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立足財政談新農村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一五”期間,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4835元增加到2010年的9120元,年均增長13.5%。“十二五”期間,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要實現倍增,年均增長必須達到17%,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全力加以推進。本文試從財政角度,就此作些研究思考。
一、提升財政支農水平:建設新農村的現實選擇
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思路。概括起來說,就是:實施“三化戰略”,建立“三個機制”,形成“三個體系”。———實施“三化戰略”,就是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三化戰略”就是新農村建設路徑的科學探索。解決農民增收致富問題必須跳出農業抓農業,發展農業還得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通過工業化,積累更多的資本反哺農業,把多數農村勞動力變成工人,讓農民收入多數來自工業;通過城市化,輻射、帶動和繁榮農村,讓更多的農民轉移到城市,減少農民來致富農民;通過產業化,壯大市場競爭主體,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的產業效益和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水平。———建立“三個機制”,就是建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以工引農、以工投農、以工改農的長效機制,財政支農支出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三個機制”是新農村建設中讓廣大農民得實惠的有效載體。在新農村建設中,要把工作重點放在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上,沒有發達的農業產業,就不是真正的新農村。而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命題。以工帶農、以工投農、以工改農是新農村建設的路徑創新。一方面可以依托工業企業將農民增收致富這個首要任務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農業發展可以實現工農要素相互滲透,在工農互動中培育新型農民。確保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關鍵是要多渠道籌措支農資金,不斷增加財政投入,管好用好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切實體現“多予”的支農理念。———形成“三個體系”,就是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體系、農村公共服務體系、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三個體系”統籌性強,涵蓋面廣,是個長期性奮斗目標。這就要求選準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從農民最關心、最期盼、收益最大的事情做起,著力解決農民增收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加快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大力推進農村交通、水利、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確保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同步;建立不斷鞏固和完善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保障制度,加快形成廣覆蓋、多層面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建設新農村的主要抓手
江蘇農村人均耕地只有1畝左右,即便是勞均耕地也只有3.6畝。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建立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機制,還要靠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強力推進農業項目建設。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收入問題,而影響農民收入的關鍵是生產布局散亂、生產方式落后、農業勞動效率不高。因此,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規劃為引領、園區基地為依托、企業為支撐,著力推進農漁業的規模化建設、專業化生產和一體化經營。要充分利用區域優勢資源,揚長避短,培育地方特色主導產業,加快建設一批高效農漁業、種植業、現代畜牧業等產業基地,做大做強一批優勢農產品,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要在穩定和強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引進高效設施農漁業、特色高端農副產品以及較高層次的流通項目,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提升農業科技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二是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單純依靠種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有限,必須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推動農業產業鏈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引進、扶持和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龍頭企業。財政部門對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在其為農民提供的培訓、營銷服務、以及研發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技改貸款、開展基地建設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給予財政補助。并積極引導龍頭企業更好地與農民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共同體,用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使農戶之間的生產由分散變為集中,使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由松散變為緊密,從而有效地緩解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三是強力推進科技興農。農業科技創新是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手段。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財政部門要支持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投入力度。支持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支持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度。科技興農的方向與重點要從以糧、棉、油、畜禽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技術為主轉到大宗農產品生產技術與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并重,從生產技術領域拓展到農業產后加工、保鮮、貯運等領域,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評價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農科教密切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三、堅持城市帶動農村:建設新農村的根本出路
發揮好城市化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發展的道路,確保持續增收。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財政部門必須著力解決好城鄉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問題。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進程中來統籌部署,把農村社會事業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來統籌安排,把農民增收放在共同富裕進程中來統籌考慮,進一步調整公共財政資源配置格局,逐步在政策和投入上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為農民增收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方面,加大政府對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高農業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根據輕重緩急、經濟條件和不同需求層次分步解決。可以先把農村的基礎教育、鄉村道路和供水供電等農民急需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作為解決的重點,然后可以考慮農村環境治理、農村公共衛生醫療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堅持多渠道、多層次籌集涉農補貼資金,逐步建立涉農補貼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在穩定現有補貼資金規模的基礎上,整合補貼資金的增量部分,促進涉農補貼資金向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地域集中,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有效提高農民增收的能力。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逐步實現財政支農投入“三個高于”的要求,確保每一年的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要提高耕地占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于解決“三農”問題,并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充分利用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創新財政支農和市場調節的對接機制,采取財政補貼、低息、定向定額補貼、稅收優惠等各種形式,吸引和聚集更多的民間資本、金融資本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引導集體、農民及全社會資金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三是加快城鄉互動發展。要加大城市對農村的支撐力度,暢通城鄉生產要素流動的渠道,通過服務城市,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通過聚焦城市,加快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步伐;通過減少農民,加快建立農民轉市民的管理制度。最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按照國家有關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繼續堅定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同時,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統籌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逐步滿足符合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需求,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在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實現城鄉統籌,最終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