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金融促進農民增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鍵詞:農民增收政府金融民營金融地下金融市場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國內外農村金融發展經驗的比較,著重闡述了金融發展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作用,并提出了在農村金融體系中明確政府金融職能,引入民營金融競爭,以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性與可行性。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和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快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其中農民收入增長的快慢又是關系農民利益的核心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如何從體制上、機制上、市場運作及政策法規扶持上給予農民有效、長期的保障,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此,本文從國內外農村金融的發展經驗出發,著重探討金融發展對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作用及引入民營金融的迫切性與可行性。
一、國內外農村金融現狀比較及存在的問題
(一)國外農村金融現狀
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除政策補貼,技術扶持外,農村信貸市場的發展與農業信貸計劃安排對農業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資本需要量的加大,以及農業經濟不穩定的特性,使農民對金融體系和外部資金來源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以美國為例,農場主用于農業生產的費用占去全年收入越來越大的部分,有些年份甚至超過當年總收入(如圖1)[1](223-225)。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美國,年銷售額在10萬美元以下的小農場大部分虧損,而大農場為實現高度現代化也需要巨額資金,農場主為維持生產,只有依賴于向金融機構舉債[1](P245-246)。在美國農業信貸市場,放款者由商業銀行、人壽保險公司、其他私人信貸機構、農業信貸體系、農場主家庭管理局、農產品信貸公司和小企業管理局構成,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私人信貸機構,其次是合作性質的農業信貸體系,政府信貸機構占的份額最少。這樣一個以私營金融機構為主體,政府機構作扶持與引導,以市場調節為主,保障農業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金融支持體系對美國農業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由于農村經濟尚不發達,信用缺失嚴重,國有商業銀行的縣以下分支機構被大量撤并,惜貸現象較嚴重,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借貸“造血”功能難以發揮作用。
2.農村信用社與農村郵政儲蓄機構形成的農村資金凈流出,使農村本已十分緊張的經濟發展資金“失血”嚴重,據統計,1979年至2000年,這類資金凈流出量高達10334億元,致使農村的資金供求矛盾愈發突出。
3.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發放權力過于集中,制約了基層銀行貸款發放的靈活性、時效性,難以適應農村信貸(包括縣以下中小企業)需要急、時間短、頻率高、數額小、風險大的特點,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嚴重制約了信貸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
4.由于部分地區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沉重,資金周轉困難,支農資金嚴重不足,目前根本無法單獨承擔支農業務。此外,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也加劇了農民和鄉鎮企業的擔保難、貸款難等問題。
5.國家財政長期對農業與農村的投資嚴重不足,其總量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很低。如我國用于農業的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1995年、2000年分別為13·5%、8·4%、7·8%。國家基本建設投資中用于農林牧漁項目的比例分別為1978年的3·6%,1995年的1%,2000年的2·9%。而美、英、德、日等發達國家一直對農業采取財政補貼政策。美國國民收入中來自農業僅占4%,給予的補貼達9%;德國農業稅收占財政收入的1·7%,對農業的投資高達7%;瑞士的政策性資金投入占農業生產信貸的90%。
6.農業資金投入的緊缺已嚴重制約我國農業的正常發展。目前,我國農民每戶擁有的農用機械等農業資本存量水平以及在農業生產的資本投入水平均很低,2003年我國農戶戶均年末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原值6543·543元,戶均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占家庭全年總支出的比重在全國、東部、中部、西部水平分別為3·21%、3·06%、3·12%、3·59%,農戶的2003年的借入款中,從銀行、信用社的貸款余額僅占年末借入款余額的19·265%。總體看,我國現存的金融體系安排已難以發揮其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農民增收的金融路徑
有效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應符合我國特殊的國情與農業發展的自身特點需要,為農戶購置生產資料、進行科技推廣、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為穩定農民收入提供保證。
(一)政府金融引導與支持
目前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脆弱,農民的生產經營條件還比較落后,這個時期國家更需支持農業,確保農業穩定發展。
1.將國家的直接投入主要用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開展農業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務等公共產品方面,幫助農民減少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既符合國際慣例支農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有效途徑,同時也可使國家的有限財力支持與農民經營主體的自身努力結合起來,發揮更大作用。
2.在農村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需求的解決上,國家財政資金需予以保證;針對農業生產風險大的問題,國家需通過專門機構提供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彌補商業性保險在這方面的缺位,保證農民遇到大災時生活的穩定。
3.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推廣、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投資上,應實施政策導向性的信貸計劃體系,給予一定的優惠條件或提供一定的政策性貸款,促進農業技術進步與有序發展。
(二)積極培育農村民營金融機構
在農村信用合作社之外積極引入和培育中小型集體或民營金融機構促進競爭、優化服務、降低民間市場借貸利率水平,滿足中小農戶及鄉鎮企業的資金需求。
1.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民間借貸的可行性[2]。從表1中可以看出農戶戶均借貸金額約在千元左右,私人借款比重約占70%,就農村借貸行為的事實而言,民間借貸就占三分之二,從東部、中部、西部的比較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民間借貸所占比重越大。我們可以得知培育民營金融機構的可行性[3]
2.從貴州畢節地區隨機抽樣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培養民營金融機構的必要性。現在資金狀況緊張的農戶占56·8%,認為非常緊張的占16·8%;認為在當地信用社貸款不方便的占69·60%,在借過高利貸的農戶中,57·81%是因為無法在當地信用社貸到款;認為自己獲取資金的主要渠道是高利貸的農戶比例高達23·2%。而且民間借貸的月息普遍在3分到8分上下浮動,超過當地信用社6厘左右的利率4倍以上。
3.從中西部地區農村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在農村建立民營金融機構的緊迫性。在中西部地區,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因自身及體制的因素制約,已難以滿足農村的資金需求,而單一的地下金融市場,因經營手段強硬,引發問題較多,政府態度多以打擊為主,這就更加劇了資金供需的矛盾和沖突。但是對這類市場活動的日常監管僅靠政府之力已很難完成,因此這類市場的發展長期處于無序、混亂的狀態,甚至出現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入地下金融市場,成為當地高利貸的本金,導致當地金融秩序幾近崩潰。而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地下金融市場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和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良好業績,使當地政府對這些非正規金融活動多持“默許”態度,甚至還提出“正規金融”反搶食“非正規金融”的市場蛋糕,呼吁“招安”地下金融市場。
4.以浙江省為例,我們可以看到農村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前景[4]。在市場化的發展進程中,民營資本占到制造業和傳統流通業的95%以上,民企信用水平大幅提高,而國有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與非正規金融的競爭中,其總體經營狀況得到長足的進步,在各省區中居于領先的地位。
綜上所述,根據經濟學的研究與實踐的結果,在實現市場化、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最終會使市場價格趨于行業最低成本水平,同理,以法律的形式將現存的、法律不允許的地下借貸行為合法化,拓寬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主體,加大競爭力度,將會促使農村民間借貸利率下降至合理的水平。這樣的安排不僅對節約財政資金,繁榮農村信貸市場,刺激競爭,解除農村金融抑制,還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更生.美國農業政策[M].北京:中國人大出版社,1991.
[2]林毅夫.金融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J].上海改革,2003(10).
[3]劉涓涓.貴州畢節農村高利貸狀況調查[N].21世紀經濟報道,2003-07-17.
[4]魯寧.“中小企業借貸”并不難———浙江個案解析[N].21世紀經濟報道,200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