中與他所需要的相關文獻知識(包括不同類型、不同語種、不同載體上的相關知識)全部查找出來,讀者自己選而用之。
如果說,這種工作在沒有應用電腦之前還屬于“可望而不可及”的話,那么現在,不但有了電腦,而且,電腦的技術性能已經相當先進,其功能之全,其速度之快,其操作之便,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但能夠勝任這一神圣使命,而且可以說,干起來會“得心應手,易如反掌”。
3.2.3知識咨詢
傳統圖書館里的“參考咨詢”雖然也包括“知識咨詢”在內(盡管以前沒有這樣一個名詞術語),但是,要做到以上所述的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僅憑“人工”操作困難太大了,如同以前天氣預報之所以精確度較低,就是因為人工計算速度太慢,大量的數據來不及算完時間已經到了,因此,所發預報大多是“馬后炮”。
知識咨詢的前提就是知識重組,它是用整個文獻中與某一專題或主題相關的系統組合知識(包括知識單元或信息)來解決讀者或用戶的各種問題的。
現在有了大功率、大容量、高速度、高精度的計算機,加上聯網以后而組成一個強大無比的廣域信息網絡,要完成上述任務并非難事。
綜上所述,“知識重組”并不神秘,只要我們想得出,我們就一定能夠做得出;而工作實際向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我們所說的“實際”是什么?在我看來,它包括:一、讀者需要的實際,即讀者向我們提出各種不同類型問題的實際;二、是現存文獻的實際,即各種不同類型文獻所含有的知識(包括知識單元和信息)的實際;三、我們圖書館人現在具有解答讀者咨詢能力和效果的實際。如果我們把著三個方面的實際情況搞清楚了,我們也就知道干什么和怎么干了。
【參考文獻】
〔1〕于鳴鏑.圖書館與知識重組〔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2,(2).
〔2〕趙紅州.大科學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4-165.
〔3〕〔4〕蔣成yǔ@①.讀解學引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342.
〔5〕于鳴鏑.讀者與文本〔J〕.圖書情報工作,2002,(4).
〔6〕于鳴鏑.文獻開發簡論〔J〕.河北科技圖苑,2002,(1).
〔7〕于鳴鏑.知識重組隨想〔J〕.圖書館學刊,2002,(4).
〔8〕于鳴鏑.知識序化論: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對話〔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學刊,2002,(3).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王右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