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簡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虛與實
我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思路是:“由虛到實”,“先虛后實”,在“虛”的問題沒有考慮成熟之前,不急于動手進行“實”的操作。我們這里的“虛”,是指學校的理念系統。我校是一所新學校,建校于2009年9月,學校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雖然是從零開始,但我們充滿文化意識。學校發展的整體思路是“文化切入”,把“文化建設”作為神圣使命,我們為此逐步地提出并踐行一系列的文化主張。2009年8月,我們提出了“從現實世界出發,向理想境界邁進”的整體辦學框架,提出“讓每一位師生擁有成長的感覺”這一核心價值觀。到2011年底,我們逐步形成了學校的理念系統,并在全體工會會員大會上通過《學校文化建設綱要》,對學校的文化愿景、核心價值觀、辦學目標、師生成長目標、學校校訓等進行了完整的梳理,理清了“成長”與“堅持”的關系,并把“恒”作為學校校訓。我們的文化主張與文化認識,是在務實的辦學實踐中點滴積累而成的;提煉之后的文化主張與文化認識,又不斷地用實踐來豐富與滋養。如果我們把這些無形的文化看作是“虛”,把有形的校園建設看作是“實”,那么,我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思路就是“由虛到實”的。正是在梳理學校理念系統的基礎上,2012年6月,在學校成立兩年半的時候,我們形成了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框架性方案。校園文化中的“虛”是魂,“實”是體。虛實相生,校園才能充滿生機;虛實不諧,就會魂不附體。校園文化中“虛”與“實”的結合點,就在于設計“我的文化”,即具有校本意義的校園文化。如,為了體現“恒”的追求,我們曾經設計過一組雕塑作品:滴水穿石、鐵杵成針、繩鋸木斷,打算置于“恒園”中。但后來又全部推翻這個方案,因為這些作品缺少“我”的元素。我們設計了一個由36本書冊堆疊而成的雕塑,這個雕塑的初始想法是:學校初創時,有36位教師,在第一學期,他們參與“土書著述”,奠基了學校以“恒”為特質的“成長文化”的基礎,之后“土書精神”一直在延續,至今已經有200本,這里積淀的正是豐富的學校文化。雕塑形成之后,它的含義又可以無限擴展:可以指已有的作品,師生們可以經由名著閱讀造就精神高度;可以指有待書寫的作品,師生們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無論我們怎樣去解讀,“恒”的含義卻是一定蘊在其中的。一種好的校園文化不應該是直白的,而該是可以引起思考的、引發探究的。校園文化絕不是“校園文字”,校園文化要“少文字”,要“用意象說話”,而這個“意象”就是虛實相生的產物。意,即“虛”;象,即“實”。有意無象,玄虛縹緲;有象無意,平白無味。虛實相生,才能建設有品位的校園文化。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簡與豐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各種景觀的堆砌,更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追求至簡意義上的至豐。“至簡”與“至豐”,是相輔相成的。校園文化建設如果不能圍繞“至簡”來展開,我們的設計哪怕是極其繁多的,也必將是“至亂”的而不是“至豐”的。因為所謂“至豐”,一定是將核心的東西闡釋得淋漓盡致,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多而聚焦謂之豐,多而雜碎謂之亂。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圍繞著校訓“恒”字展開,我們是一所從零開始、從無到有、逐步豐富的學校,我們將校訓的源頭追溯到儒家經典《論語》中的講述“,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我們的這種追溯,不是賣弄“學問”,不是故作深奧,而是來自實實在在的感受,我們正在用無數的努力逐漸地積淀學校的文化。可以說,一個“恒”字,開啟了并豐富著學校的“成長文化”。而學校的LOGO,也由“恒”字演變而成,匯聚了師生們的追求與希望。左邊的竹竿與竹葉,象征著成長中的師生;右邊的一片云,一卷書,一波湖面,象征著我們的思緒、智慧與胸懷。右邊沉靜的深綠與嫩綠,是生長的力量;右邊跳躍的橙與黃,象征熱烈與奔放。就這樣,一動一靜,寄寓著“育內外兼修學子”的夢想。校訓的確立為學校文化尋找到了至簡的核心,LOGO的確立為校園建設尋找到了聚焦的中心。遍布校園的文化景點無處不能找到LOGO中的元素,它們一起使至簡的東西至豐起來。而“竹子”,也就成了學校的精神意象。漫步校園,到處可見的就是青青翠竹;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也都被融入了竹的元素;校門口被稱為校園八景之一“雙童迎旭”的恒恒與成成,也被設計成竹筍的模樣。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竹子是中華精神的代言,而在我們的校園,近30種竹子更多的被賦予了“堅持”與“成長”之意。“恒”的精神被賦予各種“解釋”。在開課教室里,每一學期一屆的“成長課堂研討會”展示了“恒”的階段性成果;在學校圖書館,200冊土書的書脊展示了“恒”的迷人力量;“畢業墻”上每屆畢業生的“畢業紀念冊”,留下了“恒”的痕跡。我們試圖用生動的故事與正在創造著的歷史,把一個至簡的“恒”字演繹得盡可能豐富。沒有至簡,就沒有核心,校園就會失去整體性與統一性;沒有至豐,就會流于單薄,校園文化就會變得概念化與表面化。而只有至簡,才能使校園的豐富性有所歸屬,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至豐;只有至豐,才能使校園至簡的追求更有力量,從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至簡。至簡而后至豐,校園才能富有強大的文化張力。我們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三、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上與下
我們可以多元地理解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上與下”。第一層意思,校園文化建設要處理好校園文化“上位”與“下位”的關系,即“上位”的理性思考與“下位”的物理呈現的關系,也就是“虛”與“實”的關系,這一層意思,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已經闡述。第二層意思,校園文化建設要處理好上級領導、高層專家、學校領導與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關系。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需要聽取各方的意見與建議。但是,在聽取各方意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往往是各有各理、各持其理的,所以,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對學校綜合取舍能力的考量。如,我們的LOGO,先后就有十稿,其中好幾稿都是單色調的綠色,造型為完整的圓形,在征求教師意見的時候,美術老師就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要增添別的色彩,因為孩子會比較喜歡“跳”的色彩;二是要打破圓的完整性。后來,我們根據這兩點建議進行調整,又邀請了學生代表進行投票。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還是聽到了很多的不同意見,但最后我們還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定下現在的方案。校園文化建設“聽誰的”?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既不能簡單地“聽學生的”,也不能簡單地“聽領導的”;既不能簡單地“聽文化設計專家”的,也不能由校長來拍腦袋;既不能幾個人說了算,也不能依賴于“投票”。這是圍繞核心價值觀進行綜合思考之后的智慧取舍。但無論最后的結果如何,這個“上下互動”的過程卻是必需的,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師生們的智慧投入有多少,校園建設的文化含量就會有多多,師生的文化認識與文化情感就會多深。校園文化建設,因此必須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參與和投入。第三層意思,校園文化建設要處理好“承上”與“啟下”的關系。校園文化建設要建立在梳理學校文化的基礎上,要能夠集中體現學校的文化追求,做好“承上”的工作;同時,更需要通過這種體現使學校文化處于不斷創造與發展之中,發揮“啟下”的功能。校園文化建設是“始于此”的建設,而不是“止于此”。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留下創造的空間。我們將教學樓底下的一個空間改造成開放式的“成長舞臺”,供學生進行才藝表演之用,在改造完成之時,就舉辦了一位學生的個人演唱會,而原來集中表演的“六一文藝會演”則分散為成長舞臺上的“天天兒童節”,孩子們在這個舞臺所創造的精彩,也被布置在舞臺對面的展示墻上———這個舞臺、這個展示墻就承載著“承上啟下”不斷創造新的歷史的重任。類似于這樣的充滿“承上啟下“”有待創造”意蘊的設計,在我們的校園里很多,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我們對“承上”與“啟下”的辯證思考。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涉及多種因素的復雜工作,這些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我們必須進行辯證的思考,以創造校園文化建設的最大價值。
作者:張菊榮單位:江蘇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