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會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在發揮熏陶感染力的文化功能上,清澈芬芳、格調雅潔的學校校園絕不比充滿課堂的訓導和抑或空洞枯燥的說教遜色。物質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一種規范和習俗文化,包括教學科研的規章制度、組織管理的規范條例、學生的行為準則和要求,另外還有習慣、禮儀等。制度文化反映了高校的文化準則,它在發揮規范作用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導向、調控和紀律訓導。在教學意義上,嚴謹的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更能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文化素質教育,加強它的有效性和方向性,減少盲目性和自發性。在更深層上,制度文化還給大學生帶來了一種獨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層面,包括教學科研活動、組織管理工作、課外文化活動乃至后勤服務等,體現著校園文化的獨特風貌。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教學活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直接促成了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的形成。科研活動中折射出的創新、進取和嚴謹、求真的科學精神,使學生在思維方式、情感意志、精神風貌和創造潛力上得到極大的鍛煉和熏陶。另外,豐富多彩的,集娛樂性、知識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課外文化活動以及嚴謹、規范的高校組織管理,井然有序、熱情周到的后勤服務,也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是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文化傳統、辦學理念、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心理氛圍以及校園群體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一個學校的特殊本質、個性及精神面貌,體現這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及其獨特風格,是校園文化的最深層次的東西。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的劃分方法基本上涵蓋了校園文化的內容。這四者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構成了校園文化的特殊影響力。具體來說,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最外在的表現和標志,它映照著整個校園文化的歷史積淀水平和樣式,是其他文化形態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校園的物質環境是一種人文景觀,凝結著主體的文化創造,反過來又對受教育者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制度文化是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的統一,是校園人的活動準則,是學校各項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它作為規范人們的手段,具有強制性,它通過獎懲等手段對人們進行思想導向,具有重要的教育感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對于形成良好的校風校紀,促進師生更好地學習、工作、生活,保證教育方針、辦學指導思想的全面貫徹和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具有重要的作用。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中最活躍的動態層面,是師生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采取的行動,是師生價值觀的外在反映。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集中反映了一個學校的特殊本質、個性及精神面貌,體現這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及其獨特風格,是文化的最深層的東西。一所學校的歷史傳統、精神氛圍、理想追求、人文氣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學校的最具特色的標志。它最深刻地、穩定地體現了校園群體的共同價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學生心靈上刻上印痕,讓學生有歸屬感、尊嚴感和使命感。
二、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由工會組織的性質、任務、職能所決定的。因為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是通過學校教職工的表率帶動和對學生的教育、引導、管理和服務來實現的,需要廣大教職工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學校工會是教職工的群眾組織,是教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是黨聯系教職工的橋梁和紐帶。工會的特殊性質和地位決定了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組織優勢和號召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教職工凝聚和組織起來,參加到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去。另一方面,教職工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主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工會在履行維護、建設、參與、教育職能過程中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工作內容、形式等方面是一致的,相輔相成的。如對教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是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樹立學校形象、提高學校質量和競爭力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之一,工會組織教職工傳承校園精神文化、創設校園物質文化、構建校園制度文化、豐富校園行為文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依法維護教職工的民主權利、經濟權益、精神文化權益既是工會的神圣使命,也是工會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
1.工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倡導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的核心,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教職工思想建設,塑造教職工的核心價值觀是工會的職責所在。加強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構建教職工的共同價值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全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建設高素質教職工隊伍的根本依據。工會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領廣大教職工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緊密結合教職工思想實際,在廣大教職工中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諧”、“文明”的價值導向逐漸內化于教職工心中,從而提升教職工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
2.工會是校園精神文化的傳承者
校園的精神文化是學校經過一百多年積淀形成的,全院師生員工共同培育并遵循的理想信念、價值標準、群體意識,是學校傳承、發展的精神資源和無形資產,既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特色,又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工會只有不斷強化教職工的傳承意識,才能讓一代又一代的教職工在學習、理解、傳承、弘揚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校園精神文化,也才能使學校得到社會和廣大民眾的認同和認可,使學校不斷走向繁榮和輝煌。其傳承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傳承辦學理念。不斷強化教職工的理念意識,逐步使學校辦學理念、建設目標深入人心,成為激動和鼓舞教職工奮發向上、開拓創新的精神動力。二是傳承校訓。努力踐行校訓,不斷提升教職工的精神境界,使之成為團結教職工、凝聚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三是傳承校風。大力弘揚優良校風,使之成為教職工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思想和行為風格。四是傳承教風、學風。建設良好教風、學風,努力創建學習型和諧校園。五是傳承工作作風。不斷深化教職工服務育人的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使“以人為本,服務育人”的工作作風發揚光大。
3.工會是校園物質文化的造就者
優美的校園物質環境體現學院的特色和風格,更體現學院的辦學理念和學院精神,反映學院的價值取向,同時還能更好地對師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精設、活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美好校園,是工會工作的又一重要職責。工會在廣泛征集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群策群力,有效地實現環境育人功能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加強校牌、校徽、校歌、校旗、校標等文化形象標識的推廣使用,提倡廣大師生牢記校訓、唱響校歌、使用校標,展示學院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二是凝煉學院精品,形成學院名片。不斷挖掘學院的特色和亮點,形成宣傳和提升學院社會認可度的名片。如編印介紹反映學院風貌及各方面成就的畫冊,制作學院宣傳片,建設好學院展室等,使學校盡快融入到同國家知名學校交流學習發展的平臺中。三是規劃、布設好教學區、生活區、文體活動區、圖書館等主要區域場所和宣傳欄、閱報欄、校園網絡、廣播站、校報等文化宣傳陣地,完善和有效利用設施。凈化、綠化、美化校園,體現學校特色。努力改善文體活動環境,豐富師生文體生活。使師生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運動的環境整潔舒適、優美雅致、芬芳和諧。努力打造校園名片和亮點,讓名片說話,讓環境說話。
4.工會是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者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依法治國,在學校發揮工會健全完善創新各種規章制度的作用方面是最好的體現。一是培養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負責精神,尊師愛生,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二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樹立民主法制觀念,堅持依法治校的理念。三是強化民主管理,充分發揮工會在民主監督以及參與學校事業管理的積極作用。四是不斷完善各級各類管理機制、工作機制,保證學院的各級管理能有效實施,各項工作能有效推進;五是不斷創新和規范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努力營造心凝力聚,愛崗敬業,求真務實,奮發進取,愛校愛生的文化氛圍。
5.工會是校園行為文化的推動者
校園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層面,包括教學科研活動、組織管理工作、課外文化活動等,體現校園文化獨特風貌。不斷豐富校園行為文化內容,拓展行為文化空間,提升校園文化品味,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最有效的實踐途徑,而工會則是實現這一途徑的有力推動者。在教研科研活動方面:一能采用多種方式激勵和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教研、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創新學術領域,提高科研度量,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氛圍;二能使教職工在全面貫徹現代職教理念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藝術水平,創設高品味的教育教學環境氛圍。在學生文明修身教育方面:通過充分發揮教職工的積極引導作用,指導學生開展多種集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的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主題文化活動。引導學生以“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增強道德意識,養成文明習慣;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自覺克服學習、生活、工作、社交中的不文明行為;正確使用網絡工具,遵守網絡生活道德要求,努力樹立當代青年學生的良好形象。在第二課堂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方面:鼓勵教職工積極帶領學生通過讀書交流活動、馬列主義興趣及實踐活動、各級各類實踐活動、社會調查調研活動,科技文化藝術活動、精品團日活動、重大節日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各類體育活動、技能競賽活動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創新活動內容和方式,拓展活動空間、提升活動品味,增強活動的教育效果,努力塑造當代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校企文化交流融合方面:發揮工會這個群眾組織的紐帶作用,建立校友聯合會。一是以校企聯合為平臺,以校企文化對接為切入點,進一步凸顯校園文化的職業特色;二是把企業文化、企業精神融入到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之中,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努力促進學校、企業一體化,教學、生產、經營一體化,以培養更多適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形成學校建設發展特色。總之,應正確認識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切實利用好校園文化這筆無形資產,為學校的快速建設和全面發展有效服務。(本文來自于《社科縱橫》雜志。《社科縱橫》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張勝聞單位: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