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新聞傳播親和力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親和力是指要親近大眾,使人們能夠感同身受,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愿意接觸某個領域。科技新聞雖然介紹的都是最新科技,但是內容比較枯燥,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聯不大,面向的一般是高端人群,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影響不大。那么如何提高科技新聞傳播的親和力,增加其受眾人群是一個難題。本文將對科技新聞提高親和力的方法進行探討,并研究其實踐意義。
【關鍵詞】科技新聞;親和力;研究;實踐意義
一、科技新聞“使用與滿足”的基本效用類型
新聞的傳播是不可阻擋的,人們渴望知道當今社會各個地區發生的具體事件,作為日后生活的警示,在了解事件的同時與自己進行對比,提醒自己不要去做哪些事,應該去做哪些事,怎樣去做這些事等等。科技新聞在進行傳播時,要注意貼近人民群眾,滿足大眾的心理。人們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新聞的需要而去進行選擇和使用的,所以科技新聞應該滿足人們對于科學技術的渴望,學會換位思考,從大眾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去滿足這一需要。
1、環境監測效用
科技新聞最基本的功能是向人民群眾普及科教知識,傳播最新的科學思想,提高群眾的思想水平,培養人們對科學的興趣。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科技新聞有了最新的用途,即可以用其對環境進行監測。人們可以通過瀏覽科技新聞了解當今社會的變化,及時去適應這種改變,以便更好的生存。如果發生了自然災害,人們可以通過科技新聞了解最新的災難發生地點,做好災難的準備工作,降低自然災害的影響并且及時對受災群眾采取人文關懷及物資幫助。
2、授受情感交流
科技新聞能幫助人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使人們覺得自己不再孤單,減少了犯罪現象的發生。而且在面對災難時,人們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更好的完成重建工作。近年來的負面新聞越來越多,假奶粉、僵尸肉、禽流感等報道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恐慌,人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報道。科技新聞能夠穩定公眾情緒,及時、客觀的報道真實新聞,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且在重大災害面前,科技新聞的傳播能夠安撫人民群眾,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3、人際關系效用
過去由于信息閉塞,我們不能很好的了解其他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態。現在的科技新聞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知識的需求,對于人文關懷的需求,對于情感方面的需求,此外還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拓寬了渠道。科技新聞弘揚了國家的科技思想,使人們了解各個地區人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改變以往我們對于其他地區人民的印象。而且人們能夠及時知道國家的方針政策,客觀、真實的認識政府部門,有利于政府部門開展工作,為和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科技新聞傳播“親和力”的重要實踐意義
1、確立受眾本位是發揮科技新聞的環境監測效用的重要前提
傳統的科技新聞專業性強,而且言語較為生僻,受眾人群大多是社會高端人士,普通大眾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對于科技新聞的瀏覽較少。隨著新思想的廣泛傳播,科技新聞向親和大眾方向轉型,抱著以人為本的思想,面向的群體不再是以往的高端人士,而是在全體人民中進行新聞的傳播。報道內容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言語更加平易近人,貼近群眾,滿足大多數群眾的閱讀需要,使受眾人群大量增加。例如在雅安地震中,科技新聞就及時報道了災區的情況,讓各個地區的人民及時了解了災情,并為廣大災區人民帶去了大量的物資和人文關懷。
2、使用通俗語言是提高科技新聞的心緒轉換功能的必要條件
科技新聞報道涵蓋的科技題材一般技術含量較高、專業術語繁多,許多理論性、專業性的知識內容遠遠超出了普通受眾的理解能力。因而,為了更好的實現科技新聞的心緒轉換效用,使用通俗語言,以平民視角傳播科技信息是關鍵的第一步。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情感需求是僅次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的,而自我實現的需求則是最高層次的。公眾在選擇和使用信息時也遵循了需求層次的相關原則,即信息的最基本功能是使受眾獲得安全感,釋放情感,其次才是知識的積累與自身能力的提高。科技知識、科學技術等信息由于與公眾的生活、工作環境等密切相關,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公眾情緒釋放、心緒轉換的重要渠道,從而要求科技新聞必須使用普通公眾可理解的通俗語言,以充分引發情感的共鳴與釋放。因此,在整個直播過程中,視頻短片、權威解讀文字等作為一項重要的輔助因素貫穿始終,通過直觀、詳細、通俗的解釋,充分幫助受眾了解了相關領域的背景知識。因此,心緒轉換效用作為科技新聞受眾的主要需要之一,也是科技新聞報道實現良好傳播效果的關鍵環節。這也要求科技新聞報道必須充分把握語言的通俗性、平易性和生動性,拉近受眾與科技報道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受眾在充分了解科技進步的情況下更大程度的滿足情感需求,實現心緒轉換效用。
3、著力細節描寫是實現科技新聞的人際關系效用的基本要求
近年來我國的犯罪率越來越高,而且暴力沖突越來越嚴重,施暴人員正在往年輕化方向發展。很多暴力的發生不是有預謀的,往往都是因為一些生活中的小矛盾而引起的。如何才能調和人際關系,減少暴力的發生,是相關部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們之所以會犯罪,多數情況是不懂法律,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所以人們迫切需要通過媒介來學習法律法規。創新版科技新聞應運而生,為人們講述科學、法律的相關知識,讓人們遠離暴力,珍惜生命。科技新聞應該注重親和力和報道中的細節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受眾群體能夠身臨其境,切身感受到現場氛圍,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人們之間的和諧關系。以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為例,在該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新聞媒體不僅及時公布了疫情防治的相關信息,同時也在其中穿插了大量的人文性細節描寫,不僅為受眾展示了一副生態和諧、人居和諧的發展圖景,同時也增強了報道的生動性,更易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科技新聞報道傳遞的不僅僅是專業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夠通過細節描寫傳遞人文關懷,引發民眾的共鳴,從而滿足受眾對于人際關系效用的需求。由于我國的科技新聞事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充分把握其傳播學的實踐特征,強化科技新聞的親和力特征,就成為推動科技新聞發展的關鍵步驟。因此,科技新聞除了關注內容的重要性要素之外,更應著重提高報道的接近性、通俗性等,全面提升科技新聞的親和力,從而拉近普通受眾與科技新聞之間的距離,更好的發揮使用與滿足效用。
三、小結
本文對如何提高科技新聞傳播的親和力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科技新聞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為其不僅能讓人們知道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還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向需要幫助的人們及時發送人文關懷,使心與心貼的更近。科技新聞應該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更加貼近大眾,讓人民群眾更真實的了解政府,以響應國家的方針政策,共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余美英.時刻關注民生熱點積極傳遞正能量[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06-23(007).
[2]劉磊.新聞工作者要走群眾路線[J].中國地市報人,2014(06).
作者:董馨娟 單位:北大荒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