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價值重構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要將建立新聞采訪基層聯系點長期化。劉云山同志在講話中曾經指出:“我們正趕上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能夠記錄這個時代前進的腳步,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莫大榮幸;生動反映這個時代的火熱生活,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崇高責任。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一切有抱負、有追求、有作為、有出息的編輯記者都應當多到基層、到一線、到群眾中去,深入了解國情、體察民情,感悟生活的真諦,謳歌人民的創造,成為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就要從建立“走轉改”活動基地、建立新聞采訪的基層聯系點做起,并以基層聯系點為基礎不斷擴大對基層、對群眾的采訪范圍,進而讓廣大記者編輯把“到基層、到一線、到群眾中去”變成一種新聞自覺、工作習慣和職業追求,把“走轉改”由一種短期之策、權宜之計變成長遠之舉,真正做到滿懷熱情與真情地走進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心心相通,把對人民群眾的無限深情融入到新聞報道之中,也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更好地架起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
要將所開設“走轉改”專欄欄目固定化。“走轉改”活動推開后,各級各類媒體都開設了專欄欄目,為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托,搭建了有利的平臺。如2012年以來,太原人民廣播電臺《太原新聞》開設《溫暖回家路》《新春走基層》《記者走基層》等專欄,其中《我身邊的龍城好人》《永遠的傳承》《煤氣管理站維修工葉晉慶的春節》等稿件在中央臺“中國之聲”、“華夏之聲”播發,《百家電臺走基層———新聞側記:老區的微笑》在《中國廣播報》刊載,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宣傳成績。對此,新聞專欄的開設可以說推波助瀾,功不可沒。表現在,它對新聞采訪的主題進行了設定、對記者的采訪活動實施了引導,也給記者的發稿創造了條件、對記者的工作給予了肯定。所以,“走轉改”專欄欄目有必要繼續開下去,使其成為一塊富含養料的肥沃土壤,催生更多有價值、有分量、有影響的新聞作品,催開更多飲譽當下、傳之久遠的新聞之花。
要將服務基層、幫扶群眾職業化。體作為一種社會公器,是有著自身特點和優勢,擔當特定的社會角色、社會責任的。在新聞采訪報道中,媒體和記者不僅能夠記錄普通人的感人事跡,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還可以關心百姓疾苦,反映群眾呼聲,推動解決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和實際困難。上文提到的央視和太原人民廣播電臺的《行風熱線》欄目,就是這樣去做的。太原電視臺的《發現》欄目也是這樣做的。“走轉改”活動開展后,該欄目推出《和你在一起發現進社區》大型主題活動,建立社區聯絡站,創立記者駐點小分隊,并與太原市民政局社區管理處合作,實行坐席員制度、專家熱線接聽制度,共幫助群眾協調解決糾紛50余件,涉及糾紛金額數百萬元,挽回經濟損失數十萬元。這樣,既豐富了節目內容,又幫百姓辦了實事好事。目前,像這種以為群眾排憂解難為主要內容的廣播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如山西廣播電視臺的《小郭跑腿》、太原電視臺的《哥倆幫忙》等等,說明這類節目廣受觀眾歡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也說明媒體在服務基層、幫扶群眾方面已向職業化的方向邁進。
要將考核激勵制度化。開展“走轉改”,固然是等五部門在全國新聞戰線推出的一項重大活動,一年多的實踐也讓眾多媒體和記者編輯充分感受到了“走轉改”的諸多好處和魅力,但是要想讓“走轉改”活動繼續進行下去,取得更大的實績,還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對此加以保障。除了定期不定期地對各媒體開展“走轉改”活動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成效進行督促檢查外,上級宣傳管理部門和各媒體還要制定具體的標準,對各采訪、節目制作部門對于“走轉改”的執行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并把考核的結果納入全年目標責任的考核范圍,以其作為獎金發放、評先評優等的重要依據。這樣,“走轉改”活動就會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道路,廣大記者編輯也會煥發更大的工作熱情,通過扎實地“走”、踏實地“轉”、切實地“改”,真正達到鍛煉作風,提高業務能力,擴大媒體影響力的目的。
要將創新形式載體常態化。一年多來,在眾多媒體和新聞人的共同努力下,“走轉改”活動已經取得可喜的成績,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但是要想將這一活動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就必須進一步創新“走轉改”活動的形式載體。不少媒體策劃開展“走基層”大型活動,深入警營學校、廠礦工地、居民小區等處,或在為城市建設者、空巢老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環衛工人、公安戰線交警、社區社工等人群送去慰問品的同時,進行體驗式的采訪,或為市民提供便利的法律咨詢服務,其特點是針對性、參與性、互動性強,這些都是對“走轉改”活動的形式載體的創新,由此也為記者編輯深入基層、宣傳群眾搭建了特色載體和多元平臺,有利于增強“走轉改”活動的整體效應和實際成效,值得進行很好地借鑒與推廣。
本文作者:李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