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糧食補貼改革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糧食補貼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糧食補貼改革

「內容提要」農業部產業政策法規司最近就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問題,對安徽、河南、湖北和吉林四省作了調查,本文是對有關情況的整理分析并進而提出了有關糧食補貼方式改革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補貼/方式/調查報告/政策建議

一、糧食補貼方式的具體做法

1998年起,為了確保糧改“三項政策”,特別是“敞開收購”政策的落實,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糧食風險基金,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因敞開收購農民余糧而形成的超正常周轉庫存糧食,實行占用貸款利息及保管費支出的財政補貼制度。這對于確保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促進糧食順價銷售,減輕企業政策性負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糧食供求關系發生了由長期短缺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根本性變化,這種主要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實行超儲利息費用補貼的方式,不能有效解決糧食主產區長期存在的庫存居高不下、價格背離供求、虧損繼續發生、企業依賴政府等突出問題。

為了探索新的解決途徑,2002年,安徽、吉林選擇了三個縣(安徽2個、吉林1個)進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試點,河南、湖北省也調整糧食補貼政策,減少對流通環節的補貼,增加對生產環節的直接補貼。安徽和吉林三縣市的試點可概括為“一取消、兩放開、一鎖定、一調整”。“一取消”就是不再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取消在流通環節對新收購糧食的補貼:“兩放開”就是放開糧食收購價格,放開糧食購銷市場:“一鎖定”就是鎖定老庫存、老掛帳:“一調整”就是將對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調整為直接補貼農民。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和其他糧食經營者公平進入市場,實行隨行就市,按市場價收購農民余糧,實現糧食購銷市場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同時,繼續發揮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對國有糧食收購企業老庫存、老掛帳等繼續實行原有政策。河南、湖北(在主產縣市)繼續實行按保護價收購農民余糧,同時通過下達保護價糧收購計劃實行“限量”收購,計劃內糧食實行價差補貼政策。兩省不同的是,河南實行價內補貼,即把農民應得的補貼含在糧價內支付給農民。湖北實行價外補貼,即按照農民交售的糧食數量,在市場價格之外,給予固定水平的價差補貼。

按照四省制定的不同補貼標準,可以將已進行的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概括為“兩種類型,四種方式”:一種是安徽和吉林與糧食交售數量不掛鉤的直接補貼類型;在計算補貼水平方面,又分為按往年交售商品糧數量計算補貼和按計稅田畝以及計稅常產補貼兩種方式。另一種是河南和湖北實行的與糧食交售數量掛鉤的價差補貼類型,又分為河南的價內補貼和湖北的價外補貼兩種方式。

1.安徽、吉林的直接補貼政策。安徽來安縣、吉林東豐縣采取按商品糧數量對農戶核定補貼的方式。來安縣根據4年(1997—2001年)保護價糧食平均收購數量確定常年商品糧數量,再除以全縣計稅糧食常產總量,計算出綜合平均比例,作為固定系數核定鄉鎮、村、組、戶享受補貼的糧食數量。東豐縣將玉米、水稻兩個品種的5年(1994—1998年)平均產量扣除農戶自留糧,余下的為商品糧,再折算70%為補貼糧數量。兩省對試點縣確定價差的方法略有不同:安徽計算當年保護價與上年市場收購價之間的價差,為0.055元/斤,吉林依據2002年新糧集中上市預期市場糧價與保護價的價差水平測算,統一為0.045元/斤。據此,核定兩縣的補貼額分別為1780萬元(應補貼量為3.2億斤)和2184萬元(應補貼量為4.9億斤)。

安徽天長市采取按“計稅地畝和計稅常產各占50%”進行分攤,對農戶核定補貼的方式。即:首先把省里確定的商品糧總量分為兩部分,各占50%,即9566萬公斤,然后分別除以計稅土地面積(87.6萬畝)和計稅常產(4.8億公斤),得出109.2和0.2兩個系數1;再根據各個鄉鎮現有的計稅土地面積和計稅常產,分別乘以各自的系數,得出各個鄉鎮按照計稅土地面積和計稅常產分別應該獲得補貼的商品糧數量;最后,把兩個數量加總,即為該鄉鎮應該獲得補貼的商品糧數量;商品糧數量與補貼價差(0.055元/斤)相乘(該市為2215.4萬元),即得到該鄉鎮應該獲得的糧食補貼總額;鄉鎮再以同樣的辦法將糧食補貼資金測算到戶。

無論是按計稅田畝、計稅常產或是商品糧數量方式,最終確定的補貼標準,都不與農民當年生產和交售糧食數量掛鉤,補貼的發放也在收購期間或收購之后集中進行(一般為一個月)。這種直接補貼與美國、歐盟實施的農民收入直接補貼類似。

2.河南、湖北的價差補貼政策。河南省的價內補貼方式。即:按商品糧數量確定補貼糧食數量,將它與農業稅折實數量和原定購任務結合,通過兌現保護價,把農民應得的補貼含在價款內支付給農民。具體方法是:分解2000年度的66.6億斤定購糧和2002年農業稅折實糧51.37億斤,將兩項加總,再結合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各市保護價糧平均收購量,綜合考慮,確定各市按保護價收購夏糧的計劃數量,層層向下分解,落實到農戶。省里確定的糧食保護價為0.53元/斤(混合三等小麥)。價格部門根據6、7、8三個月市場糧價,確定各地市同期夏糧市場價格。省財政根據保護價與市場糧價之間的差價和保護價糧食收購量計算各地市糧食企業應得到的價差補貼數額。這種與農民實際生產和交售糧食數量掛鉤的補貼,由于含在保護價糧價款中兌現,稱為價內補貼。2003年河南省共安排7億元。

湖北省的價外補貼方式。該省對17個主產縣市按確定的商品糧數量實施定額補貼。主產縣市入圍標準是:前三年,中晚秈稻年均產量2億公斤以上,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中晚秈稻年均收購量在0.5億公斤以上。確定17個主產縣市后,再根據其前三年中晚秈稻的收購總量,明確實施價外補貼的糧食總量為15億公斤,占17個縣市前三年中晚秈稻年均收購總量的90%以上。綜合考慮預期的市場價和農民收益水平,確定保護價(由于市場放開,實際是目標價格),再根據省財政糧食風險基金的承受能力,把價差補貼的標準確定為0.06元/公斤。按照產量和收購量落實價外補貼糧數量2,農民交售糧食的同時,兌現價差補貼。2002年湖北省共安排7億元。

無論是價內補貼或是價外補貼,最終確定的補貼標準,都與農民當年生產和交售糧食數量掛鉤,補貼的發放也在整個收購期間進行。價外與價內補貼辦法的主要區別是,價外補貼采取按上年市場價和當年保護價計算價差,價內補貼則按當年市場價與保護價水平計算價差。

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所產生的效果

從四省情況看,補貼政策執行較好,達到了農民基本滿意、企業基本滿意和政府基本滿意的初步效果。

1.農民利益基本得到保障。糧食購銷放開后,市場運行基本平穩,沒有出現賣糧難的問題。價格雖然有所下跌,但通過價差補貼,農民賣糧收入與上年基本持平。地方反映,在2002年糧價持續低迷、多數主產區調低保護價、企業加大促銷壓庫任務的情況下,通過糧食補貼方式的改革,及時給予農民補貼,能夠保持農民賣糧收入不下降,已是難能可貴。另一方面,糧食市場多元化購銷主體的形成,也激發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善服務,爭取糧源的積極性,給農民出售糧炒春艽蠓獎恪?br%26gt;不同的補貼標準,使得農民的受益范圍和受益程度出現差別。安徽、吉林在試點縣市實行對所有農戶補貼,只要有承包地,并繳納農業稅的農戶,不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得到補貼。在河南和湖北,只有向國家交售糧食,才能得到補貼。另外,補貼受益程度的差別也比較明顯。在安徽兩個試點縣市,普通雜交水稻收購價格為0.45元/斤,加上0.055元/斤的補貼,綜合糧價達到了安徽省0.50元/斤的保護價水平。河南通過價內補貼,讓農戶確實按照保護價出售小麥,保證了農戶賣糧收入。湖北省的價外補貼改革,由于補貼資金總量小、水平低,即使加上價外補貼,農戶中晚秈稻的出售價格也僅為0.46—0.48元/斤,低于上年0.50元/斤的保護價水平,農民賣糧收入有所下降。

2.國有糧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增強。糧食企業收購新糧按照當期市場價格入庫,為企業實現順價銷售創造了條件。企業參與糧食市場競爭的主動性增強,按照購得進,銷得出的原則積極收購新糧,保持了較大規模的收購量,發揮了主渠道的作用。安徽來安縣國有糧食企業收購新糧總量達到3.5億斤,比2001年減少10%;河南省保護價糧收購量達到119億斤,比2001年減少25%;湖北省國有糧食企業收購保護價糧食達到78億斤,與2001年持平。

新糧銷售順利。截止到2002年11月末,河南省滑縣新糧已經全部銷出,實現了保本微利。新鄉市糧食企業收購的新糧也已經銷售了50%,計劃于明年第一季度全部銷售;湖北省糧食企業78億斤的新糧,已經銷售38億斤,接近50%。糧食購銷市場放開以后,由于社會上的加工企業、農民經紀人參與糧食購銷,形成了多元化的購銷主體。國有糧食企業為了掌握糧源,積極改善自身形象,提高服務水平,甚至上門收購,方便農民交售糧食。

取消在流通環節對新收購糧食的補貼,實行新老糧劃斷,加大了糧食企業自身改革的動力。安徽省來安縣糧食企業通過買斷身份進行減員工作,減少人員1200人,裁減幅度在50%以上。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糧食局人員由原來的2578人減少到1386人,收購企業也由原來的37個縮減到18個,僅后一項,每年就減少管理費用35萬元。

3.政府基本滿意。通過價差補貼,劃清了政府與糧食企業在糧食收購中的責任,政府可以通過直接補貼、價內補貼及價外補貼等方式,對糧食生產和市場進行引導,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實行價內補貼后,河南許多地方財政部門的同志說:“過去糧食補貼是個無底洞,這個頭疼幾十年的老問題終于有了解決的眉目,早就該這么辦了”。以前為了實施糧食保護價政策,安徽省每年糧食風險基金規模近29億元。現在僅以7億元的補貼,就讓農民享受了保護價政策。

三、糧食補貼方式改革的特點

四省的改革試點主要有以下特點:1.補貼資金主要從省糧食風險基金存量中解決。安徽的做法是按比例落實資金,即按第一年省、縣(市)分別為8∶2、第二年6∶4、第三年3∶7的比例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安排。三年之后,所有補貼資金通過兩縣市各自的糧食風險基金解決。但由于縣市強調財政困難、企業改革成本高,第一年應由縣財政負擔的20%沒有落實,由省里墊付。吉林的試點縣資金、河南的價內補貼和湖北的價外補貼資金,都由省財政從糧食風險基金中一次性安排。補貼金額較大的河南和湖北,將中央新增的糧食風險基金規模(如湖北今年新增1.55億元中央糧食風險基金,其中1億元用于價外補貼)大部分用到了農民補貼上。

不論是安徽、吉林的直接補貼,還是河南和湖北的價差補貼,在資金來源上都是在增量上作文章,基本格局是“用足中央的,再動地方的,基本不動基層的”,沒有給縣市財政增加負擔。由于實行新老庫存劃斷,政府仍然承擔糧食購銷企業老庫存的儲存、利息等各種費用,僅僅是不再對2002年以后的新增糧食庫存承擔責任。安徽省繼續對天長、來安兩個試點市縣給予3227萬元和4550萬元的糧食風險基金包干,用于2002年4月鎖定的超儲庫存和利息費用補貼,并且一定三年不變。河南省在28.89億元中仍然有16.89億元的糧食風險基金分配到各市,用于對超儲庫存利息費用補貼。湖北省15.59億元的糧食風險基金中12.59億元依然分配給地方包干使用。由于沒有涉及糧食企業“老糧、老帳、老人”問題,降低了改革的難度,同時也維持了糧食企業的正常運轉,為糧食購銷企業在糧食購銷放開后繼續發揮主渠道作用創造了條件。

為進一步劃清政府與企業責任,減少企業對政府的依賴,四省都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推行鎖定“老庫存”、實行新老糧劃斷等新的改革舉措。如2002年河南省糧食風險基金規模確定為28.89億元,其中7億元用于保護價收購的新糧的價內補貼,4億元用于老庫存糧食銷售差價補貼,1億元用于省級儲備糧油補貼和省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超儲庫存補貼,其余分配給各省轄市用于按2002年4月30日鎖定的市、縣糧食超儲庫存利息費用補貼,實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補。新發生的糧食庫存,財政不再承擔銀行利息及庫存費用。

2.補貼發放與農村稅費改革結合。補貼發放的共同做法是:縣市一級在農發行設立專戶,對資金實行專戶專帳管理;鄉鎮一級通過鄉財稅所或糧管所在信用社設立專戶,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縣鄉村對農戶的土地面積、計稅常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和測算,對每個農戶都建立了相應的檔案,并且獲得了農戶的認可,為糧食補貼的順利發放創造了條件。直接補貼或間接補貼的標準,都根據農戶的計稅土地面積、計稅常產、農業稅任務、定購糧等因素確定,從而在補貼發放或保護價糧的分配上做到了公開、公正和公平。這是農戶對于補貼發放比較滿意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協調農業發展銀行和糧食購銷企業之間的關系,解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資金問題。如安徽省要求,農業發展銀行要按照“以銷定貸,以效定貸”的原則,繼續做好國有糧食收購企業收購資金供應工作。湖北省規定,農業發展銀行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的價外補貼糧,要按照“收一斤糧,貸一斤款”的政策,及時足額發放收購資金貸款;對于隨行就市收購的退出保護價范圍的糧食,要按照“以銷定貸,以效定貸”政策積極提供信貸支持。二是監督國有糧食企業執行農民補貼政策。湖北省要求交售保護價糧的農民要在收購憑證上簽字,作為與財政結算的依據。縣市財政根據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的保護價糧數量每月據實進行結算。河南省規定財政部門在實際結算中,按照糧管所對農戶的實際結算價與省計委確定的市場價之間的差價計算實際補貼數額。企業壓級壓價或是不完成收購計劃,就少得或不能得到補貼資金。三是實行農戶售糧卡和糧食補貼通知書制度。

4.發育多元化糧食購銷主體。糧食市場放開后,由于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收購量可能會有所下降,多元化的購銷主體的發育就成為保持市場平穩的一個重要條件。安徽省和湖北省的改革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湖北省2000年放開了早秈稻和小麥購銷市場,促進了多元化糧食市場購銷主體的發育。這正是2002年糧食購銷全面放開后,糧食市場能夠保持平穩運行,農民沒有出現賣糧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如在棗陽市,有500多個個體糧食加工和購銷的個體戶,每年消化的糧食總量達3~4億斤,占該市糧食商品量的40%左右。在安徽省天長市,僅登記注冊的農民經紀人就達5000多人,他們在2002年的糧食購銷中作用明顯。2002年天長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收購量比2001年下降了35%,但糧食市場非常平穩,沒有出現賣糧難現象。

四、有關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建議

借鑒四省的改革試點經驗,就推進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提出如下建議:1.分省決策,建立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放開糧食購銷是一個方向,糧食主銷區和部分主產區內銷區的市場放開已在進行。這就為改變現有糧食風險基金的補貼方式,從流通環節向生產環節的轉移,從支付給企業向支付給農民的調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2003年的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推開,為下一步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機是比較成熟的。

糧食產區和銷區的情況不同,必須分類指導、分省決策,不搞一刀切。中央確定大的原則,各省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但改革方案一定要經中央批準,要從制度上保證對地方在糧食補貼方式改革中是否保護了農民利益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等情況進行有效的監督。糧補改革要堅持省長負責制。

2.堅持保障糧食安全、穩定農民收入的政策目標。實施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這是使目前屬于“黃箱”性質的補貼轉為“綠箱”政策的一條可行的途徑,符合國外農業支持政策的調整趨勢。糧食購銷放開后,要把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作為補貼的政策目標。盡管目前我國糧食出現了階段性的供大于求,但由于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人口不斷增長,從長遠看,糧食問題不能掉以輕心。我國的糧食生產要保持基本穩定,特別是糧食生產能力要得到有效保護,首先必須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

糧改之后,要加強各級政府對糧食的宏觀調控。要準確掌握糧情,對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產量、糧食消費、糧食庫存(糧庫有多少、農民手里有多少、加工企業有多少)以及國內、國際市場的糧價心中有數,及時預警,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提供依據。糧情、糧價關系農民補貼的數量,關注糧農,核心是保護糧農的積極性。

3.將糧食購銷放開與對農民的補貼同步進行。放開糧食購銷后,實施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重點是糧食主產區,補貼的范圍是種植糧食、對社會提供商品糧的農戶。補貼的依據是種糧面積和糧食商品量。補貼的標準,可按過去三年糧食平均種植面積及商品量,以及前三年糧食平均保護價與市場價的差額計算,三年不變,三年后再根據財力情況調整。補貼的渠道,一次性核算到農戶,先通過農發行設立補貼專戶,再通過鄉鎮財政所,或是直接發放,或是抵扣農民應上交的稅費。

對農業的直接補貼,建議對農民購買良種、農機及農用燃油等投入品給予一定的補貼。2002年中央財政已設立大豆良種推廣專項資金和農機、農用燃油補貼,今后可視財力狀況逐步擴大范圍。對漁民和牧民生態移民轉產轉業等,也應給予重視。

4.堅持把糧食風險基金的結構調整作為突破口,鼓勵多種形式的改革探索。對農民補貼的資金來源,主要考慮從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中調整。目前,糧食流通領域的補貼約700多億元。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國有糧食企業不再按保護價收購農民的余糧,預期的市場糧價將會明顯下跌,農民利益將會受到直接的損失。所以,原來用于保護農民利益的風險基金一定要調整使用方向,這是改革和規范糧食補貼方式的突破口。

目前對農民直接補貼,只是對農民在放開糧食購銷過程中受到的損失做一定的補償,還難以做到對農民收入全面補貼。據測算,按2001年、2002年兩年市場價與保護價的差價計算,每斤糧食需補貼6—7分錢,全國每年需補貼150億元左右,約占現有糧食風險基金總規模的一半。河南、湖北的做法表明,對現有糧食補貼方式進行調整,是完全可行的。在繼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前提下,通過劃清保護價收購中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提高了政府財政補貼的效率,增強了糧食企業自身改革的意識,應在更大范圍、更多品種上推廣這種方式。糧食風險基金轉移用于對農民的補貼,有一個逐步到位的過程。一開始補貼的面可能要相對窄一些,補貼的標準可相對低一些,條件成熟時再逐步擴大補貼面,先從糧食面積補,然后再擴大到計稅面積,逐步提高補貼標準。今后,隨著改革逐步深入,應在預算上將對農民的補貼單列,將糧食風險基金擴大為糧食生產風險基金,從以降低市場風險為主轉變為支持生產為主。同時,還要關注解決多元化購銷主體的形成、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的保持、糧食企業“三老”問題的解決和農發行對糧食企業的資金保障的協調等問題。

5.繼續發揮國有糧食企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盡管糧食市場放開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所占比重可能下降,但在糧食主產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仍然是糧食市場上最大的購銷主體。如果糧食企業退出糧食市場,可能對糧食市場帶來很大影響,甚至導致糧食價格在短期內大幅度下跌。一些主產省放開早稻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由于早稻占糧食的比重僅有10%左右,這種變化不會對糧食市場和農民收入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把占糧食比重比較大糧食品種放開后,如果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農民收入就可能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在放開糧食的初期,一定要保持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主渠道地位,以保持糧食市場的穩定。同時,各地在全面放開糧食市場的過程中,應注意培育多元化購銷主體,形成競爭性糧食市場。如可以先放開比重較小的糧食品種,或者先在部分地區放開購銷市場等等,培育社會上的企業、農戶參與糧食購銷,形成競爭比較充分的糧食購銷市場,從而確保糧食市場完全放開后,不會出現賣糧難的問題。

推進糧食補貼方式改革,逐步建立糧食直接補貼制度是一項新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作,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如農發行政策性貸款問題,糧食企業的入市資格問題,放開出口問題等,都應抓緊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定市| 朝阳区| 称多县| 双柏县| 定西市| 河曲县| 汤原县| 仁布县| 壶关县| 元谋县| 青铜峡市| 东至县| 房山区| 淳安县| 兴文县| 班戈县| 青田县| 阳原县| 和龙市| 瓮安县| 湟源县| 新竹市| 梅河口市| 南充市| 和龙市| 城步| 黄陵县| 南岸区| 项城市| 奉化市| 耒阳市| 潜江市| 新龙县| 潍坊市| 黄石市| 舟山市| 历史| 淮安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兴隆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