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新聞傳播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顯的社會現象。在全球化進程中,人們突破了區域和國界的概念,地球上每個角落生活的人們都能即時連通。全球化形成以經濟為核心,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格局。全球化帶來的對生活的變革時刻影響著人們,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也在變化。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深入人心,一些新的新聞傳播模式涌現出來,都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全球化進程中,語言作為溝通媒介是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的手段。當前,英語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實力仍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根據相關研究機構的統計,說英語的人在全世界約為17億,這些人口分布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40%,大部分的科技書刊用英語來進行書寫,在開設國際廣播電臺的86個國家中,76個開設有英語頻道,在互聯網世界中,80%以上的網頁使用的語言是英語。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英語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強勢語言。這種語言全球化失衡的根源就在于國家硬實力,這種結構性力量是英美文化取得話語權的直接原因,也是英美文化強勢傳播的基礎??梢?,英語新聞在全球文化傳播中中流砥柱的作用,作為開放的發展中大國,需要譯介這些英語新聞,為我所用,即獲取國外資訊,了解英語世界對我國新近發生的事件的報道。一般而言,新聞報道應該秉承新聞事實與價值判斷相分離的原則。但是,從實際的新聞報道文本看,任何人和機構都具有一定的立場,在報道某一事件時具有傾向性。在英語新聞的編譯中,報道人所持的立場、所在機構的贊助人和國家意識形態等因素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作者的報道立場,同時也會影響譯介者對原文本的編譯行為。通過研究發現,影響新聞文本寫作和傳播的主要因素有:
1.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認知,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不同的意識形態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認知不同。因此,在不同意識形態下,作者的報道立場大不相同。如《人民日報》3月26日文章標題:國家體育總局解釋12套廣場舞僅推介非硬推。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對同一事件報道回譯后的標題分別為“廣場舞大媽的怒火迫使中國政府改口”“中國試圖控制跳舞大媽”,這兩則標題均將政府推到了人民的對立面,折射出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不同的報道立場。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應該有的中性、客觀的報道立場往往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變得激進、反向。
2.讀者的閱讀期待
在英語新聞文本中,讀者的閱讀期待與文本的可接受性緊密關聯。接受美學主要創建人之一姚斯受哲學家波普爾和社會學家麥恩海姆的影響,提出了期待視野的觀點。認為讀者閱讀作品是主動的過程,每個讀者在接受活動中,總是從自己生活和文學的“期待視野”出發去看待作品,即讀者總是從他所受教育的水平,他所處的地位和境況,他的生活體驗和經歷,他的性格、氣質和審美趣味,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出發去閱讀作品的。英語新聞的原文符合源語讀者閱讀口味,同樣,經過編譯后的新聞文本也要符合所在國家的意識形態,達到讀者的閱讀期待。
3.新聞文本傳播的贊助人
贊助活動使得贊助者和受贊助方均能獲取好處的社會行為。贊助方對受贊助方的物質精神方面對相關活動進行贊助,使得原來不可能實現之事得以實現,達成受贊助方的意愿。贊助方可以獲取有形或者無形的受益。在我國英語新聞的傳播過程中,贊助人的作用不可忽略。贊助人作為意識形態和譯者之間的媒介在英語新聞的編譯中作用非同小可。透過贊助人對于新聞編譯過程的操縱,意識形態最終實現對譯者、譯作和讀者的隱形和間接的影響。應該說,新華社及相關媒體是新聞傳播的主要贊助人。新華社是我國最大的新聞編譯機構,也是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法定新聞監管機構,有責任和義務維護國家的積極的意識形態和穩定發展大局。
二、英語新聞在我國的傳播策略
由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和社會規范的差異在跨文化新聞傳播中存在,英語新聞在我國的傳播需要經過一系列相當復雜的程序,通過不同的策略來調整英語新聞文本,使得譯文能夠符合主流價值取向,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和贊助人的要求。
1.樹立全球化觀念,譯本多樣化提高傳播的效果
現在,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人類的生活空間正日益超出地域和國家的界限。全球化解除了原有的空間障礙和滿足了知識、信息的聚合,促進了不同言語社區的交流。英語新聞的全球傳播既是全球化的體現,也是英語文化霸權的展示。全球化的核心是一體化、多樣化的矛盾結合體。在我國,英語新聞的編譯既有官方的正式版本,如《參考消息》的編譯,其他新聞媒體的再編譯版本,也有網絡自發的翻譯小組的譯文等,多樣化的譯本提高豐富了對原文理解,有效地促進了文本的傳播。
2.消除文化間的隔閡,提高新聞文本的可接受性
英語新聞的傳播離不開新聞編譯。編譯既是解碼—賦碼過程,也是文化過濾的過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語言對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制約作用,同時文化又在塑造語言和思維。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需要編譯者采用適當的手段,盡力消除語言、文化間的隔閡,提高新聞文本的可接受性?!秴⒖枷ⅰ肪幾g了《紐約時報》在4月6日刊發的一組文章,其中美國外交學會日本問題資深研究員希拉•史密斯的文章只保留了頭和尾,即只保留了文章的觀點和結論,對所列的3條理由全部未譯,節省了篇幅,刪除了相關細節性的論證信息,但讀者獲取了作者的態度,即文章的精髓。從某種程度上說,改寫可以很好地規避一些敏感問題,還能提高譯本的可接受性?!秴⒖枷ⅰ肪幾g英國《經濟學家》周刊3月28日討論高等教育的投入和產出問題的文章,其中的小標題并不能體現文章中部分段落的核心思想,改寫小標題更好地服務于文章的理解。如第三個標題改譯成了“應統一測試畢業生”,完整再現了原文中各個國家加大力度進行統一測試,確保學生畢業質量的措施,同時也體現了我國現階段教育改革的方向。改譯消除文化隔閡,很好地服務于文本的理解和讀者的期待。
3.深刻把握多元文化認同,提高新聞傳播的價值
要使得英語新聞得到有效傳播,應該充分考慮到信息輸入國家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這樣有助于提高跨文化新聞傳播效果。非語言因素如政治、經濟、地理等都會影響語言的地位,因此,并非所有的語言和文化都具有平等的權利和地位。編譯者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對原文進行操控,恰當地表達原文意義和喚起讀者的文化認同感,實現新聞文本的價值。在上例中,新增大標題“對高等教育高投入值不值”,對原文隱晦的表達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既可以提高讀者對文本的理解,起到了“新聞的眼睛”的效果,同時,問句形式還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一舉多得。原文有兩處小標題,譯文中有三個標題,分別為“美國模式風靡世界”“學知識還是買學位”“應統一測試畢業生”。其中,對第一個標題進行了增譯,增加了譯文的吸引力。在第七自然段前增加第二個標題,既對高等教育的本質進行質疑,又通過后兩個段落回應了高等教育的歸宿,這些都提高了原文的可理解性。在新聞編譯中增添必要的句子成分,使得譯文能夠更準確地表達原文意義,能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心理,更好地理解原文。
4.采用多種編譯方法,實現英語新聞傳播的目的
英語新聞編譯是復雜的語言轉換過程,將源語言的話語材料轉換成目的語中意義對應的話語材料。該活動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同時知曉他人對我們的態度。全球化語境下,新聞英語編譯勢必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要實現英語新聞有效傳播的目的,必須要通過精心篩選待編譯文本、適當增加或刪減原文信息、適當改寫來滿足讀者期待,同時還要合理規避敏感因素,提高譯本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三、結語
科技的日新月異推動了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等新媒體的出現,這些新媒體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人類的信息傳播也呈現無障礙、分散化傳播的全球化趨勢。英語新聞文本由于受到了包括意識形態、贊助人和讀者的閱讀期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需要編譯者要有強烈的政治責任意識、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和靈活的跨文化處理能力,才能做好新聞編譯工作,使得新聞信息在不同地域順利傳播,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作者:藍建青 單位:江漢大學文理學院外語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