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新聞報道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關于新聞報道的撫慰功能
新聞報道具有信息傳播功能、社會教化功能和服務大眾功能,這是傳播業界和學界所公認的,也是在日常新聞報道中被廣泛實踐的。然而,隨著當前社會矛盾的多發,新聞報道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了“撫慰功能”,弘揚正氣、調和沖突、釋放溫暖、傳遞真情大愛、營造和諧氛圍!!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強調。新聞的撫慰功能主要是通過正面報道來實現的,它可以平衡人們對社會的負面認知,提振人們對社會發展的信心。撫慰功能就好比“減壓閥”,在“觸點多、燃點低”的狀況下,可以疏解壓力、緩和矛盾。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報道也是生產力,因為新聞的撫慰功能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社會健康發展,這正是其作為生產力的重要表現之一。舉例來說,近期有許多節目“一擁而上”報道、討論晚輩不贍養、不孝敬老人的問題,在節目中大量展示兒女們互相推諉、互相指責,并以各種貌似充足的理由證明自己不贍養、孝敬老人的合理性,有些節目甚至還煞有介事地進行分析和調解。筆者認為,這類節目是“收視的殺手、文化的毒藥”。因為,這類節目極易讓收看的觀眾陷入一種誤區,認為這就是社會的主流現象。收看電視節目時,觀眾往往一方面產生憤恨、仇視情緒,一方面對傳統道德標準產生懷疑,導致價值觀產生偏移,以至于隨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針對這種電視文化亂象,北京電視臺在春節、“五一”、重陽節等傳統假日,加大力度宣傳兒女盡孝、家庭和諧、老人幸福的社會典型,努力為社會注入正能量。2011年“五一”勞動節,北京臺推出了“幸福綻放”系列專題報道,其中有一期講述了牛街街道兩位年輕民警像兒女一樣照顧社區孤寡老人的事跡,感動了許多觀眾,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劉淇同志多次在各種會議上對此提出表揚。再如,一些關于基層黨員干部嘔心瀝血為百姓辦實事的正面報道,這些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無疑會讓一些對立、抵觸的情緒得到疏解。類似的報道通過對道德的肯定和弘揚,較好地撫慰了人們的心靈。需要注意,若想正面報道更好地發揮撫慰功能,首先要“真”,唯有真實、真誠,才令人信、令人服。
關于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果
新聞宣傳工作要以正面報道為主,這是一項基本工作原則。但近年來很多時候,正面報道卻常常收到負面的傳播效果,這顯然有悖于正面報道的初衷。例如,2012年“7•21”抗洪救災報道中,記者為了表現領導不舍晝夜、無暇餐宿、全身心投入抗險救災的指揮工作,用特寫鏡頭拍攝并播出了領導夜半時分才顧得上吃口方便面的畫面,然而在這一組畫面前后,播放的卻是還在雨中忍受饑寒侵襲的人們,兩相對照,觀眾反響十分不好,特別是在網上受到了較大的質疑。類似情況還有:在救災現場,領導走進沒至小腿的泥水中,記者按一般處理方法拍攝了腳部特寫,但領導穿的是高筒雨靴,而現場的大多數人卻沒有雨靴穿;領導到災區安置帳篷里慰問,帳篷里只有兩張簡易行軍床、兩位對答如流的老大媽,連瓶水、連件衣服都沒有,顯然是緊急擺湊以應付領導慰問和檢查的現場!!試問,如此新聞播出去怎會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正面報道出現負面效果,可以從三個角度找原因:一是新聞事件自身原因。違反客觀事實,虛假夸大式的樹典型、說經驗,會讓報道喪失真實感,損害公信力;二是記者呈現方式問題。在大原則上要注意符合電視傳播規律、符合新聞敘事邏輯,在具體方面要注意采訪細節和畫面語言;三是觀眾接受因素。當前,懷疑和指責漸成一種思維習慣和一股風氣,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更加注意報道的方式方法,要選準角度、用好鏡頭。
關于傳統媒體借用新媒體
2012年5月29日,全國許多媒體都播發了這樣一條新聞:浙江杭州客運公司員工吳斌,駕駛客車從無錫返程途中,突然被空中飛來的鐵塊砸中,危急關頭吳斌強忍劇痛,以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車措施,確保了車上24名乘客安然無恙,而他自己雖經全力搶救,卻因傷勢過重去世,年僅48歲。作為報紙上的一段文字報道和電視新聞節目的一條口播消息,這一事件在剛被播發時并沒有引發特別巨大的社會反響。然而,在此新聞首發后三天,一段事發時的視頻開始在電視上連續、多時段地反復播出,無數觀眾被鏡頭里的畫面所感動、震撼。此條新聞很快發酵,各類追蹤報道、背景報道、新聞評論等隨之大體量推出,吳斌被政府授予“道德模范、平民英雄”稱號,被網民譽為“最美司機”,相信也一定會入選“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為這條新聞帶來巨大影響的現場視頻并非來自專業記者和專業設備,而只是截取于長途車上的監視錄像。在北京電視臺“7•21”抗洪救災報道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這場暴雨中,房山區降水量最大,受災最嚴重,其中北車營村尤為嚴重。暴雨之后,記者到現場拍攝了泄洪的大溝、被淹的車輛和被破壞的房屋等畫面,采訪了當地村民描述洪水來臨時的情景,雖然有了這么多豐富的素材,似乎還是難以真實還原洪水的兇猛和殘暴,就在此時,記者找到了一段手機拍攝的現場畫面:在街頭小亭子里,有一對中年人緊緊地抱著一根木柱,洪水呼嘯著奔騰而來,水已經沒過了他們的脖子,幸好迎水的方向有一大型車輛給他們擋出一塊喘息的地方!!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如果把傳統的、專業拍攝之外的影像來源都稱作新媒體渠道的話,那么,手機、IPAD、銀行監控、小區監控、交通監控等都應被納入視野。這些來源的影像素材開始更多地進入主流媒體的報道與傳播中,并發揮著傳統媒體、專業媒體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對此,傳統媒體的新聞工作者應當積極加以研究,主動加以利用。
關于傳統媒體應答新媒體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成了兩個輿論場,二者特點不同,往往在觀點上、傾向上也有很大差異。還有一個現象,近年來由新媒體生發出來的社會熱點越來越多,新媒體設置議題的能力越來越強。兩者不交叉、不回應顯然是不行的,問題在于,傳統媒體該如何回應新媒體的“發言”和“提問”呢?一是直接回應。比如日本大地震后,網上和短信等忽然傳出“海鹽被污染、海鹽將脫銷”等謠言,面對這類情況就要快速回應,果斷回應,予以迎頭痛擊。再比如,天津薊縣大火后,一些網民不相信政府公布的死亡數字,更有甚者是有名有姓有住址地公布了一些死亡人員。對此,《北京青年報》針鋒相對,派出記者專門尋找那些被網上公布已死亡的群眾進行采訪和拍照,用事實鐵證對網上的不實之詞給予了有力回擊。二是平行回應。“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后的頭兩天,網上輿論主要集中在對特大雨情的描述、對災情的關注、對搶險的贊美上,但接下來的一周內卻發生了較大轉變,如:批評政府準備不夠、救災不力,批評媒體只會贊美而不會反思追責,特別是對不繼續公布死亡人數多有猜疑,各種謠言也紛紛傳出。因為事實情況比較復雜,觀眾了解不夠全面,此時如果直接回應觀眾的批評,就會陷入無意義的對立和扯皮之中,就會使報道偏離應有的軌道。因此,面對這樣的情況應采取平行回應的辦法,也就是繼續且更加全面、更加及時地做好報道,此時的“不回應”即是一種回應。三是不予理睬。舉最近一件惡俗報道為例,北大原教授鄒恒甫通過微博爆料稱北大院長淫亂。且不論這位鄒教授是幾年前被北大辭退之人,此舉有報復之嫌,問題在于無論此事真假,都只是孤立的、缺乏普遍意義的事件,主流大眾電視媒體完全沒有必要依照“小報做法”予以跟進和炒作。對這類題材的處理,應是不予理睬。
關于新聞評論的多元化
北京電視臺最早開辦的新聞評論節目是1995年推出的《今日話題》,該節目持續播出了10年,之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北京電視臺在新聞評論領域的實踐有所減少。2011年,北京電視臺又重啟新聞評論節目,先是嘗試開辦了《銳周刊》欄目,經一段時間運作欄目形態和操作方式漸趨成熟后,改為一周五期的《銳觀察》欄目,再加上周播的《銳評》、《銳議》、《有話就說》等評論性節目,組成了以“銳”品牌為主的新聞評論節目群。為了區別于當年以批評報道為主的《今日話題》的沉重風格,筆者將這類新型評論節目概括為“輕評論”。在引發熒屏新的評論風潮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批評之聲,認為這類評論節目論點不明確不清晰、論證不嚴密不規整,不能算作真正的新聞評論節目。爭論當然可以繼續,實踐也在繼續。在不同的年代,新聞評論節目理應適應不同時期的思維特點。15年前,新聞評論也許更需要觀點鮮明,直言不諱,講究“一條道路通羅馬”;15年后的今天,新聞評論則更需要適應當前發散性、多元化的社會思維特點,講究“涓涓細流歸大海”。社會在飛速發展進步,新聞報道工作也要與時俱進。新時期社會環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新現象,為新聞傳播提出了許多新課題,理性、務實的新聞工作者,應通過不斷的思考、實踐、總結、修正,來對這些問題給出科學的解答,牢牢把握主動權,進一步提升話語空間,確保主流媒體的強大輿論引導力。
本文作者:朱江作者單位:北京電視臺