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構建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新聞傳播類專業對口就業率不高,已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在教育部近兩年全國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中,全國有15個專業被亮起“紅牌”,其中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等2個新聞傳播類專業位列其中。復旦大學特聘資深教授、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新聞學博士童兵,談及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對口就業問題,也坦言,復旦大學相關專業對口率在40%左右,清華大學在60%左右。新聞傳播類專業對口就業率較低,固然有新聞傳播人力資源市場供過于求等外在因素,但更折射出新聞傳播類專業自身人才培養方式的問題。新聞傳播機構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往往是重“術”輕“學”,而新聞傳播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則較為重“學”輕“術”。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側重的不一致,造成了用人機構、教育單位、專業學生“三輸”的局面。為此,改變新聞傳播院校在教學中重“學”輕“術”的傾向,構建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成為當前新聞傳播教育探討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踐性教學以實現掌握熟練技能和形成較強實踐能力為目標,以技能的學習、訓練和運用為中心的教學過程,既包括課堂上的理論教學,也包括實驗室的實踐教學。而新聞傳播類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構建,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管理、教學考評等五大要素。
一、教學目標:能力本位
傳統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較為注重的是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與連貫性,是以知識為中心,強調新舊之間的聯系。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其教學目標要求十分明確,針對性與可操作性較強。一般會通過與新聞傳播機構的聯合調研,確定相關職業與崗位所需能力結構,并將崗位新聞傳播人才能力結構圖轉化為專業教學目標,以滿足新聞傳播一線需求的崗位能力為中心,設計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等教學內容。教學中,新聞傳播理論與新聞傳播實踐并重,相互配合,共同為新聞傳播人才的崗位能力服務。在理論知識傳授上,雖然離不開相關新聞傳播學科知識的傳授,但會結合當前媒體融合的趨勢,調整教學內容,會涉及多學科的整合,而不是著眼于單一學科知識系統地講授,主要是按照新聞傳播崗位能力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選取相關學科知識,強調知識的針對性與實用性。而在新聞傳播實習實訓中,側重于將所學的理論知識依據實際傳播需求,進行整合處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為完成某一項實際或仿真的新聞傳播任務,需要學生具備知識的運用能力、問題的理解能力、角色的扮演能力以及任務的勝任能力,而在這類能力的運用中,促進學生掌握相關傳播理論,提升傳播素養。
二、教學方式:工學結合
注重理論知識講授,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與新聞傳播行業缺乏必要的聯系紐帶。學生的學習與今后的工作之間存在脫節,是當前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方式的一個主要弊端,而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因素在于新聞傳播類專業中雙師型素質教師的缺乏。在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中,院校教師懂傳播理論不熟悉新聞操作;聘用來自行業的教師,懂新聞操作不熟悉傳播理論。雖然教育部和力推新聞傳播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實行高校與新聞單位人員互聘“千人計劃”,加大力度逐步推動新聞教育與新聞實踐的結合,但是在人員互聘之后將新聞傳播專業教師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將學生新聞傳播類知識理論的學習與新聞傳播的實踐實訓結合起來,結合的效果主要看能否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學生對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認識;能否讓學生在看到學習與工作之間的聯系后,提高他們學習新聞傳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能否讓學生通過與新聞記者的接觸,跳出校園學習的局限,增強對社會新聞傳播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體會新聞傳播工作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能否讓學生在新聞傳播的職業指導與職業訓練中,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提高他們新聞傳播工作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否讓他們在實際工作的鍛煉中,提高學生的新聞傳播責任心和新聞傳播判斷力;能夠讓學生借助實踐崗位鍛煉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專業對口就業率。
三、教學內容:項目導向
傳統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教學,大多按學科架構形成教學體系,按章節結構傳授教學知識。此類教學內容主要注重的是知識理論的傳授,而不利于學生新聞傳播技能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參照新聞傳播業務實踐中的工作流程,設計能夠培養學生能力,符合學生今后工作環境的項目,以項目為導向,重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教學內容中的項目開發,主要以新聞傳播中產品與服務為載體讓學生能夠學會完整的完成新聞傳播工作流程。因此,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項目開發,需要做到以新聞傳播任務作為課程教學內容設置的參照點,確保教學內容以項目任務核心構建,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建構屬于自我的知識與技能;另外,需要為學生設計圍繞項目運行的所需要的綜合化教學情境,以保障項目的仿真度或者真實性。項目確立后,對于承擔項目的小組,需要對學生的角色基于真實新聞傳播崗位的不同進行分工,并要求學生按照“明確任務、提出計劃、組織實施、檢驗評估”等新聞傳播工作流程展開項目實施。在真實或者模擬的新聞傳播工作項目中學習,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受教師的外部控制,而是變成了一種自我控制,學生可以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有意識的行動,鍛煉學生從多種可能性的行動方案中選擇最佳方案,鍛煉學生對新聞傳播工作任務的結果預測預判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意識。以項目為導向的新聞傳播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重構,其主要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獲得新聞傳播職業崗位上的工作能力與行動能力,特別是新聞傳播行業最為看重的動手能力。
四、教學管理:加強反饋
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構建,對于教學管理而言,主要在于加強教學反饋工作。傳統的新聞傳播類教學,其教學反饋較多以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為主;而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中在組建中,需要以教學反饋作為進一步加強教學管理的條件,認為教學信息反饋是提高專業實踐性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實踐性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學信息的反饋收集與傳統理論講授型有所不同。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由于教學場所不固定于教師,有時甚至是在校外,因此,教學反饋信息的獲得具有隨機性,而這也要求相關部門能夠及時增派人員,制定相應的制度,保證實踐性教學反饋信息獲取的及時性。參照有關院校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一般來看,教學反饋信息的搜集,分為三個階段:實踐活動開展前的教學策劃信息搜集,實踐活動開展中的教學開展信息搜集,實踐活動結束后的教學總結信息搜集。而如果從實踐性教學反饋信息的來源來分,又可以分為實踐單位的反饋信息、教師實踐的反饋信息、學生實踐的反饋信息。實踐單位的反饋信息,主要從行業的角度,分析實踐性教學活動,是否符合行業新聞傳播產品與服務的實際生產營銷情況;教師實踐的反饋信息,主要從教學的角度,分析實踐性教學活動,是否達到了教學要求;學生實踐的反饋信息,主要從個人職業發展的角度,分析個人職業能力是否在實踐性教學中有所提升。
五、教學考評:行業評估
依托教學管理搜集的反饋信息,對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效果展開評估,是判斷和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性教學的考評,肯定存在不同。新聞傳播類專業原有的教學考評,必須基于實踐性教學的實際進行改革。比如,將評價內容從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改變為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評價。又如,將評價方法從之前的理論考試總結性評價,改變為項目結果的總結性評價與項目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而為了保障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教學評價真實反映實踐教學過程,最有必要的改革就是將之前單一的以院校、教師為主的評價,轉變為傳媒院校與傳媒單位的雙主體評價。特別是隨著國家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不少主流媒體開始與新聞院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聯合培養人才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共同制定培養目標、組織教學團隊、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實踐平臺,當然,也就包括了共同制定新聞傳播人才實踐性教學評價標準。參照相關職業的人才培養辦法,一般來說,新聞傳播人才實踐性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大多是由院校與行業聯合成立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在其領導下,院??梢詫⒔虒W的內容融入評價標準中,而新聞行業可以將實踐的要求引入融入進來,并有可能引入通行的職業準入考試制度,以新聞傳播專業人才通過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編輯記者從業資格證等相應的行業準入資格考試,作為學生結業的重要標準,實現學生畢業時同時擁有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保障。
作者:紀富貴 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宣傳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