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保險經營風險防范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分析吉林省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農業保險必須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并要高度重視建立風險防范機制等問題,以便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關鍵詞:農業保險;經營模式;風險防范按照中國保監會“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統一部署,自2004年起,全國多個地區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并成立了三家專業性的農業保險公司。在歐洲有一百多年農業保險經營歷史的法國安盟在四川成都設立了分公司,嘗試在中國開展農業保險。作為試點省份之一,吉林省自2004年底開始農業保險試點,試點的載體為總部設在吉林省的專業性農業保險機構——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地方的支持下,2005年,吉林省開辦7個品種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涵蓋大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主要養殖品種。承保種植作物總面積40多萬畝、養殖畜禽4,000多萬頭俱,共10多萬農戶得到保險保障。通過試點,農業保險在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減輕政府救災、救濟壓力等多個重要方面發揮了“一保多安”的積極作用,得到各級政府、農民和企業的好評,農業保險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已成為政府支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農村建設的必要保障措施。但在下一步深入開展農業保險試點中,應有效結合新農村建設需要,在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辦模式、營銷渠道、風險防范和加強農業保險公司的自主創新等方面還應進一步加強研究。一、發展農業保險服務必須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模式以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三低”問題沒有解決好。一是農民投保能力低。農民的低收入水平限制了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二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這是由我國傳統農業長期以來規模小所決定的。三是農業保險服務水平低。從事農業保險的機構、人員不足,加之農業保險成本高,造成定損、理賠等服務不能滿足農民的要求。因此,今后應針對這些實際問題,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結合吉林省試點已取得的經驗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今后應主要探索以下四種模式:一是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即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訂單農戶參加保險,打造一條龍頭自身保險訂單農戶種植、養殖保險的鏈條。在穩步開展鏈條兩端保險的同時,逐步向農戶種植、養殖之外的人身和財產保險延伸。2005年,安華農保公司開展的玉米、煙葉、草莓、肉雞等項政策性農業保險均采取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一是龍頭企業可適當給予參保訂單農戶適當的保費補貼,強化產業化鏈條的緊密度。二是參保農戶出險后,保險公司可與龍頭企業協作,利用其人員、技術、機構等方面的優勢,在現場查勘、協助理賠方面發揮作用。如玉米、煙葉種植保險的賠款,就是借助試點地區龍頭企業的力量,共同查勘現場,并由出險地企業分支機構代替保險公司及時發放賠款。二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模式。即以合作組織為參保范圍,向合作組織內的社員提供保險,充分發揮社員之間信息比較對稱、聯系比較緊密、利益比較相同等特點,相對集中地開展較大規模的保險業務。2005年吉林省梨樹縣開展的生豬養殖巨災保險,選擇的就是梨樹縣百信和富邦農牧合作社。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一是合作社社員比較集中,養殖規模較大,風險意識較強,投保積極性較高,農戶之間的示范作用較明顯。二是對合作社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比較規范的合作經濟組織,一般都有一個經營實體支撐,如飼料加工廠或穩定的銷售渠道,在保險的開展上,有的合作社對參加保險的飼養戶給予飼料或銷售上的一些優惠,這就吸引了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從而擴大合作社的規模。吉林省共有各類比較規范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000多個,為這種模式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三是訂單農業的統保模式。即結合行政區劃和糧食訂單,對試點區域內大宗糧食作物種植成本巨災保險進行統保的試點模式。2006年,吉林省的樺甸市由政府成立農業保險領導小組,以縣為單位,按照糧食直補面積實行統一投保,由樺甸市政府組織收繳地方財政補貼和農戶自交保費部分,現場查勘由政府組織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協同保險公司共同開展,并代保險公司統一向受災農戶發放保險賠款。四是分散經營的營銷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圍繞農村家庭財產、人身意外和責任保險所采取的。通過與全省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等農村金融系統和農村經營管理站、農機推廣站、農業技術推廣站等農業管理與服務部門建立兼業代辦關系,深入農村,針對分散農戶開展保險業務。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民對家財、意外、學平等保險的需求不斷加大,這些保險不僅能保障農民不因突發變故而致貧、返貧,而且也是保障新農村建設成果的一種體現。二、農業保險服務應不斷開辟新的營銷渠道農業保險業務的分散性、單個保險單位的小面值決定建立營銷渠道的原則應是:以高效優質服務為前提來節約成本;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接近參保農戶;兼顧商業性業務與政策性業務;充分挖掘農村潛在力量。按照這樣的原則,應開辟多渠道、多形式、多身份加入的營銷渠道。一是農村信用社渠道。農信社是農村網絡最健全、與農民聯系最緊密的金融機構。通過農信社保險業務,利用其在農村的營業機構網點優勢和人員優勢,廣泛開展,既能節約農業保險的經營成本,又能促進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功能。二是銀行、郵政渠道。在安華農保公司2005年的試點中,農業銀行、郵政系統等已開始代辦“三農”保險業務。農業發展銀行也與農業保險公司進行合作,開始探索專業農業保險公司與政策性銀行的合作。由于農業保險與金融機構的密切合作,形成了良好效果。吉林省于2006年提出要求,由省農信聯社、相關金融機構同農業保險公司,對農村特色種植、規模養殖發放大額貸款,并實行先保險后貸款的政策。三是農村經管、農機渠道。農村經營管理站、農機、農技推廣站在農村都有健全的機構和人員,與農民建立了良好的聯系渠道,通過他們農業保險業務更容易被農民所接受。同時,通過業務,這些部門能增加中間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發展問題。吉林省共有鄉鎮780個、9,000個行政村,一旦這項計劃開始實施,代辦網點可向下延伸到每一個鄉鎮,觸角觸及到每一個村屯。這將從根本上解決農業保險機構設置和服務上的諸多難點。四是自行組建直銷渠道。吉林省的公主嶺市嘗試按照這種模式,組建了直銷隊伍。2005年8月份,在公主嶺市的24個鄉鎮,組建了5個跨鄉鎮管理的農村營業部、24個鄉鎮營業分部、240多名農村營銷員組成的農村隊伍。這些營業部、營業分部的建設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通過這種渠道,還能較好地對農業保險進行宣傳。三、農業保險服務應有針對性地設定風險防線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在2005年的試點中,從四個方面對農業風險加強預防。第一,加強售后跟蹤服務。為減少保險標的損失,為參保農戶提供優質的保險保障服務,農業保險公司招聘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廣泛的售后技術服務,贏得當地群眾的信任,為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的廣泛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第二,加強防災器械投入。比如,在煙葉保險中,根據煙葉種植地域多為淺丘陵、山坡地和地形地貌易發生冰雹災害的特點,保險公司、省影響天氣辦公室、煙葉公司共同協調購置了大批的防雹炮,安置在冰雹多發地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災害損失。第三,建立疫情預警機制。為超前做好畜牧業保險疫情監測工作,農業保險公司制定了《養殖業保險防疫工作實施方案》、《養殖業保險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預案》、《養殖業保險疾病監測方案》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2005年,在白城市奶牛保險過程中,技術人員在開展售后跟蹤服務發現承保地區發生疫情后,及時逐級上報,公司立即啟動《養殖業保險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將承保奶牛進行有效隔離,并派專人密切觀測疫情防控情況,使防控措施及時、得力。第四,加強監管和技術指導。在延邊梅花鹿保險工作中,農業保險公司專門指派高級獸醫師赴承保地區,對承保的梅花鹿進行逐個查體驗標,并給保險標的建立疾病治療檔案,與養殖場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梅花鹿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并經常深入養殖場開展技術指導。在2006年3月初的梅花鹿轉場過程中,農業保險公司的兩名高級獸醫師始終跟隨鹿群轉場的全過程,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跟蹤服務,保證了梅花鹿的安全轉場。四、農業保險服務應不斷進行創新當前,農業保險試點是在缺乏成功經驗和國家配套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進行的探索。因此,加強自主創新是試點成功的保證。(一)創新產品。在“三農”保險的產品開發上,應進行大膽創新,尤其是新農村的建設,為農業保險產品創新拓寬了領域。為開發真正符合“三農”需求的保險產品,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對吉林省20多個縣(市)、100多個鄉鎮、30多家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進行了調研,內容涉及各層次人群對農業保險的認識與需求。包括種、養兩業主要品種的風險與災害情況,種、養成本與收益情況,不同農民交納保費的實際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調研的基礎上,目前已引進、改造和.自主研發了“三農”保險產品3大部分、18個類別、132個產品。(二)創新機制。第一,圍繞農村的實際建立機構。2005年,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在吉林省6個地區建立了中心支公司、30個縣級營銷服務部。2006年,中心支公司發展到8家,營銷服務部發展到40家,基本實現每個縣(市)都有農業保險公司的服務機構。第二,圍繞業務管理定制度。安華農保公司制訂了縣級營銷服務部建設標準,進行標準化建設,力爭3年至5年內,營銷服務部建設達標率為100%,并有2/3的縣級營銷服務部晉級為縣級支公司。第三,圍繞人員考核抓管理。在員工管理上,從總公司到分支機構全員實行A、B類人員管理,確立能體現激勵、約束的開放式用工管理制度。同時,公司十分注重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班子成員的考核。(三)創新服務理念和形式。由于農業保險服務的對象是農民,在服務理念和服務形式上也要不斷創新,以符合“三農”發展的需求。為此,吉林省農業保險試點在服務上體現了“防”、“快”、“簡”的特點。第一,加強防災防損工作。四平生豬養殖保險在確定條款和費率時就充分考慮了防疫的環節,農業保險公司在每頭豬的保費中提取3元錢,為承保農戶免費提供8種疫苗、防治10種疫病。2005年,承保生豬地區周邊發生較大疫情,但注射了公司提供疫苗的生豬無一頭感染。此舉既使公司避免可能出現的大額賠付,又保障了農民的切身利益。第二,快速理賠。農業保險公司著重解決理賠環節的及時性和足額兌現問題,體現一個“快”字,即:查勘快、定損快、賠付快。實現查勘定損、理賠服務零投訴。第三,簡化手續和程序。針對農村家庭的火災,免除了由相關部門出具火災證明的要求;對疫病的認證免除了由畜牧站出具證明的要求;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免除了氣象部門的證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