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石油企業文化與石油校園文化機制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的內涵
本文中提到的石油企業文化,主要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祖國的石油戰線逐漸產生、發展、積淀下來的,能夠反映石油企業先進本質,代表石油企業精神風貌,彰顯石油企業內涵特色的諸多物質和精神要素的總和。石油校園文化,特指那些石油行業辦學的、以石油類專業為特色主干專業的普通高等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互動融通機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提出的“中國夢”,給了全國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繼續奮勇拼搏的前進動力和精神支撐。對于中國當代石油人來說,在繼承和鞏固老一輩石油人的光榮傳統和奮斗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后備力量,繼續創新發展,“擴大戰果”,進而幫助國家和民族在“兩個一百年”的時間節點上,實現國人的“石油夢”,就成了新一代石油人必須要面對的“當務之急”。建立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兩種文化的互動融通機制意義重大。石油企業肩負了國家和民族賦予的實現“石油夢”的光榮神圣的歷史使命和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而石油院校在某種意義上說,又是石油企業的“后備人才培養基地”,是幫助石油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因而,加強石油企業與石油院校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建立健全和完善石油企業文化與石油校園文化的互動融通機制,將更好地實現國人的“石油夢”,開創石油企業和石油院校的“雙贏格局”。
三、現有的石油企業和石油院校的交流合作方式概述及評價
從石油院校的角度看,現有的與石油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方式主要包括:聘請石油企業的一線技術專家作為“客座教授”或“外聘教師”,入校辦講座、講課。把在校生送到石油企業進行認識實習或頂崗實習。在畢業季、就業季,邀請包括石油企業人事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入校招聘。校內教師通過科研處的“牽線搭橋”,承擔或參與由石油企業牽頭組織的科研課題等等。現有的交流合作模式在加強校企合作育人,幫助石油院校畢業生實現順利就業,增強石油企業的科研實力等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產生了不錯的效益。但現有的交流合作方式還有其不足之處。首先,石油企業和石油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以“技術層面”為主,較少“文化層面”的深入交流。其次,現有的交流合作模式缺乏“頂層設計”,其合作呈現出“層級不高”、自發為主的特點。最后,大多數相關從業人員已經對現有的合作方式“習以為常”,絕少自覺主動地大膽創新和嘗試新的合作模式。
四、對建立健全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互動融通機制的思考
1.國外的先進經驗
縱觀國際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國家,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如,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強調的是,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雙元教育背景下,形成了校企合作、以企業為主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日本將“企業文化”納入職業教育,其教學形式既通過企業嚴格組織進行的課堂教學和車間教學,也包括企業文化的上崗培訓及日常潛移默化的教育。美國職業教育具有廣泛融合性,包括與企業聯手制定教學計劃、撰寫教學大綱及設計課程。職業學校每年都派出自己的教師到企業進修鍛煉,企業也定期把員工送到職業學校再培訓。校企之間的良性合作,為學生創造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習條件,也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新的推動力,形成了校企之間“雙贏互惠”的良性發展循環。
2.國內的成功做法
(1)將企業施工現場“搬”進課堂。前不久,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多媒體教室內上演了精彩生動的“直播課堂”。當時,施工人員正在海河邊,對天津紫竹林教堂進行修復施工。古建筑專家褚俊明在施工現場,通過同步傳輸的衛星畫面,向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中國古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現場授課和答疑交流。“如何在修復中實現修舊如舊?”“如何在施工中不損壞古跡?”……同學們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褚俊明教授在現場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這樣的授課方式,與把學生送去現場聽課相比,既節約了成本,還降低了安全風險,起到了直觀生動、“事半功倍”的教學授課效果。對學生來說,是接受了一次企業文化的視覺沖擊和心靈洗禮。此種做法,非常值得石油企業與石油院校共同借鑒、嘗試,并在實踐過程中推陳出新、逐步完善。
(2)以完善院校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抓手,打造校企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新機制。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該校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探索出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如,眼視光技術專業的“課證融合‘準技師’”人才培養模式,包裝技術與設計專業的“校會合作2+0.5+0.5”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的“基于教學工廠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物流管理專業的“以企業項目為載體,基于系統建設”人才培養模式,酒店管理專業的“旺入淡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課證相融,訓賽相通”人才培養模式,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嵌入式技術與應用專業)的“全程式嵌入,三階段對接”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官、產、學三方聯動”人才培養模式等。在參考天津職業大學等學校成功經驗辦法的基礎上,石油院校完全可以和石油企業聯手打造比現行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科學和先進的,將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有機融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實現為石油企業培養更優秀、更實用的接班人的同時,逐步構建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互動融通的新機制。
(3)企業在學校建立“校中廠”,學校在企業建立“廠中校”,以“科技合作”帶動和助推“文化交流”。無錫技師學院(無錫市高級技術學校)作為國家示范校,非常注重企業與學校的“相互滲透”。該校與企業合作建立了多個“技術研發中心”,中心以服務教學為基礎,以項目開發、成果轉化為依托,肩負學校的師資培養、競賽訓練、教學研究與示范功能。實現“教—學—研—產”四位一體。同時,該校還積極倡導“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企業在學校建立了17個校企項目工作室,學校在企業建立5個技能工作站。企業和學校中的科技人才都屬于各自的“精英”群體。石油企業和石油院校通過效仿無錫技師學院等學校的成功經驗辦法,建立石油企業精英和石油院校精英的長期合作機制和無障礙交流平臺,必將有效帶動和助推兩種文化的互動融通。
(4)通過優秀畢業生這座橋梁,在企業與學校之間建立起長效互動的溝通渠道。河北北方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注重利用畢業生這一“橋梁紐帶”,讓畢業生所在單位直接到學院招聘,已成為學生就業的一條重要渠道。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使學生就業率遠遠高于傳統醫學和IT專業,醫學信息類學生連續幾年實現全部就業。其實,畢業生的“橋梁紐帶”作用還遠不止于提高就業率這么簡單,還可以在與企業溝通協調的基礎上,讓學院的優秀畢業生定期回學校舉辦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方面的專題講座,以“現身說法”的鮮活方式,讓在校生明白自己將要從事的專業性質和未來入職的企業文化。
3.未來石油企業文化與石油校園文化互動融通的模式設想
(1)由石油企業員工和石油院校教師共同編訂用于石油企業員工培訓和石油院校選修課教學的《石油企業文化》教科書,建立起統一思想、統一標準、統一口徑的培訓和教學新模式。現有的以石油企業文化為主題的書籍大都注重企業內部的宣傳教育和思想引導,較少考慮教學方面的設計要求,不太適宜直接作為石油院校教學的教科書。從事石油企業思想宣傳工作的人員了解石油企業的內涵和特色,石油院校教師熟悉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課程設計的基本方法,綜合兩類人群各自專長,編一本簡明扼要的既適于石油企業員工培訓,又可用于石油院校選修課教學的《石油企業文化》教材,將是建立健全石油企業文化與石油校園文化互動融通機制的基礎和前提。
(2)以各類協會和社團為依托,以文藝演出為載體,加強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的互動交流。石油企業多下設書法家協會、戲曲家協會、歌唱家協會、楹聯協會等文化協會組織。石油院校的年輕人在學校團委的指揮帶動下,也建立起了諸如書法學會、健美操隊、歌舞協會、武術學會、校園廣播站等學生文化社團。石油企業的文化協會經常在企業內部進行文藝演出和文化交流,石油院校的學生文化社團亦頻繁現身于各類校園文藝演出中。以組團互訪和文藝慰問演出等多種方式,建立石油企業文化協會和石油校園文化社團的長期交流、合作機制,將是實現石油企業文化和石油校園文化互動融通的又一有力抓手。
(3)以捐資助學、幫困扶貧等公益事業為載體,由石油企業建立公益基金,由石油院校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共同打造公益事業的新模式,在加強石油企業和石油院校文化交流的同時,亦可逐步增強二者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可度。多年來,石油企業一直將社會公益事業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在捐資助學、幫困扶貧、賑濟災民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在石油院校中,也有很多師生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有的學校專門組建了公益環保社團,每年利用寒暑假時間,赴邊遠地區中小學支教助學。將石油企業的資金優勢和石油院校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強強聯合”,必能推動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分配,并掀起社會公益事業的新篇章,進而在整個社會刮起一股“石油文化之風”,進一步增強石油企業和石油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認可度。有效實現石油企業文化與石油校園文化互動融通,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系統工程,需要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和相關從業人員的自覺自愿、密切協作,以穩步推進。
作者:段宏濱 單位:天津石油職業技術學院德育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