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校園文化的新建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主體創新的價值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融合企業文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傾向性問題,是校園文化主動吸納現代企業優秀文化某種價值的特殊追求。當前高職院校正處于校企合作的深化過程之中,企業的各方面文化元素和特質正深刻地影響著高職院校,影響著高職院校的教師與學生,也影響著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特別是對校園文化建設價值的重新定位與創新過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對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創新上。傳統意義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高職院校的全體師生員工,他們所追求的價值理念、精神趨向等文化層面上的東西反映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定位。從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單一性師生主體來看,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定位比較傾向于這樣的一個糅合體:既繼承高等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的一般價值屬性,又具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殊價值屬性,以彰顯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高等性”和“職業性”。這樣的一個糅合體在本質上其實仍然是一個單向度的文化系統,是教育文化系統內部傳統式的教化育人,只不過在特殊價值屬性上呈現了更多的職業特性而已。但隨著校企合作交往的不斷深入延伸,建立校企合作伙伴關系,甚至校企合作高職教育集團化及構建校企戰略聯盟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即不得不予以突破,不再是單一性的而是復合多元性的,相應其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定位也會隨之改變單向度的發展定位而會呈現出校企文化多向度的發展態勢。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一旦徹底融合了企業這一主體后,其在主體價值理念上也就更趨近于企業文化或轉變為企業精神了,特別是企業作為主體由抽象轉變為具體化后,企業的各類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部門領導、能工巧匠及技術專家將逐一成為校園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層面的行為主體。他們也將與原全校師生一同發揮主導作用,不僅會尋求突破原有單向度校園文化建設的節制和對校園文化多元融合的創新,還會使其吸納及融合更多現代企業精神,以更凸顯職業性和更彰顯企業精神,甚至或會使之達到德國人對職業技術教育所言“企業手中的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價值定位。
2.內容創新的價值
隨著高職校企合作的加深,校企文化互動交往、相互滲透和融合,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上正不斷地拓展和創新,特別是在職業性內容方面已被深深打上“企業文化的烙印”,如“理論夠用為度、實踐為重”的教學思路,大力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特色促發展”的辦學理念等,無不與企業文化的語境假設相聯系,無不體現著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融合企業文化后的內容創新性。這些內容的創新性僅是作為校園文化主動吸納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內容的創新而已,當前高職院校要在科學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突破和新生的價值,則必須進行校企文化多方滲透和全面融合的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對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吸納和融合,才能實現校企文化融合內容創新的真正價值與目的:校企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多元熏陶。而從文化層次的劃分來看,校企文化有著大致相同的內容結構,都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個層次,恰可作為校企文化相互融合及其實現內容創新的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例如:在物質文化建設層面上,可進行市場化的學校個性標志設計,引進企業在校園內建立職業培訓中心或教學工廠,建立企業文化墻或文化長廊等;在精神文化建設層面上,可將企業的品牌意識、契約理念、服務精神、經營準則、團隊信念、效益價值、效率觀念等諸多核心價值要素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具體建設實踐中去;而在制度文化建設層面上,可引入企業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用人機制、市場營銷、服務管理、品牌管理和質量管理等機制,進而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整體實現企業文化內容的創新,使高職校園文化得以完全成為校企文化共享與交互的“泡菜缸”,真正讓高職院校學生在校園內就可享受到企業文化的多元“浸泡”。
3.手段創新的價值
高職校園文化融合企業文化的過程自然就是校企文化交流、對話、沖突及吸納、互化、相融的過程。換言之,一切校企文化之間的合作交往的方式和途徑都是高職校園文化融合企業文化的手段,如共辦訂單班、開辦各類校企對話交流的講壇或講座、成立職業教育集團、共建實訓基地或教學工廠等等,都可轉化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方式和新媒介。校園文化建設的手段始終決定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以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大多是自身組織系統內部的自發循環,傾向于人文傳統的繼承,注重大學價值傳統的回歸,崇尚“學院派”的“規范”、“高深”和“靜雅”,其展現的是一種較為封閉的靜態的育人手段。而隨著校企文化融合內容的日益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手段也隨之變化發展起來,其建設的范圍越來越大,建設的途徑和渠道也會越來越多,建設的方式和媒介也就越來越豐富。這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便是一種在市場、企業及學校三個系統內外的互動和循環回復,推崇的是技能文化、創業文化和創新文化,講究的是方式的務實、效率與信息化、多元化,在育人手段上顯得更為開放、更為動態和更為實用。
二、構建具有鮮明職業文化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
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層面創新高職校園文化,并用優秀的校園文化來推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更有效地促進適應社會企業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
1.物質文化建設
高職校園文化孕育的是企業適用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高職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應突破純書院式的建筑架構、純研究式的物理架構以及純學術性的環境設置,與傳統大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應是相異的,不應受限于“自然文化與人文文化或科學文化的有機和諧與統一”的單方強化,而應抱定校企文化交往融合的心態,進一步耦合傳統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價值優勢及共識。高職教育自發展起就是一種有區別于傳統大學精神的教育類型,傾向于“知識的傳授服從于能力的培養”,因而高職院校在建筑架構和物理架構的硬件建設上都應是一種沒有圍墻的、開放式以及注重與產業和企業實際密切關聯的學校。如國家骨干高職建設院校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的整體建筑架構就坐落在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園中校”和“校中園”的疊重開放式的建筑架構,從而得以先天聚焦該園區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而形成了獨特的“中山火炬模式”。而在環境設置上高職院校應突破傳統大學校園“學術性精神”的受限,建設“職業素質養成”的育人能量場,不論是校園的生態循環、一草一木,抑或是教學實訓場地的設置,都應基于職業素質養成的情景來進行建設。如香港職業訓練局旗下中華廚藝學院和薄扶林訓練酒店的校內課室、工場、展示、服務等各功能區的環境都是按照商業化實體的環境狀態來設置,并且彼此連接,融為一體,完全對外開放和經營,學生置身各功能區就如置身于商業大潮中,既可以領略變化發展中的商業文化,又可以培養職業能力。總之,高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至少要賦予“能力文化”的氣息與內涵。
2.精神文化建設
從校企合作價值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實際上是一個特殊的價值系統。高職院校這個價值系統之所以特殊,在于它一方面要承載著從事某一類企業工作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術和操作技能且最終轉化為物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要創造一種特殊的為謀求學生適應生活未來所需的精神文化價值,而且這兩種價值要素是相互趨向融合的,并通過某些特殊的途徑自覺地交融至到學生的心靈之中,以此通過他們的價值追求去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在這種交融價值觀念的作用下,這就必然要求高職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一方面應該是企業精神的前奏,要著力對基于工作過程的技術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實用主義精神的營造;另一方面也應該作為人自性完善發展的基石,要對學生的自我解放、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等內核精神予以特殊的關注和培育,同時,要妥善處理企業實用精神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泛化影響而避免走向“有用即真理”的極端。如香港職業訓練局在構建屬下各職業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進程中,不僅以“良機、實干、成功”企業化的品牌標語代替了一般職業學校傳統意義上的校訓,還樹立和推動“公正誠信、服務至上、追求卓越、企業精神、伙伴合作”等彰顯企業特性的價值信念,雖然在精神文化建設的層面上融入了很多企業文化的核心因子,有企業務實的建設風格,但始終圍繞著“團隊精神、解難有道、溝通無礙、學習得宜、自家社之結合、事業形象與職業道德、表現自信、事業發展及工作態度等八大素質培養的全人發展教育理念而施行建設,令學生不僅能發展多種適應社會生存和在業界發展的關鍵技能,還使學生有足夠的能力成為有效的溝通者、能主導終身學習的人士、懂得關懷和負責任的公民、忠誠和具道德操守的工作者及身心健康的“全人”,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精神文化處于校園文化建設最內核的層面,是校園文化的源泉和精髓,是一所學校全體師生員工所追求的價值趨向等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是難于移植和模仿的,應在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中歷久彌新及開放凝煉而逐漸形成主流價值、個性品格和辦學傳統。正是如此,高職院校精神文化建設既要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在校企文化的積極互動中做出多樣化精神文化建設的抉擇,又要守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及突出能力素養需求的建設理念底線而在校企文化互動的框架內取長補短、交融發展,以此形成自身獨特的精神內核和文化靈魂。
3.制度文化建設
學校制度文化建設的層次和有效性是保證學校校園文化傳統樣式及可持續發展力的關鍵因素。隨著校企合作的愈發深入發展,高職校園文化主體越來越由單一主體被建構為多元主體,企業的文化元素成分越來越顯得“濃墨重彩”,自然高職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設層面也將凸顯企業更多的特征。制度文化建設的變革不僅僅是適應辦學主體的變化而跟隨變化,更多的是精神文化發展方向的重新定位和價值厘定而做出的一種自生自發的變革,是精神文化力內在召喚后的迫切需求。在高職校園文化的整體建構進程中,制度文化建設所把握的關鍵應是學校本身的章程。目前高職院校的原生型仍是行業性教育組織,當前治理方式仍然是以章程為校園內最高效力的規范,對如何辦學、怎樣運行及校園文化的建構等重大問題都將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因而高職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設層面上應先行重新建構學校章程,推動章程積極探索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產權多元的理事會或董事會決策議事、監督制度以及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的活力機制等,充分地吸收企業制度的活力元素和科學因子,以在法理上統領校園文化的建構方向和內涵以及進一步彰顯制度文化建設的職業特色。同時,當前許多高職院校都忙于擴充規模,亦紛紛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口號,但在制度文化建設層面上卻往往將學校章程置于邊緣,忽視其建設和完善,因而在制度文化建設層面始終處于微觀的制度修訂上,未足以在宏觀上使制度文化建設達到升級版的層面。而在制度文化的微觀建設層面上,為日益滿足校企合作及培養適應第一線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性或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的需要,高職制度文化建設還應完善人才激勵、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三大微觀方面的治理制度建設,并形成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從而對運行機制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此可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微觀制度建設的視野和架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就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系統,并獲得ISO9001論證,體系完善而富有效力,因而對師生員工產生了無形的強大的感召力,并對學校的發展方向、價值觀念和日常行為起到了導向引領作用,使其成為了亞洲職業教育的典范。總之,制度文化建設的創新如能在文化的肌體上交織著現代企業制度有效的核心因子就一定會發揮出制度所凸顯的無形的規范力和解放力。總而言之,高職校園文化的建構已日益從傳統的自發型轉化至不斷吸收企業文化元素的新融合型的發展態勢是不可阻擋的,高職校園文化的新建構在未來高職教育的進程中更多會表現為一個校企雙方文化水乳交融的緊密聯系和無間合作的動態變革過程,是校企雙方在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層面的多元交融,對高職校園文化的新建構及高職教育的變革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郭華生曾立堅鐘向忠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