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長參與大學生管理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高校危機管理事件頻發,反映出我們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高等學校也在努力改進其工作方法。高等學校教育管理方法的改進和提高,需要整個社會尤其是學生家長的參與配合,因為一個人完好教育的初始在于家庭,在于父母所給予的關注和陪伴。尤其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各種社會思潮涌動,對于僅僅是身體成人而心智尚有些稚嫩的90后大學生來說,家長參與大學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管理工作中家長參與的必要性
(一)社會發展要求家長參與大學生管理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整個民族素質和認識普遍提高,大家開始從對物質層面的追求轉向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對學生的管理與教育任務復雜而繁重。學生家長,作為大學生的第一任和終生信賴的老師,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加強家長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度,共同制定適合學生個性特征的教育方法,是當下大學生管理工作中勢在必行的趨勢。人的成長和教育是終身的,這是高等學校和家長都必須要樹立的一個觀念。終身教育體系有其形成的基本原則,在不同部門之間有很強的相互依存性,即相互聯系性。只有加強不同教育部門之間的合作與聯系,才能實現教育的邏輯一貫和整體化發展。這種邏輯的一貫和整體化的發展具體體現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90后農村大學生家長大部分在孩子中小學及幼兒園教育時期遠離家鄉到外地打工,有的甚至常年與孩子分離,在孩子童年的生活中父母的愛是缺失的。當家長感到與孩子的分離使得孩子跟自己有距離時,他們想彌補這個缺憾,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大學校園相當于半個社會,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是家長需要關注的,如果家長在孩子上大學期間給予密切關注,對孩子成長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因此,高校應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提高家長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和方法。
(二)90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要求家長參與大學生管理
社會變革時期,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很多大學生問題有賴于社會的關懷、學校的管理、教師的引導,更有賴于學生家長的有效合作與配合。目前在校大學生平均年齡20歲左右(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均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和關鍵時期。上大學前每個孩子幾乎都是自己家的中心,進入高校后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他們必然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進入大學,學生的三大主要任務是:轉變、適應與超越。轉變,包括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轉變、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轉變、學習直接目的的轉變;適應,包括適應新的環境、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適應多種角色、適應時代的要求等;超越,要超越環境、超越挫折、超越成功、超越自我。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必然會面臨一些困難:經濟的壓力,高等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一些學生特別是特困學生面臨學費、生活費用等經濟壓力;學習的困難,尤其是學習內容的不斷深化、考試難度的加大、學習方法的不適應,是學生的主要困擾;交往的挫折,他們對大學生活中師生間、同學間交往意義的認識容易產生偏頗,交往的技能差,效果與期望差距大,困擾多;個人情感的焦慮,身心發展到此特定階段,異性同學間的好感、友誼以致愛情在悄然發生,并付諸實踐;環境的制約,校內環境與學校周邊環境的狀況,令他們對人身、財物、食品安全感到憂慮;就業的壓力,在國家所能提供就業崗位的有限性與目前就業人數之間的矛盾面前,他們在校期間就開始面臨就業的壓力。以上這些問題,也許有些是家長不曾想到的,大學生也不愿意讓家長知道。家長想重獲孩子的信賴和親密,必須參與到大學生的管理中,從而了解孩子的狀況,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讓孩子順利度過“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
(三)家庭職責要求家長參與大學生的管理
家庭道德判斷及評價的角度也會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產生諸多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尤其是民主型的家長,能夠讓孩子在家庭中更真實地袒露自己。父母能夠及時地觀察、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進行積極的情感介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和行為控制。與此同時,孩子在自主的環境中會更重視父母所流露出的信息,自覺形成正確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有利于他們社會性的發展。據統計數據顯示,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比例分別是70%、20%和10%,可見家長參與在孩子成長、成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已經引起社會、學校與家長的廣泛關注。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從小的一言一行產生深刻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終身的。古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跟家長的正確引導和關注密切相關。處于青年初期的大學生,基本人格已經形成。大學階段是他們完善人格和完成自我統一性的關鍵時期,此時家長的人格特質對孩子極具影響力,諸如情緒、情感及行為影響。大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社會現實,特別是社會的陰暗面使他們恐懼,他們急迫地需要學習面對的策略。這個時期家長的參與和引導將產生重要的作用,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種情況所表現出的態度和行為,以及對自身情緒、情感的控制,無疑會成為他們最信賴與便捷的模仿對象。
二、有效溝通是增強家長參與的關鍵
家長參與大學生的管理,既有利于親子溝通,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學生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現實生活中,家長常常有參與的愿望,但對于如何參與存在的困惑較多。作為高校,應主動與家長溝通,通過有效的途徑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掌握參與管理的技巧。
(一)加強宣傳,樹立家長參與意識
家校溝通的意識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高校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培養。如,學校可以抓住新生開學報到這個機會,做好各種宣傳管理工作:通過新生家長見面會和“告家長書”等形式建議家長在學生大學期間要給予子女更多的關注;學生工作者在保證學生隱私的前提下,也可以適當運用一些具體實例,向家長說明學生雖然進入大學生活,但是會面臨很多問題,提醒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形成主動和學校經常溝通的習慣。不能讓家長產生“孩子交給你們了”,從此就可以甩手不管了的想法。要努力在學生進校之初,使家長們明白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家校聯合起來,才能給學生創造美好的未來。如新生C同學家長在開學第一天就很直率地與學校輔導員溝通,他的孩子在此前就有抑郁和焦慮,并且正在服藥,希望學校多加關注。正是因為這位家長如實告知,C同學才能夠得到重點關注并得到合適的治療。
(二)身處信息化社會,溝通方式日益多樣
面談不再僅僅是唯一的手段,現實的地域距離使這樣的溝通也不再可行。便捷的現代化的溝通方式讓家校溝通,家長參與學生管理一樣切實可行,如電話、電子郵件、QQ、飛信、微信等,使得家校的溝通交流更加多樣化、便捷化。因此,高校一定要利用好新生入校時的有利時機,做好溝通平臺建設,及時向學生家長公布學生工作辦公室電話、導師班主任及學生工作者的聯系方式、公共的電子郵箱、各個班級的信箱等,以便家長主動進行溝通。同時,學校學生工作者也要留下家長的聯系方式并注意及時更新信息,建立起完善的學生家庭信息庫,不時跟家長進行簡單的問候和交流,以便在出現危機管理問題時,能夠得以順暢地溝通交流。學校應主動及時公布一些在校大學生的信息,激起家長溝通交流的欲望。90后的大學生,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孩子離家上大學家長已處于空巢的狀態,他們渴望了解孩子在學校生活學習的信息。因此,學生工作者可以把大學生活動的精彩片段和剪影放在公共信息平臺上,讓家長看到并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針對部分家長提出的問題,憑借我們的教育教學經驗,真誠地幫他們出主意,并協助家長,隨時關注孩子的進步情況。
(三)掌握溝通技巧,使家長樂于參與
形成家校共育大學生的教育合力,需要高校教師掌握溝通技巧,贏得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在溝通過程中,高校教師應做到幾個方面。
1.要對話不要獨白
對話是交際的基礎,有對話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產生共鳴和情感認同,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應特別重視這一點,切忌扮演“一言堂主”的角色,對家長批評指責、指手畫腳。否則,即使教師講得很有道理,家長也無法接納,甚至還會反感。我們應該將與家長的溝通看成是一場籃球賽,既能適時地向家長拋球,又能隨時接過家長拋來的球,通過這樣的互動,促使雙方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策略和諧一致。
2.要贊賞不要輕視
在與教師溝通的過程中,家長除了希望與教師真誠對話外,還有被發現、被承認和被贊賞的內在心理需求。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只重視自己的指導地位,對自己的教育行為津津樂道,而漠視家長參與的熱情,輕視家長的表達愿望,家長就可能覺得教師自以為是,家校聯合也無法形成。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家長交流中的閃光點,挖掘他們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意義,并給予充分肯定,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尊重,從而更加堅定、積極地支持和配合學生管理工作。
3.要寬容不要排斥
與家長溝通時,觀點的碰撞和交鋒是不可避免的,教師理智的做法應該是大度寬容,不盲目否定與排斥。如果教師一聽到家長提出不同的意見就急于反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家長,就很可能傷害家長的自尊心,還可能使家長覺得教師武斷片面,而使交流無法進行下去,甚至不歡而散。因此,教師應該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家長,采取和緩的溝通方法。贏得家長的信任,從而獲得他們的認同和支持。
三、結語
總之,用平等的交流、友好的傾聽、真誠的建議,滋潤家長的心田,拉近教師與家長的距離,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學生工作者的工作,更好地提高學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作者:王賀娟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