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程管理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城市規劃原理是工程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較強的理論性一直是課程的教學難點,本文從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出發,分析課程在工程管理專業中的定位,通過進行教學反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提出幾點建議,以期提高學生對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城市規劃原理;工程管理;教學
城市規劃原理是工程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內容涉及面廣,綜合性、交叉性與實踐性是其典型特點。在目前缺乏針對工程管理專業的城市規劃原理教材的困境下,如何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調整來提升教學效果、拓寬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并增強學生整體性思維和綜合性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1城市規劃原理課程與工程管理專業的關系
因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的需要,多數高校建筑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工程管理等專業都將城市規劃原理設為專業基礎課,這與該課程的特點及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分不開的。
1.1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要求
工程管理是培養能在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從事項目決策和全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的專業,強調的是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的系統性、綜合性特點要求課程設置要把握綜合、強調應用。工程管理學科屬于管理類,但是,管理對象為建設工程項目,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應體現“管理”和“工程”兩大方面,經濟管理類課程和工程技術類課程占重要比例,與工程技術相關且有一定指導意義的城市規劃課程也應占一定比例,并且要注重實踐類課程的安排。
1.2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在工程管理專業的定位
學科背景不同,課程體系與知識結構也相異,城市規劃原理的課程定位及教學要求應根據不同的專業背景做出相應調整。從工程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要求來看,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城市規劃的目的,消除神秘感;能夠站在一定高度,用長遠規劃的眼光分析、解決問題;在意識深處樹立城市規劃的發展觀與思維方法,用科學的觀念及思想指導管理行為。因此,對于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該課程所肩負的重任不再僅僅是指導城市發展建設也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教學實踐反思
2.1課程地位認識不足,存在神秘感
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工程項目的管理工作,與城市規劃缺乏直接的關系。學生在固有思維模式影響下,普遍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專業主干課程學好即可,城市規劃原理并非關鍵課程,涉及到的知識不重要。而且,要求學生在32學時內,完成課程的學習,也存在課時少、內容多、難度大的問題,這些原因往往造成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存在較多疑問,無法正確認識課程地位、準確把握學習重點。
2.2教學內容理論性強,缺乏實踐過程
學習知識歸根結底是為了服務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目前課程教學大綱較為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考核通常以閉卷考試的形式組織,多數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突擊,最終雖能通過考試,但違背了本門課程的教學初衷。這往往會讓學生產生學而不用的感覺,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考慮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更不應忽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2.3課程內容略顯枯燥,學生積極性欠缺
學生學習興趣欠缺是課程教學的最大挑戰,一方面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來說要學好此課程尚且有一定難度,而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相對來說缺乏城市規劃相關知識儲備,理解一些城市規劃理論更是有難度;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因課時少、內容多,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教師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感。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引導其學會自主創新的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學方法探討
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進行城市規劃原理教學,應重點加強與工程管理及房地產開發有關的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的知識講解,并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充分與國家宏觀管理政策相結合。
3.1根據專業特點,選擇教學內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城市規劃原理教材是由吳志強、李德華主編的《城市規劃原理》(第四版),對于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而言稍顯深奧和枯燥,龐雜的內容很難在規定的學時內完成,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筆者依托教材,根據工程管理專業知識結構要求,將教學內容確定為以下幾部分:①城市規劃介紹:講述城市發展、城市規劃思想發展及城市規劃的類型與編制內容。讓學生從全面、歷史和宏觀的角度認識該課程的知識體系。②城鄉空間規劃及城市專項規劃的具體方法和知識:講述城鄉用地構成、各類城鄉空間規劃的控制引導作用,它們是該部分的核心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與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城市工程系統規劃、城鄉住區規劃等章節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問題。③城市規劃的實施:這部分涉及城市開發規劃與城市規劃管理的內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工程管理學生而言,對其今后微觀建設管理行為具有指導意義。
3.2強化實踐環節,調動學生積極性
雖然該課程學時較少,但教師也應考慮在理論教學基礎上,加強實踐環節的組織。一方面強化課堂實踐教學,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規劃實例,培養其全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達到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課外實踐教學,如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用規劃的眼光去實地調研身邊熟悉的環境,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居住小區、大學校園等,調研后進行課堂交流,通過互動鞏固所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嚴謹的邏輯思維習慣;還可以安排學生做一個簡單的居住小區規劃設計,因為居住小區是工程管理畢業生接觸較多的建設領域,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居住區規劃的相關要素,通過這種引導、交流、設計的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3.3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教材中的概念、理論和原則等,往往文字性、抽象性較強,非專業學生很難理解,如果課堂上僅憑教師的板書講解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注重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結合案例教學。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將案例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理解。如講解城市發展史的理論知識時,可與國內外優秀的規劃實例相結合,讓學生開拓思路,更好的理解理論發展演變及對現代城市發展的影響。改革考核方式。以往的閉卷考試導致學生對考前輔導過于依賴,教師可考慮由注重考試成績向平時成績、考試成績并重轉變,平時成績參考課堂考勤、課堂作業、課下作業進行評定。通過作業的完成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能在課堂上專心聽講,保證課堂質量,改變學生考前突擊的學習觀念。教師從學生的作業中也可檢查課堂教學情況,及時做出相應調整,提高教學效果。
4結語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體會到應根據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一方面呼吁學生重視課程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明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改進提高教學技巧及教學手段,增強課程的實踐應用性,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志強,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4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任雪冰,張偉一,梁瑋南.思維能力創新———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實踐性教學改革探討[J].建筑教育,2015(7):185-188.
[3]曹鴻雁.非城市規劃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程教學實踐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60-63.
作者:董菲菲 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